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陽師範學校於1950年11月2日正式成立。校址在距汾陽城20裡的汾陽三泉鎮青龍溝的一所古廟內。1951年4月遷至汾陽城內原汾陽專署幹部學校(現汾陽金盾賓館)。1951年11月11日再次遷址至原汾陽河中學(當時系獨立營營房),即現址,並在這裡正式定居。
汾陽師範50年的辦學歷史上,辦過初師、中師、幼師、師專等15種不同類型的班。其中辦過:初師班22個;簡師班5個;初速師班8個;小學教師輪訓班20個;中師班256個(包括音樂、體育、美術等專業班);中速師班6個;幼師班2個;師專班3個;民辦教師轉正班38個。總計畢業學生1976名。這些畢業生主要分布於呂梁、晉中地區,為當地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汾陽師範50年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創建
1950~1955年,為第一階段,屬汾陽師範的初創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設施簡陋,條件艱苦,師資短缺。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培養發展教師隊伍,建立工作機構,探索制訂工作制度。工作起步,規範發展。辦班主要是初師班。
奠基
1956~1965年,為第二階段,是汾陽師範發展的奠基階段。1956年起,汾陽師範開,。始正式轉軌為中等師範學校。一大批青年教師步入汾師,教師隊伍逐漸壯大。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等形成了良好的運作模式。謹嚴治學的教風、刻苦鑽研的學風、認真細緻的工作作風逐步形成。學校初具正規中等師範規模,辦學效果明顯,社會影響擴大,奠定了汾陽師範在晉中、呂梁地區較顯著的社會地位。
挫折
1966~1976年,為第三階段。汾陽師範飽受文革的衝擊,整個學校的秩序受到嚴重破壞,以至於出現了1966年至1970年連續5年停止招生的狀況,學校處於基本癱瘓狀態。學校遭受如此嚴重挫折,元氣大傷。
恢復
1977~1983年,為第四階段,屬整頓恢復階段。1977年國家恢復考試招生制度,學校工作的抓手是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整頓教學秩序,並探索性地舉辦了呂梁師專班。這一階段的汾陽師範,人氣重聚,校園重現了琅琅書聲,生機煥發。呂梁師專班的成功舉辦,檢驗了汾師良好的師資隊伍素質與較高的管理水準,是汾陽師範恢復生氣的重要標誌。
探索
1984~1993年,為第五階段,是改革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實施了以突出師範特點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為學校辦學定位;加大辦學設施規範化建設,改善辦學條件。這一階段,適逢國家改革發展的上升時期,師範教育努力擺脫中學化傾向,探索突出師範教育特點的新的路子。落實推行了《三年制中等師範學校教學方案》,初步形成了必修課、選修課、課外活動、教育實踐四大塊結合的中師教育模式。辦學設施逐步完善,中師標準化建設初步達標。
創新
1994~2000年,為第六階段,屬開拓創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突出以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教師隊伍大更替,辦學設施大投入,學校初具現代化學校硬體條件,辦學規模大擴張,特色意識創新意識日漸增強。學生素質培養作為這一階段的核心工作,逐步細化、規範化。大批老教師退休,大批青年教師進入汾師,教師隊伍大換班。學校建起了微機、電教、舞蹈、音樂、美術等現代化專用教室,引入多媒體雙向傳輸教學調控系統,辦學手段日益現代化。在校班級數由18個增加到37個,辦學規制由6規上升為12規,在校學生數由1000餘人增至突破2000人,辦學規模創歷史最高紀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加大教研教改力度,強化市場化意識、危機意識、特色意識、名牌意識,以嶄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紀。
汾陽師範發展的50年,深深烙上了共和國發展的印記,汾陽師範的命運與偉大的祖國休戚與共。
汾陽師範的歷史,是一部艱苦的創業史曲折的發展史。凝聚了黨和政府對汾陽師範的關懷與呵護,凝聚了汾師人的睿智與才華,凝聚了代代汾師師生的親情與愛意。5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汾陽師範艱苦奮鬥、勤儉辦學、愛業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財富。它必將激勵後人,繼往開來,奮發有為,再鑄汾師輝煌!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