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讀者詢問清代考中進士,或是通過恩蔭,或是通過捐納獲得入仕資格後,如何才能授予實職?本來是想在評論區直接回復的,但覺得這個問題較為複雜,一兩句話說不清楚,所以還是以發文的形式來說一下相關的制度。
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了解清代的官員「任用」制度。我們知道,清代初次入仕的方式較多,有通過科舉的,有憑藉出身的、有通過捐納的。當然還有一些是已經入仕的官員,由於種種原因開缺,又需要重新任用。吏部對這些情況區別對待,並制定了一套嚴謹的任用制度。
清代的吏部與明代相比,權力受到了較大限制,在高級官員如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以及各省督撫、兩司,的任命上幾乎沒有發言權,這一權利被皇帝侵佔,官方稱為「特旨授」和「開列」。「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經過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級官員,「開列」是指吏部開列名單,最終由皇帝定奪。
因此吏部的權力十分有限,所任用的基本上是中下級官員。不過,這些中下級官員人數眾多,成分複雜,吏部需要將他們對號入座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於是就出現了「班次」這一說法,所謂的「班次」是根據官員不同的情況予以區分對待,具體分為六班。
除班。和字面意思有所不同,除班並無開除的意思,而是指官員初次入仕的班次,無論是通過科舉入仕,還是以貢監生、官學生、吏員等身份入仕,都先要進入到除班等候初次授職。
初次授職講究出身,像正途出身的進士、舉人享有優先權,比如一甲前三面,即狀元、榜眼、探花,無須經過任何考察程序,便可安排到翰林院擔任修撰、編修。而進士則要按成績劃分等次,或授各部主事,或授知縣。至於非正途出身者,需具體考察,然後根據實缺,或授予官職,或劃歸候補。
補班。歸入這個班次的都是屬於已經獲得實授的官員,只是由於各種原因開缺而需要重新任命。官員開缺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比如因父母去世守制,因病告假,降級調任等等。當開缺事故已經消除之後,這些官員就要重新授予官職,但並非來者即有,也要看有沒有實缺,如有則授,如無則需候補。
轉班。轉班是官員的品級不變,在同一衙門內轉任。雖然表面上看品級不變,但歸入轉班的官員往往屬於升遷。我們知道,清代的很多衙門中往往存有左、右之分的職務,如六部皆有左、右侍郎,通政司有左、右通政,詹事府有左、右庶子。雖然品級是一樣的,但左的地位大於右。因此被劃入轉班的官員,一般都是實缺,可以馬上授職。
改班。相比轉班而言,改班的範圍就更大了,不只限於本衙門之內,也不僅限於同等品級。第一類是改任其他衙門同一品級的官,例如修撰、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內閣侍讀改任御史等等;第二類是不稱職而被改職,這類情況往往會被降級,比如在各部主事上行走的,如果不熟悉部務,就只好改任知縣、內閣中書等職務,捐納者得官之後,經過考核發現不堪重用的,被降級調用。
升班。這是所有官員夢寐以求的,劃入這個班次就意味著升遷。這類官員以俸滿者最多,按制,官員在職若無過失且有一定政績,三年俸滿後便可升任。如知府升道員,道員升按察使等。對於這類官員,吏部也是優先處理,按照該升職務予以實授。
調班。這是針對一些特別的官缺,一旦原任離職,就需要某些特定的官員去調任。這類情況一般是專業性較強的職務,如河道、漕運、欽天監等等。還有一些是滿缺,如滿洲司獄出缺,要從本衙門的滿洲筆帖式中調任。
上面所說的六班僅僅是吏部任用制度中的大致原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其實更為繁瑣。因為清代對官員升遷調補有著嚴格的制度規定,任何一個官缺在等待候補的時候,都不能隨心所欲,都要按照順序任用。
比如,六部郎中、員外郎缺出,首先考慮的是原來就在該部任職、丁憂守制期滿的官員;其次才會考慮原在該部任職,因病假開缺現以痊癒的官員;最後再考慮從下級官員中選擇任用。當然還有一些官缺是沒有設定原則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吏部就採取抽籤,以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