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漢民族的母語,中國的官方語言,擁有15億以上使用者。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大陸和臺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緬甸、泰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家的海外華人社區。漢語是分析語,有聲調,屬漢藏語系。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
排除國家影響力的因素,但從語言本身的先進性來說,漢語就沒有其他語言可以望其項背。
漢語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其緯度優勢。漢語是三維的,漢字的平面圖像構成兩個維度,由於有大量一字多音的情況存在,發音又獨自成為一個維度。
打個比方,如果要對漢字進行編碼,最簡潔的方式就是用一個三維矩陣來代表一個漢字,而其他所有拼音文字,只能用一維矩陣來代替,這樣如果要表達一個句子,拼音文字只能利用一條直線的空間,而漢字卻可以利用三維的立體空間,但是漢字卻可以和拼音文字一樣將三維信息通過投射而展現在二維的紙面上卻沒有產生信息丟失,傳遞信息的效率高下立判。
如果有人說大部分拼音文字都存在方便的格數性變化,表意更穩嚴謹科學,那麼我可以告訴你,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早期漢字也存在這些變化,比如說相同的字作為不同的句子成分時會有筆劃上的微小差異,但是這些在漢字的發展進程中被逐漸捨棄了,至於為什麼,學界對此沒有定論,但一般來說,被淘汰和摒棄的,都是一些無法順應歷史需求的因素。
最後一點,但從發音這個維度上來考慮,加上四聲的變化,漢語擁有著世界上最為龐雜的音節系統。這意味著,在表達一個句子的時候,我們要發音的音節最小。以日語為例,所有音節均由平假名片假名確定,通常需要兩三個音節對應一個漢字,效率和漢字相比就只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另外,語言也是思維的載體,語言的效率決定了思維的速度廣度,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擁有兩千年歷史卻從來沒有產生偉大的思想家或戰略家的原因。同樣,再聊個小插曲,來側面印證一下語言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我們知道 漢語在元代的時候發生了上入三聲的變化,也就是大量音節丟失,而這時,也恰恰是我們開始全面落後於西方的起點。
漢語的魅力就在於她的複雜性,難學不是錯,難學證明了她的完善。比如說漢語短短幾十個字就能形成詩詞,這種優美性是英語很難表達的。
再通俗點,漢語能表達一些英語無法實現的細膩含義,尤其是涉及情感的語言。我有認識一個出生在美國的華裔,從小是英語為主的,她就表示沒辦法用英語說一些很細膩的情感,吵架的時候講很複雜的話,以及一些可愛的含義無法表達。舉個例子,逗一個妹紙。和妹紙說:乖~ 這麼簡單的一個乖字,就是英語無法精確表達的了。可能有含義類似的詞彙,但這一個字包含的實際意義是無法表述的。英國人拂菻坊的視頻裡還說了很多很多英語無法表達的含義,是漢語能表述的。所以不要崇洋媚外,多說中文。
PS:原創作品,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