...跑出「加速度」②|研製水稻新品種,不僅「吃飽」,更要「吃好」

2020-12-20 長沙新聞網

      編者按:

  從立足傳統到科技創新,一直以來,芙蓉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做強民族農業晶片,打造中國種業矽谷」為目標,全面做強水稻種業產業鏈,為摘得「國」字號招牌而砥礪前行。星辰在線聯合隆平高科技園推出《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系列報導,聚焦產業園項目建設,感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面貌」。

( 視頻。星辰全媒體見習記者 周雨晴 剪輯)

    星辰在線9月8日訊(星辰全媒體見習記者 周雨晴 記者 黃超 方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我們現在追求的目標不僅僅是讓人們吃飽,而是要讓人們吃好、吃得健康。」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楊遠柱說。

(隆平高科長沙關山研發基地。)

  楊遠柱團隊研究水稻多年,過去種植水稻的目標是高產,現在他們轉換了思路,研發了「綠色安全優質高產雜交水稻重大新品種創製」項目(以下簡稱「優質高產」),在高產的基礎上,水稻種子還必須品質優良,具備抗病、抗蟲等多種性狀。

(研究基地種植的水稻。)

  自2019年6月芙蓉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來,隆平高科技園積極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動和激勵園區種業企業積極開展重大新品種創製。「優質高產」項目依託園區產業集群優勢、各項優惠政策,強化品種測試體系建設,實現水稻育種核心關鍵技術的重點突破。

  

(研究基地水稻試驗田。圖片均由受訪者 提供)

  「以前農戶在種植晚稻時會經常碰上倒春寒,種子很難存活,現在我們就選育一些特別耐寒的品種來應對這樣的天氣。」楊遠柱說,下一步,他們還將實現抗病蟲、耐非生物逆境、鎘低積累等多抗性綜合育種。

  技術和品種創新之路永無止境,「優質高產」項目將繼續堅持市場和產業導向,研發具有功能型的水稻新品種,「有的人追求稻米品質,有的人要把它加工成米粉、糯米等食品,有的人不能吃糖分很高的稻米,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是我們今後的發展方向。」楊遠柱說。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高品質、功能型水稻新品種的研發將解決水稻品種優質、抗病、高產等主要性狀之間矛盾突出的問題,提升園區農業綜合實力,為產業園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增添新動力。

相關焦點

  • 豐樂種業:釋放創新活力 跑出科研「加速度」
    他表示,現階段的糧食需要,主要不是填飽肚皮、維持生命即「吃」的問題,而是吃得好、吃得安全放心,要解決農民種田的效益。「這就要求科研人員擁有企業家思維,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趨勢,才能適應市場要求。」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品種是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好的種子,何來企業的發展壯大?豐樂種業圍繞科技創新,開始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變革。
  • 跑出跨越加速度 獻禮建校七十年
    一轉眼我們已經步入2020年的第四季度,第四季度是今年的收官階段,也是明年工作起好步的關鍵節點,可以說「一季關兩年」。時不我與、時不我待,我們如果不跑出衝刺的加速度,懶懶洋洋、四平八穩、勻速前進,就無法向學校建校七十周年華誕獻出屬於我們每個一高人的厚禮。因此,臨近節點我們更應該跑出加速度向前衝刺。跑出加速度,就必須「爭」,「爭」是衝刺的心態。
  •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晶片」,優質高產品種滿足吃好又吃飽的需求
    糧食生產有季節性,從種到收要歷經一百多天,一旦被人卡了,就只能餓肚子!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係著十幾億人吃飯問題,所以要糧食安全要放在重中之重。種子是農業科學的「晶片」,糧食生產的源頭。在近期發布的「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中,多項科技成果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糧油育種有關,如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均離不開新品種的選育。袁隆平院士語重心長地告誡人們:「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強大的國家。」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種子需求量大,目前水稻、小麥、玉米等種子基本上實現自給自足。
  • 什麼樣的水稻品種品質好,產量高,如何選擇?
    為了更方便地閱讀到,我分享給大家的,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請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 水稻是我國最大的穀物作物之一,也是我國解決糧食問題的主要來源之一,有不少的地方主要以大米為主食,即使主要吃小麥粉的地區,對偶爾吃大米,也是非常喜歡的,由於水稻的生長環境與小麥的不同,小麥主要生長在旱地,大米則主要產在水田。
  • 2020浙江·長江下遊水稻新品種大會暨慶豐收活動隆重舉行
    24日至25日,嵊州市舉行2020浙江·長江下遊水稻新品種大會暨慶豐收活動,全面展示我國自主育成水稻新品種,推薦發布一批優質綠色水稻新品種,為建設「重要窗口」增添「種業」風景。水稻枝形更美觀,稻穀更飽滿。也正因為如此,許多育種單位都紛紛報名進入「看禾選種」核心基地。 來水稻基地的不僅僅是育種單位,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看禾選種」基地是浙江省「最美田園」,水稻生態種植,鮮花開滿田園,映照著各種彩色稻,風吹稻浪,稻穀飄香。站在7.7米高的觀景臺上,可欣賞田園美麗景致。去年國慶假期,各地的遊客紛擁而至,最多時每日遊客近2000人次。
  • 面試熱點:讓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抓好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就要將「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堅持好、發展好、運用好,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真正把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檢驗科技創新「成色」的標尺。
  • 化危為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②...
    化危為機,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丨「三立三進三突圍」系列解讀②:為浙江展示中國製造實力作貢獻 2020-04-16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市引進試驗38個水稻新品種為農業發展添新綠
    今年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組織實施水稻新品種展示項目,引進試驗38個水稻新品種(品系),調查其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並根據品種特徵特性,從中選出適應我市生產和市場歡迎的新品種,為我市水稻品種更新換代提供科學依據。在大石橋市石佛鎮北營村禾源水稻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基地,這裡不僅生長著綠色稻苗,黃的、黑的、紫的稻苗也隨處可見。
  • 跑出振興加速度 率先實現新突破
    跑出振興加速度 率先實現新突破 2020-12-10 2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打好「兩張牌」 跑出「加速度」
    打好「兩張牌」 跑出「加速度」 ——銅官區今年雙招雙引和項目攻堅取得顯著進展
  • 東營市實現水稻育種「零」突破,首個水稻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園園 通訊員 魏立興近日,第七屆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六次常委會議審定通過了41個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東營市農科院與山東省水稻所共同選育的「聖香136」水稻新品種順利通過審定。
  • 創新強則國運昌:跑出創新「加速度」的中國—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題: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 新華社記者劉懷丕、段續 從載人航天、量子衛星、「中國天眼」等大國重器,到被譽為
  • 隆平高科185個新品種(水稻、玉米、棉花)通過國家審定
    原標題:隆平高科185個新品種(水稻、玉米、棉花)通過國家審定   12月4日,隆平高科
  • 長壽:向「慢」要效益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以慢城龍頭項目為引領,長壽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建設,2019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8.7億元、增長1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9元、增長9.3%,鄉村振興正跑出加速度……新體驗深挖資源打造「慢」生活「這裡的農村乾淨漂亮,和我去過的都不一樣,不僅好玩,還能學到知識!」
  • 水稻「看禾選種」活動啟幕 農技人員、種糧大戶觀摩挑選新品種
    蘇報訊(記者陸曉華)據市農業農村局消息,近日,蘇州市2019年度水稻「看禾選種」序幕正式拉開,首站在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舉行特優食味香軟米新品種「早香粳1號」現場觀摩活動。來自蘇州市種子管理條線、鄉鎮農技部門、現代農業園區、糧食加工企業的相關人員以及種植大戶等60餘人參加活動。
  • 新北區:勇當先行軍 跑出加速度 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周斌說,這次考察時間雖然不長,但信息量很大、收穫很多,既深受啟發,又倍感壓力,「兄弟城市的發展定位之高、體制機制之活、創新動能之強、轉型升級之效、服務效能之優、生態環境之美、科技金融之聚、鬥志幹勁之足,都讓我感到等不及、坐不住、要快跑。全市上下包括我們常州高新區,都要鼓足幹勁、快馬加鞭、乘勢而上,奮力搶抓新機遇、對標先行者、跑出加速度。」
  • 閔行江川路街道全力跑出舊改「加速度」
    閔行江川路街道全力跑出舊改「加速度」 2020-12-17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響「長沙創造」 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不僅性能強,還更「智慧」。以往,為了保持高空作業平臺的平衡性,底盤會增加幾噸的配重,不僅整機重量大,也提高了生產成本。「我們通過計算,控制臂架姿態,使整體重心始終保持在底盤兩個輪胎之間,不要配重也能保持平衡。同時,通過液壓油缸控制支腿伸縮,對底盤寬度進行調節,最窄可收縮至2.5米,更加便於運輸。」
  • 2021國考面試熱點:讓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_北京中公教育
    抓好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就要將「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堅持好、發展好、運用好,加快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真正把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檢驗科技創新「成色」的標尺。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2014年,圍繞水稻的育性、熟期和株型,通過對攜帶優異基因的挖掘、標記,再重新聚合的方式,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從「有得吃」到「吃得好」20多年來,水稻的抗性、產量以及品質,是萬建民團隊的科研關鍵詞,也對應著中國百姓不斷提高的食品需求:首先得「有得吃」,其次要「吃得飽」,溫飽之後,是如何「吃得好」。位於長江中下遊的江蘇,是富足的魚米之鄉,「有得吃」似乎不應該成為問題,但由於缺乏廣譜抗性品種以及氣候等多種因素,導致病蟲害發生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