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8月31日訊(記者 周亞彬)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青少年視力健康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國學生近視呈現高發、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這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不能任其發展。習近平指示有關方面,要結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綜合防治方案,並督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抓好落實。
為此,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8部門8月30日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視率下降到70%以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達25%以上。據了解,如今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率居世界首位,並且低齡化趨勢明顯。8月30日,記者通過走訪發現,臨近開學各大醫院眼科門診異常火爆,其中兒童佔據了絕大部分。
近視防控門診。記者 周亞彬 攝
「眼鏡族」呈現低齡化
開學在即,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眼科門診,記者看到有不少家長領著孩子去醫院檢查視力,更換或新配眼鏡。據醫生介紹,近年來每到開學前都是學生配鏡高峰期,大都是因為學生在假期過度玩電腦、玩手機、看電視等造成視力減退。
8月30日下午,王先生帶著女兒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近視防控門診檢查視力,一個暑假過去,孩子的近視程度又加深了。「才上小學一年級近視已經300多度,這樣下去怎麼得了!」王先生憂心不已。
據醫生介紹,近年來近視低齡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原先初高中生因為課業壓力容易近視,現在小學一二年級甚至連一些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戴上了眼鏡。此外,初次戴鏡度數較兩年前也明顯上升,初次配鏡度數超過200度的兒童也明顯增多,中高度近視群體日漸龐大。
「現在出現的近視低齡化,除了遺傳外,多與孩子日常的不良用眼習慣有關。此外,隨著當下電子產品種類日益繁多,這對誘發青少年近視也有直接關係。」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近視防控門診主治醫師楊兮說,暑假裡,小孩玩平板電腦、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較多,如果家長的監管不夠,再加上孩子的自制力不足,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眼睛很容易出現問題。
醫院眼科門診外孩子在等待檢查治療。記者 周亞彬 攝
那麼孩子剛剛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下,家長應該怎麼做呢?近視防控門診主治醫師楊兮介紹,首先應該帶孩子來正規的醫院進行眼部的檢查,有些近視是假性近視,有些近視是真性近視。如果懷疑孩子有假性近視,家長可帶其到醫院眼科檢查,醫生進行散瞳驗光,如果是假性近視,經過後期的治療,視力還是可以恢復的。
另一方面,孩子如果經過檢查確定是真性近視,是否需要佩戴眼鏡呢?對此不少家長都存有疑問,甚至擔心戴上眼鏡後度數會越來越深。在楊兮看來,佩戴合適的眼鏡是目前矯正真性近視的主要方法,因為近視眼患者若不合理佩戴眼鏡,造成遠處的東西看不清楚,容易出現視覺疲勞。「近視患者不戴眼鏡時,很容易眯眼看東西,這樣會造成上下眼瞼長期壓迫眼球,會拉長眼球前後徑,這些都容易導致近視度數增加。」楊兮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電子產品成孩子近視重要原因
如今,電視、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充斥人們生活,很多小學、校外教育機構也紛紛使用電子化教學設備。對此,楊兮表示,手機和IPAD是一種近距離使用的產品,這種電子產品對於孩子的影響主要是由於長期近距離用眼造成的。0-3歲是孩子屈光狀態發育的關鍵時期,青少年時期的視覺發育尚未完成,孩子們學習負擔非常繁重,且對電子產品使用的自控能力較弱。「這期間,如果孩子們長期近距離用眼,其視力調節能力就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從而導致視力的暫時下降,即「假性近視」。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及時被改善,最終會造成持續性的視力下降,也就是真性近視。因此,孩子在看IPAD和手機時,時間的總量多、單次時間長和用眼距離近,都會導致近視的發生和發展。」楊兮說。
如何把孩子從電子產品中拯救出來
隨著電子媒體的強勢介入,當今社會,大家都在用電腦、手機不斷刷屏,看小說、玩遊戲、追劇、聊天。而作為祖國花朵的孩子們,從幾歲起,都能將電視、電腦、手機按鍵按得「啪啪」響,《變形金剛》、《奧特曼》、《熊出沒》……無論是動畫片,還是耗時傷眼的遊戲,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玩得不亦樂乎。長期下來,就有了電子產品依賴症,不僅做事心浮氣躁,而且視力也急劇下降,怎能不讓家長心急!
家長帶孩子檢查視力。記者 周亞彬 攝
在近視防控門診門口的走廊上,坐滿了前來就診的家長和孩子。今年上三年級的謙謙剛剛檢查完視力。「視力只有0.5,挺差的。」楊兮醫生介紹說,這個孩子的母親就有700度的高度近視,所以孩子近視的概率比普通人要高,再加上壯壯喜歡玩手機遊戲,就誘發了近視度數的增加。
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臨床心理科,前來諮詢兒童電子產品依賴症的人也絡繹不絕。據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李幼東說,在面對大量的電子產品依賴兒童的案例後,她認識到讓孩子放下手機,回歸現實世界勢在必行。「遇到過各式各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小學就輟學了,沉溺於電子產品。後來整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差,不喜歡與人打交道。」李幼東介紹說,「現代社會是資訊時代,手機的使用已經是普遍現象,要讓孩子不用手機,也是不可能的事。」李幼東說,但是,也不能因為大家都要用手機,就不對孩子加以控制,放任孩子無限制地、隨心所欲地使用手機。父母們在指導孩子使用手機時,要做到「既不嚴防死守,也不順其自然」。
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李幼東表示家長要以身作則,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和頻率。記者 周亞彬 攝
李幼東主任分析,要想讓兒童從放下電子產品,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如果大人本身都沒法控制自己玩手機的習慣,一邊玩手機一邊還要求孩子也不要去玩手機,怎麼能要求讓孩子去做好呢?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們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看在眼裡了,也才能做好。
同時父母要多安排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充實孩子的業餘生活。李幼東主任建議,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外出踏踏青,多與自然接觸一下;也可帶孩子到圖書館及閱覽室看看書報,感受一下書香氛圍;還可以陪孩子打打球,鍛鍊一下身體等等。這些都是比較健康的活動,對孩子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好處。孩子們對這些健康的活動接觸得多了,他的注意力自然就會轉移。
兒童行為矯正室裡,孩子通過玩耍器械來轉移注意力。記者 周亞彬 攝
如果孩子補課避免的要使用手機或者已經沉溺於電子產品,這時候「堵不如疏」,應該對孩子「約法三章」,加以限制。「比如晚上回到家裡,幾點到幾點可以開機使用,使用多長時間等等,如果學校規定不準帶就不能帶。」李幼東說,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們在允許孩子用手機的同時,還應該科學合理地加以限制,否則孩子就容易放任自流,最後越來越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