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種業舉行玉米、水稻新品種內部轉讓籤約儀式,推行科研市場化
32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兩項(主持、參與各1項)、二等獎1項(參與);「陝科6號」在中國種子協會「尋找玉米高產品種」活動測產中位居黃淮海區第一名,「豐樂742」位居東華北春玉米區第一名;「潤稻118」榮獲全國優質粳稻鑑評金獎;……說起近期的科研成果,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樂種業」)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林如數家珍,「去年我們重塑科研機構,打造市場化科研體系,釋放創新活力,走出了一條具有豐樂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科技創新是豐樂種業的「靈魂」。通過找差距、補短板,豐樂種業用一個個科研成果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鍛造出一支服務現代農業的「生力軍」。
豐樂種業聯合國內六家頂尖水稻科研單位成立水稻聯合育種創新研究院,在公司三亞南繁基地召開2020年第一次理事會議
創新 是刀刃向內的自我變革
「作為中國種子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豐樂種業的名頭很響,但由於市場化意識不夠,豐樂種業也曾經走過彎路。」楊林毫不諱言,在種子行業激烈的競爭之下,科研人員與市場之間有脫鉤跟不上市場節奏,一度成為公司發展的短板。
「過去種子不愁銷路,我們的科研人員,不研究市場,不跟隨市場變化,培育出的種子給銷售部門以後往往就不聞不問了。」他表示,現階段的糧食需要,主要不是填飽肚皮、維持生命即「吃」的問題,而是吃得好、吃得安全放心,要解決農民種田的效益。「這就要求科研人員擁有企業家思維,準確把握市場發展趨勢,才能適應市場要求。」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品種是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好的種子,何來企業的發展壯大?豐樂種業圍繞科技創新,開始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變革。
豐樂種業玉米品種「陝科6號」在中國種子協會2018年」尋找玉米高產品種「測產活動中位居黃淮海區第一
據介紹,豐樂種業著力打造市場化科研體系,依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將農業技術研究院改建為企業技術中心,下設四個單位。其中,生物技術中心進行分子育種、基因編輯技術等前瞻性技術的應用,加快科研效率;質量檢測中心嚴把種子質量關,確保種子質量過硬;水稻研究院和玉米研究院市場化運作,著重進行應用性、實用技術科研,按照市場需求選育新品種。
豐樂種業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育種工作思路,育繁推從初始環節育種開始全面面向市場,以農戶對品種的要求作為良種的評判標準,育種目標與市場緊密結合,緊跟市場的需求變化,真正選育出符合市場需要、經銷商歡迎、農民喜愛的農作物新品種。
「衡量好品種的唯一標準就是獲得市場的認可,農民搶著買的品種才是真正的好品種。」在豐樂種業,這句話已是共識。
豐樂種業玉米新品種「豐樂742」在中國種子協會2019年「尋找玉米高產品種」測產活動中位居東華北春玉米區第一
創新 是搶佔制高點的「法寶」
既要懂技術,也要懂經營、善管理,這種新的變化一度讓科研人員感受到不小的壓力。
豐樂種業副總經理,同時兼任水稻研究院院長的王浩波告訴記者,過去科研人員只管出新品種,不管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現在則要求科研人員要有市場化意識,讓科研人員主動與銷售人員、客戶交流,面向市場。同時,科研人員還要主動做好新品種示範推廣工作,深入市場調研,研究市場動向,有針對性地選擇育種方向和目標。
玉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二朋對此也深有同感。他表示,培育出來的種子有沒有人要,已經成為科研人員在育種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逼迫自己有市場意識。」
沒有壓力,何來動力?豐樂種業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企業技術中心主任戴登安表示,只有不斷創新,實現育種方向與生產和市場的有效對接,才能提升新品種的含金量和市場佔有率,推動企業效益穩定增長。
全省再生稻綠色生產現場觀摩會在豐樂種業國審水稻品種「豐兩優香一號」萬畝示範片召開
為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豐樂種業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技術創新考核評價體系和科研項目(課題)成果的獎勵制度。制定《科技成果獎勵辦法》《成果獎勵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激勵政策,對有突出成績的科技人員重金獎勵;每年開展總結評比表彰活動,近三年科研人員累計獲得獎勵800多萬元;鼓勵科研人員接受再教育機會,參加學習培訓,公司承擔培訓費用,先後有近百人次技術骨幹進行深造,在科技創新道路上行穩致遠。
與此同時,豐樂種業藉助各種科企合作平臺,廣泛開展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2020年4月8日-9日,豐樂種業水稻聯合育種創新研究院2020年第一次理事會議在豐樂種業水稻研究院三亞南繁基地召開。該院從高處著眼,瞄準種業前沿技術,集結中科院遺傳發育與生物學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江西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六家國內頂尖水稻科研單位共同成立,是以豐樂種業為主導的緊密型合作研發機構,實行聯合開發、優勢互補、資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旨在通過「1+N」即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創新,提升對技術、資源的聚合能力,打造以豐樂種業為核心的技術轉化中心,共同推進水稻產業進步。
創新 為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9年12月27日,註定會給豐樂種業的科研工作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天,豐樂種業舉行玉米、水稻兩個研究院和經營單位之間的新品種轉讓籤約儀式。本次共籤訂合同10份,轉讓新品種7個,均為2019年審定或已完成試驗程序即將審定的新品種,具備明顯的優質、抗性等特質,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為下一步市場化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豐樂種業選育的3個水稻秈型不育系通過專家組田間鑑定
楊林表示,此次籤約是公司推行科研市場化,水稻、玉米兩個研究院獨立運營以來,首次就新品種進行內部轉化,標誌著科研與經營單位正式合作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開啟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基於心,準於行。如今來看,壓力也是動力,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市場化意識,釋放出創新活力,提升了科研成果轉化效率。這,也正是豐樂種業在創新大道上闊步前行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過去的一年裡,豐樂種業聚焦主業,高舉創新旗幟,為企業發展增添新活力。新建東華北中早熟玉米科研育種站,玉米科研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已覆蓋黃淮海、東華北、西南等全國主要玉米生態區;完成水稻科研體系布局,以長江中下遊為育種中心,輻射全國主要生態區,並在各區域建立了多個育種測試站。同時,豐樂種業強化生物技術育種研發,實現了與常規育種的有效結合,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水稻花培育種、玉米單雙倍體育種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為實現快速高效育種創造了條件。公司承擔的「農作物種子新技術與新品種創製」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成功通過驗收;承擔的省兩系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西甜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省科技廳組織的績效考核中雙雙獲得「優秀」,公司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連續5次獲評良好,位居種子企業第二位。
改革釋放活力,付出就有回報,2019年豐樂種業通過審定品種34個(國審32個,省審2個),創歷史新高。其中,玉米通過審定品種20個(國審18個,省審2個);水稻通過國審品種14個,鑑定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覆蓋區域廣、品質優良、市場化前景好,均具有綠色、優質、高產等特點,同時部分品種兼具輕簡化栽培、機械化收穫等優勢,符合市場潮流,為種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無邊光景一時新
數據顯示,2019年,豐樂種業實現銷售收入2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74%;實現淨利潤572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59%。「豐樂種業有條件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國內有位勢、國際有影響的綜合性農業集團。」這是願景,更是藍圖。(魯先紅)
(責編:劉穎、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