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狀告和尚和尼姑有私,鄭板橋寫下判書,兩人還俗結婚

2020-12-23 蘇蘇好物種草

百姓狀告和尚和尼姑有私,鄭板橋寫下判書,兩人還俗結婚

說起鄭板橋先生大家應該都非常的熟悉,鄭板橋出生在清朝,他不論是在繪畫上面還是在文學上面,都非常的有造詣。除了這一點之外,由於古人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所以鄭板橋在官場上工作的時候,也曾經做了許多好事,當然了,因為眼光比較獨到,鄭板橋也會給我們留下一些笑聞,比如說在處理和尚與尼姑有私情的這件事情上面,鄭板橋的處理方法就讓人們覺得非常好玩。

雖然說在繪畫和文學上非常的有水平,但是鄭板橋中進士的年齡卻是在43歲,在平均年齡並不長的清朝,這樣的年齡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了。因為中了進士,所以清朝政府就開始給鄭板橋封了官,讓他去一些小地方當縣令。

雖然鄭板橋當只是一個縣令,但是他對於自己的工作也十分的認真。比如說在乾隆年間,因為任期問題,所以他從山東範縣調到山東濰縣,好巧不巧的事,這個時候山東剛好發生了非常大的災荒,人們在很長時間已經沒有吃飽過飯。認識到這一點之後,鄭板橋迅速的確認了自己工作的重心就是救助災民,最後在開倉放糧以及發動地方鄉紳之後,人民總算是暫時吃飽了肚子,因此在山東濰縣渡過災荒之後,鄭板橋的聲譽在這個縣就瞬間達到了極點。

除了解決掉最初的災荒問題之後,作為縣令的鄭板橋,平時也會主持一些事件的審判,比如就在他待在濰縣的這段時間,就曾經發生過一件非常好玩的事件。對於古人來說,是什麼人就該做什麼事,既然是和尚尼姑,就應該按照清規戒律走。所以當他們發現有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私通之後,對這種不遵守規矩的人就非常的看不起的老百姓們就押著他們到了衙門,希望官家可以懲罰兩個人。

如果是普通縣令的話,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將這兩名已經有了私通知識的和尚和尼姑給判處了。但是鄭板橋可不一樣,儘管已經確認他們私通了,但是鄭板橋依舊非常好奇的詢問了一下他們的出身,這才得知原來這兩個人從小就認識,本來這兩個人是準備長大之後就結婚了,結果誰知道,這個女子的父母卻是一個貪財鬼,絲毫不顧女兒的幸福,只想把女兒嫁給一個老財主,以獲得更多的錢財,女子當然不服,但是又無法違抗父母的命令,所以最後只能含淚揮別男子出家,而男子在知道這件這件事情之後,也覺得餘生儘管結婚也沒有什麼意思,所以他也就出家做了和尚。

由於那個時期的信息不太發達,所以女子並不知道男子也成了和尚,也因此女子在後來相遇得知男子成為了和尚而並沒有結婚之後,兩人終於趁著夜色走到了一起。誰知好巧不巧,他們剛好就讓別人碰到了,於是就有了現在這一幕,兩人都被抓到了官府之中。

鄭板橋在知道了這段原委之後,當場就以詩詞的方式寫了判決詞,允許兩人還俗結婚。

「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歸寂,此後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堂鄭板橋。」——《小豆棚·卷十六》

相關焦點

  • 和尚與尼姑戀愛被抓,鄭板橋一首判詞,結婚
    在古代,和尚和尼姑作為出家之人,會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和規定,他們不應該有兒女私情,因此私通對當地人來說更是令人不可原諒的事情。因為枷號由實木做成,非常沉重,如果長時間戴在脖子上,很有可能會危及到生命。聽完地保和鄉民們的解釋後,鄭板橋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內心並沒有相信他們的一面之詞。鄭板橋知道,和尚和尼姑作為出家人,肯定會嚴格信守佛家之道,並且清楚的知道私通的後果。
  • 古代判決書五花八門:蘇東坡用對聯判和尚斬立決
    古代判決書五花八門:蘇東坡用對聯判和尚斬立決   「對聯」型判決書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將判詞這種老套的公文變得妙趣橫生。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靈隱寺一和尚迷上了妓女秀奴,最後錢財散盡,秀奴漸漸討厭起他來。一次和尚喝得爛醉,去找秀奴吃了閉門羹,於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破門殺了秀奴。歸案後,蘇東坡發現和尚胳膊上還刺了一副對聯「但願同生極樂園,免如今世苦相思」。
  • 鄭板橋的判詞
    在山東範縣和濰縣擔任縣令期間,他做到了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很受百姓愛戴。然而,61歲時的老鄭為民請賑,得罪了大官,被免職。老百姓懷念他,為他建了生祠。   寫字不能較勁,但做人一定要較點勁,這點勁,就是品位,就是格調。既然選擇了竹子,就得放棄牡丹。現在很多人認為,鄭板橋的字俗,俗就俗在他較勁,隸書不好好寫,楷書不好好寫,搞什麼六分半書。亂石鋪街,矯揉造作。
  • 和尚與尼姑私會被抓,鄭板橋如何判決?結案詞令人捧腹大笑
    鄭板橋立刻開倉賑災,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的饑民就食赴工。經過鄭板橋的一番治理,濰縣終於挺過了難關,漸漸恢復了生機。有一天,鄭板橋正在衙門處理公務,突然崇仁寺附近的地保帶著鄉民將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五花大綁進了縣衙。
  • 鄭板橋絕世佳作:全文366字,竟含68個春字,寫盡春光美!
    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其中畫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談到鄭板橋我們總是與竹子聯繫起來,這一點也對,也不對。最有名的,是他任濰縣縣令時,判過的一樁「僧尼私戀案」:一天,鄉紳將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抓到縣衙,說他們私通,傷風敗俗。原來二人未出家時是同村人,青梅竹馬私定終身,但女方父母卻把女兒許配給鄰村一個老財主做妾。女兒誓死不從,離家奔桃花庵削髮為尼,男子也憤而出家。
  • 清朝怪人,鄭板橋軼事一二
    (可能是為了好養活,參考古代各種狗蛋、狗娃、丫丫之類)一般人長大懂事後,都很忌諱別人叫他乳名,但鄭板橋就是怪。他不但不嫌棄乳名難聽,反而津津樂道,而且還刻了一枚印章「麻丫頭針線」,並還經常蓋在成名之後的書畫之上。(各位可以搜搜家裡書畫,如果有這種印章的書畫,現在就值錢了。)
  • 風流才子鄭板橋,他當官的時候有什麼有趣事兒呢?
    作為王朝政權的最末梢的神經,可以說是最能直接感受黎民百姓的疾苦了。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一個王朝的所有吃穿用度,也就是糧食和銀子,都是需要縣官一級的官員去搜刮的。古時候人們一推開家門就七件事兒,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無非就是生活。但是知縣就不一樣了,除了日常的生活,還有兩件事兒,那就是處理打官司的問題和徵糧徵稅。別看這知縣只有這兩件事兒,但是這兩件事兒卻都是最煩心的事兒。
  • 為什麼鄭板橋畫竹那麼有名?這個謎底藏了400年卻無人知曉
    鄭板橋性格爽朗,放蕩不羈,一生坎坷,他歌頌竹、蘭、石、松、菊,正好與自己的人格、精神、情操相結合。因此,其畫作表面上是對這些事物的讚美,實際上是對人(包括畫家自己)的讚美,讚美其堅貞、高潔的品性。此外,鄭板橋還工詩詞、精書法,其字獨具一格,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別有情致。乾隆時期,揚州活躍著一批書畫家,他們突破當時僵硬的畫風,率性而為。
  • 鄭板橋人性化斷案,詼諧有趣,堪稱又一絕
    特別是他斷案的時候,既能公正執法,更能體察百姓,同情弱小,而且詼諧有趣,令人捧腹之餘,感受到他對百姓和弱勢群體的一副熱腸。1、中國版的《威尼斯商人》鄭板橋在做濰縣縣令的時候,遇到一個財主跟一個農民打官司。
  • 一和尚向鄭板橋求對聯,上聯:鳳來禾下鳥飛去,看完下聯尷尬了
    然而長久以來人們將男性僧人成為和尚,而將女性僧人稱為尼姑,久而久之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情了。而對於出家人我們還有另外的一個稱呼,更不如說是貶稱——禿驢。實際上,禿驢一詞的最早是因為雲遊四方的僧人都愛牽著驢子去化緣,因此人們見到的多是騎著驢子的僧人,而由於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斂財而假冒僧人進行偷蒙拐騙,因此玷汙了出家人的名譽,因此便有了禿驢的貶稱。
  • 鄭板橋送給老和尚一副對聯,老和尚看完,沒敢懸掛悄悄賣掉了
    然而,鄭板橋送給老和尚一副對聯,老和尚看完,沒敢懸掛悄悄賣掉了。 為何他人求鄭板橋賜字而不得,這個老和尚卻要將鄭板橋送的對聯賣掉呢? 有一次,鄭板橋出門賞竹,聽得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琴聲,於是便循聲尋找,原來一個十分幽雅的大庭院之中,竟有一位童顏鶴髮的老翁在彈琴,而他的書童則在一旁煮狗肉。
  • 秀才和才女私定終身被抓,當知縣的面各寫首詩,對方聽完當場放人
    在《小豆棚》就記載著一個關於鄭板橋的有趣判詞故事。他在某地任知縣的時候,有一天一群人扭送來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原來他們是這附近寺庵中的出家人,寺廟和尼姑庵離得比較近,兩人日久生情。紙裡包不住火,最終兩人之間的事情被發現,於是便被鄉紳綁到縣衙。
  • 鄭板橋:一枝清瘦竹 葉葉總關情
    當鄭板橋離開範縣時,案無遺牘,獄無遺案,衙中故舊和城中百姓將他送出東門。自古何曾說有年離開範縣,卸下一副重擔,又加了一副更重的擔子。1746年,鄭板橋調任濰縣知縣。他到任的前一年,濰縣就發生了海水倒灌,莊稼不收,疫病流行。
  •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意思?
    對於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大家雖然都很熟悉,但對這三種名稱的本意,恐怕了解的不會太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幾個名稱的由來。一,和尚。是梵語音譯,在印度的原意是「親教師」,是指導我修學的老師,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才能稱為和尚。和尚不一定是佛家弟子,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更不一定是佛教的出家男眾,有資格的出家女眾,也可以稱為和尚。所以,和尚並非佛教的專用名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和尚一詞,逐漸成為對出家人的專用稱呼,大家管老僧叫老和尚,小沙彌叫小和尚,其實這是誤傳。
  • 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多才多藝,難得糊塗鄭板橋
    費氏勤勞的一生及其高尚情操,潛移默化,深深感染了板橋,他後來為官清廉公正,能夠體恤百姓的疾苦,與這也不無關係。板橋小時在家裡,一直受著他父親的直接教育和舅家的影響。板橋讀書很刻苦,且善於獨立思考。板橋讀的書也很廣泛。他雖不喜歡考證繁煩的經學,但仍然花很大的功夫去攻讀。他喜歡讀歷史、詩詞、散文等作品。「少年遊冶學秦柳,十年感慨學辛蘇。」
  • 《頂樓》:瑞珍是真「尼姑」,允哲也是真「和尚」,但兩人都很渣
    瑞珍和允哲結婚十幾年了,女兒已經是高中生了。看似完美幸福的家庭早已有了裂痕。瑞珍出軌了,和鄰居住在一棟樓裡,也是允哲的金錢夥伴澹臺。在這段婚姻中,瑞珍是錯的一方,但她真的是愛允哲這個男人的,不然怎麼會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他呢?而且,連同住一個房間但是分床睡了十幾年,瑞珍也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