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過程。」
《呂氏春秋》提到:「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中國古代認為壽命超過一百歲的人很罕見,因而常常有「長命百歲」的祝福。但是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醫療技術等方面都超越了古代,現如今越來越多人活到了100歲以上,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百歲邊緣徘徊,很少有人達到146歲的高齡。
而印尼有位名叫戈多的老人就被死神遺忘了,他出生於1870年。這一年,中國處於晚清同治時期,俄國著名革命家列寧出生,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逝世,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逝世。當時的印尼也戰爭不斷,他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不過,雖然戈多感受了世事的變遷,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他難以產生喜悅之情,纏繞著他的更多的是孤獨與寂寞。
戈多有10個兄弟姐妹,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離開了人世,而他一生中也取過4個妻子,但這些妻子也都走在了他的前面,最後一任妻子死於1988年,也就是說他體會了幾十年的孤獨之旅。令他更無奈的是,他和妻子生下的孩子也都離開了人世,現在與他相處的都是孫子曾孫等後輩。
而根據他孫子透露,戈多早在122歲時,就已經為自己準備了墳墓,那時的他在靜悄悄地等待著死亡的到來,但是死亡依舊沒來,他反而健健康康地再活了二十多年。戈多曾經表示,自己非常渴望死亡,但是死神一直不願意帶走他。為了能讓自己迅速離世,他開始了吸菸,希望以此來加速死亡的進程,但是這似乎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反而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多餘的負擔。
由於視力衰退,戈多幾乎沒有娛樂活動,最多也就是聽聽廣播來打發時間。不過令他感到開心的是,他已經感受到了生命在指尖的慢慢流逝,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都已經到了需要人餵養的地步。2017年,戈多被送到醫院治療,他並不願意在醫院多待,對他而言,這是一個好機會。
但是他的後輩們都不太願意老人出院,不過戈多一直堅持,在這段時間內,他幾乎不怎麼吃飯,每天都只喝一點米粥,最終他如願以償地離開了人世,享年146歲。可能有人很難理解為何戈多對死亡有如此大的執念,但事實上,戈多的離開就意味著他脫離了苦海。
一是因為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承受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看著昔日親密的人相繼而去,內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殘,但是他必須忍受。與此同時,他到了年齡也知曉自己終有一天要離開,每日的等待才是最摧心撓幹的,這種負面情緒的滋生讓他非常不好過,相較於長壽而言,他更不願意活在痛苦之中。
當然,有些人很好奇戈多保持長壽的原因,生前他也提過,只是簡單一句「保持耐心」,其中意義就得自己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