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吏部是如何任用官員的?具體來說,分為六種情況

2020-12-22 左都御史

近日有讀者詢問清代考中進士,或是通過恩蔭,或是通過捐納獲得入仕資格後,如何才能授予實職?本來是想在評論區直接回復的,但覺得這個問題較為複雜,一兩句話說不清楚,所以還是以發文的形式來說一下相關的制度。

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了解清代的官員「任用」制度。我們知道,清代初次入仕的方式較多,有通過科舉的,有憑藉出身的、有通過捐納的。當然還有一些是已經入仕的官員,由於種種原因開缺,又需要重新任用。吏部對這些情況區別對待,並制定了一套嚴謹的任用制度。

清代的吏部與明代相比,權力受到了較大限制,在高級官員如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以及各省督撫、兩司,的任命上幾乎沒有發言權,這一權利被皇帝侵佔,官方稱為「特旨授」和「開列」。「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經過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級官員,「開列」是指吏部開列名單,最終由皇帝定奪。

因此吏部的權力十分有限,所任用的基本上是中下級官員。不過,這些中下級官員人數眾多,成分複雜,吏部需要將他們對號入座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於是就出現了「班次」這一說法,所謂的「班次」是根據官員不同的情況予以區分對待,具體分為六班。

除班。和字面意思有所不同,除班並無開除的意思,而是指官員初次入仕的班次,無論是通過科舉入仕,還是以貢監生、官學生、吏員等身份入仕,都先要進入到除班等候初次授職。

初次授職講究出身,像正途出身的進士、舉人享有優先權,比如一甲前三面,即狀元、榜眼、探花,無須經過任何考察程序,便可安排到翰林院擔任修撰、編修。而進士則要按成績劃分等次,或授各部主事,或授知縣。至於非正途出身者,需具體考察,然後根據實缺,或授予官職,或劃歸候補。

補班。歸入這個班次的都是屬於已經獲得實授的官員,只是由於各種原因開缺而需要重新任命。官員開缺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比如因父母去世守制,因病告假,降級調任等等。當開缺事故已經消除之後,這些官員就要重新授予官職,但並非來者即有,也要看有沒有實缺,如有則授,如無則需候補。

轉班。轉班是官員的品級不變,在同一衙門內轉任。雖然表面上看品級不變,但歸入轉班的官員往往屬於升遷。我們知道,清代的很多衙門中往往存有左、右之分的職務,如六部皆有左、右侍郎,通政司有左、右通政,詹事府有左、右庶子。雖然品級是一樣的,但左的地位大於右。因此被劃入轉班的官員,一般都是實缺,可以馬上授職。

改班。相比轉班而言,改班的範圍就更大了,不只限於本衙門之內,也不僅限於同等品級。第一類是改任其他衙門同一品級的官,例如修撰、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內閣侍讀改任御史等等;第二類是不稱職而被改職,這類情況往往會被降級,比如在各部主事上行走的,如果不熟悉部務,就只好改任知縣、內閣中書等職務,捐納者得官之後,經過考核發現不堪重用的,被降級調用。

升班。這是所有官員夢寐以求的,劃入這個班次就意味著升遷。這類官員以俸滿者最多,按制,官員在職若無過失且有一定政績,三年俸滿後便可升任。如知府升道員,道員升按察使等。對於這類官員,吏部也是優先處理,按照該升職務予以實授。

調班。這是針對一些特別的官缺,一旦原任離職,就需要某些特定的官員去調任。這類情況一般是專業性較強的職務,如河道、漕運、欽天監等等。還有一些是滿缺,如滿洲司獄出缺,要從本衙門的滿洲筆帖式中調任。

上面所說的六班僅僅是吏部任用制度中的大致原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其實更為繁瑣。因為清代對官員升遷調補有著嚴格的制度規定,任何一個官缺在等待候補的時候,都不能隨心所欲,都要按照順序任用。

比如,六部郎中、員外郎缺出,首先考慮的是原來就在該部任職、丁憂守制期滿的官員;其次才會考慮原在該部任職,因病假開缺現以痊癒的官員;最後再考慮從下級官員中選擇任用。當然還有一些官缺是沒有設定原則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吏部就採取抽籤,以示公平。

相關焦點

  • 吏部絕非六部之首!清代中央行政機構——六部,到底該如何排序?
    吏部作為古代主管各級官員的行政機構,自漢朝以後,吏部就被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肩負著針對文職官員「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的具體職能。在《清史稿·職官志》中,吏部也被列在六部首位,專掌文官的任免管理及考核獎懲。
  • 清代官員的「年終密考」制
    由於密折的制度化,雍正朝允許使用密摺奏事者不再局限於皇帝的幾個心腹官員,密考也由康熙朝時的較低級官員對高級官員的秘密監督,逐漸演變為高級官員對低級官員的秘密考核,並且這種考核越來越趨於制度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京官到地方出差時,要奏報沿途官員的情況。第二種是地方官員尤其是督撫履新時,須將赴任途中所見官員或原任地官員情況進行匯報。
  • 吏部尚書在古代可是位高權重,那它是幾品官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銓選是很複雜的系統工作,由吏部尚書侍郎和吏部司協調完成銓選,尚書批准後上報宰相機構通過銓選結果。《舊唐書》記載:「凡選授之制,每歲集於孟冬尚書、侍郎,分為三銓。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五品以上,以名上中書門下,聽制授其官。六品以下,量資任定。其才職頗高,可擢為拾遣、補闕、監察御史者,亦以名送中書門下,聽敕授。」
  • 【清史探秘】清代官員考核中的引見制度
    清代的引見制度包括官員入仕選拔、升遷調補、降革處罰等方面,成為皇帝加強皇權的一種重要政治手段。 通過引見觀察官員 清代對官員的考核分為京察和大計,分別對京官和外官進行。考核結束後,將京察一等、大計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員引見給皇帝。
  • 吏部尚書權力很大,為何能決定多數官員前途?卻不是六部中最牛的
    吏部尚書權力很大,為何能決定多數官員前途?其實簡單的說就是吏部尚書的工作是決定前途的,在古代,一般都是宰相負責決定權,而六部是具體執行的,但是明朝時期,宰相被廢除,所以導致了六部尚書的權力間接的變大,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因為皇帝不可能把每一件事全部做完,所以之後設立了內閣大學士,最開始的時候,內閣大學士是一個五品官,簡單的說就是皇帝的秘書。
  • 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明清時期,六部是中央最主要的機構,地位僅次於內閣、軍機處,負責國家政務的具體實施。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
    (註: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小字體【大玉匠】,查看歷史--關注,更多精彩等您分享)清代的官制總體上是沿襲明代,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而設六部來管理朝政,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均是從一品。清代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為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
  • 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官級一目了然
    清代官員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明代官員據考,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以區分官階的制度,最早始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
  • 古代官員晉升最有難度的兩道門檻:一為地方官升五品,二為京官升三品
    封建時代,官員在仕途上是否能平步青雲和出身有著很大關係,出身有「清」「濁」之分,也有「正途」和「異途」之分。但這僅僅是個大概層面,具體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同樣是進士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之別,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仕途前程。
  • 唐朝如何防範官員權力濫用
    除了嚴密的選人用人制度,監察職能的完善也是唐朝對官吏權力監督的有效方式唐代的選人用人制度十分嚴密,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六品以下官吏的選用,掌握在吏部與兵部手中,前者負責文官銓選,後者負責武官銓選,每年進行一次。凡銓選都要經過考試,合格者才能獲得官職,參加者為科舉及第者、門蔭、行伍、入幕、流外入流以及前資官等,統稱為選人。
  • 省市縣級官員從政寶典
    中國吏部研究作    者:安作璋主編定    價:78元(平);  98元(精)書    號:ISBN 978-7-5099-0123-6全書共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吏部的設置與歷史沿革、吏部行政機構及職能、吏部章程與則例、吏部與皇帝及其他部門的關係、吏部與吏治。
  • 古代官員晉升最難的兩道門檻:一為地方官升五品,二為京官升三品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封建時代,官員在仕途上是否能平步青雲和出身有著很大關係,出身有「清」「濁」之分,也有「正途」和「異途」之分。但這僅僅是個大概層面,具體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同樣是進士有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之別,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仕途前程
  • 詳解清代官員的品級、世爵及俸祿
    筆者寫過不少關於清代官員品級、爵位、俸祿相關的文章,不過基本上側重點不同,不夠全面。近來不少讀者私信,希望能較為全面地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本來,官員品級、俸祿都是一些類似流水帳的名目,讀起來較為乏味,但還是有必要進行系統的論述,以供讀者參考。先來講一講官員的品級清朝沿襲明制,把職官的品級分為九等,每等又有正從之別,所以稱「九品十八級」。
  • 探秘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總督、巡撫、知府、知縣一目了然
    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補袍,讓大家在以後的清代歷史劇中更好地認識。清代官員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文武官員朝服以所繡圖案表示級別不同,即補服制度,是從明朝才開始的。清朝沿襲明朝傳統,清初官制,大體承明之舊,只是對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釐革。
  • 【專題梳理】古今中外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形成:漢武帝元光元年 含義::察舉指先考察而後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裡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後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 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擔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意義: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都管什麼,哪個部門地位最高
    六部最早出現在周朝,到了秦朝時期,被改為九卿,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到了漢朝時期,漢高祖覺得秦朝的名字不吉利,於是就改為六曹,最高首長是尚書。到了隋文帝時期,又被改為六部,到了唐朝時期,六部這個名字基本上就被正式確定下來了。
  • 以清代為例,解析官僚集團的特殊福利——封妻蔭子
    清代入關後,沿襲明制,以科舉考試作為主要的選官途徑,並標榜唯才是舉。但是和其他朝代一樣,也繼承了「承蔭之法」。即對達到一定品級的職官和世爵人員,以及因為盡忠清室而死難的官員,頒布了蔭敘之制。分為恩蔭、難蔭、特蔭三種。
  • 官、吏是從什麼時候分出界限的,清代的吏又有哪些類別?
    比如管理文官銓選、晉升的部門就被稱為「吏部」,地方督撫也稱封疆大吏,稱有才能政績的官員為循吏。不過這都是在特殊語境下才用的概念性稱呼,一般情況下則官、吏分明。官與吏的區分是在魏晉以後,因為官吏劃分品級等次,就把從事低級事務者劃為等外的小吏了。這些吏一般由寒門來充任,身份地位也低,官和吏從此分流。後來吏成為僉派的役,地位更低。
  • 清代官員品級和現今行政級別的對比:一級不落,明確對應
    細分下來,清朝官制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官員等級尊卑以品秩區分,分為「九品十八級」。 所謂「九品十八級」,即「一品至九品,品級分正從」。基本來看,清代官員的品級劃分等同於現今的行政級別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