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的經濟地位在下降,正由醫院利潤中心向成本中心轉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一語道破醫改後藥學在國內「不亮」的原因。「藥學部的人員在醫院的地位也有所下降,發展前景不明朗,而且臨床藥師在發展規模和培訓教育方面均與西方有不小差距。」
藥品零差率新政推出,藥學服務必然面臨轉型。思考未來,藥學究竟如何發展?6月17日,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健康界傳媒、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主辦,上海羅氏製藥有限公司支持的2017健康界峰會「藥學服務轉型」論壇上,7位業界大咖頭腦風暴,共議解決之道。
北京試水藥學服務轉型
「靠藥師的技術、價值,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發展藥學學科。」張玉給出自己對藥學服務的定義。
在獲得財力支持的情況下,北京強調政治、大局、看齊意識,無論是北京市醫管局下轄22家市屬醫院,還是其他醫院,都在傾力主動作為,為國內其他醫院示範榜樣力量。
「今年是醫改大年,藥品零差率下怎麼算帳?」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藥事處處長顏冰在了解全國諸多院長的心聲後,認為未來的醫院做到兩點很重要:一是拼學科,二是控成本。
為了使藥師可以參與醫院的合理用藥管理,北京市醫管局首先把各個醫院的藥學部成立起來,改藥劑科為藥學部;其次通過組織人事部門,把藥學部定義為醫院的職能管理部門,納入了職能序列。
具化到實操方面,則是在北京市醫管局層面設立總藥師團隊,並公開招聘7位總藥師人員,包括藥品供應、質量管理、合理用藥標準化、學科、科研、信息、中藥等方面。這七個方向的藥師每半個月碰頭一次,匯報工作進展,分享各醫院管理的經驗等,使優化集團管理。而且,每位總藥師還配備自己的團隊和信息化平臺,除完成藥學科研外,還對院長、科主任等進行績效考核。
鏡鑑美國藥師培養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從2000年開始,美國就明確提出加強臨床藥師資質的要求,只有博士學位才可以在臨床做藥師。」四川省人民醫院院長鄧紹平向與會者分享自己的見聞,「美國的藥師又分為在社區和醫院的不同任職。」
美國社區的臨床藥師佔比約為2/3,其作用是專門強調疾病的早期預防以及監理疾病,尤其是對慢性病的管理,還有對生活教育、生活習慣、生活飲食做諮詢。
美國醫院的臨床藥師,在病房,要對患者進行口服藥負責,核對藥物處方,全方位對患者進行諮詢服務;在門診,還要參與處方點評、檢查,同時參加多學科會診。
在鄧紹平看來,無論是理念還是人員結構,美國臨床藥師都超前我國幾十年,「而我們要做全方位的改變,需要一個逐漸的、系統性到工程來完成。」
隨著培訓教育體系日臻完善,藥師自身能力培養需要放到第一位。鄧紹平認為,在美國,要想成為一個「明星臨床藥師」,需要具備三個特質:記憶力、溝通、熱愛。
首先要關心病人,熱愛工作;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幫助患者和大夫進行決策;同時做一個帶頭人,使同事、醫生和患者都認同你的分析。
多層次突圍
「在美國,大眾第一信任的人是消防戰士,第二就是藥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馮婉玉簡單介紹後,向現場觀眾提出疑問,「我們為什麼沒做到?」
「教學、教育拖了我們整個藥師的後腿。」中國藥科大學國家執業藥師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震直言,「過去,我們沒有真正培養出服務於患者的藥師,這三十多年,我們培養的人多數都在進行研究、生產和銷售。」
看到「西方」藥師諸多光環,我國藥師如何才能「生光」?
「培訓、學習。」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藥劑科主任葛衛紅言簡意賅。他認為,一方面,要推藥師進入臨床一線,在臨床用藥決策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得到醫師信賴,另一方面需要滿足「急需」人才——門診藥師、抗凝臨床藥師、疼痛臨床藥師等的培養。
而在硬體中,信息化的戰略決策也將推波助瀾。
對此頗有研究的武漢市中心醫院藥學部主任鄧艾平認為,「網際網路+」戰略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網際網路在線醫療服務,成立開展在線問診電子處方、物流配送到家;二是智慧醫院建設,打通院前、院中、院後的全流程路徑;三是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四是支撐體系建設,利用醫聯體建立支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