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發明,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球塑料年增長率平均保持在8.5%。到2016年,全球塑料產量達到了3.35億噸。我國是世界塑料生產和使用大國,且進一步增長的潛力仍然十分巨大。
然而,這些塑料在使用後,一部分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收集處理而進入環境,並在環境中發生破碎、腐化,給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在我國近年來開展的多次大洋和極地科考中,均檢測出了海洋中的微塑料。
那麼,海洋微塑料是什麼?其危害何在?該如何防範、治理?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長期從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方面研究。她介紹說,從學術界和管理者來看,大家普遍認同,微塑料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它在各種海洋介質當中有存在,包括生物體當中也是存在的。
我國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去年從大洋深處帶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體內,竟檢出了微塑料。
今年初,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孫承君研究員等人在南極鮑威爾海盆進行科學考察時,通過船載泵取得500升表層海水樣本,用顯微鏡觀察過濾海水後形成的濾膜時,竟發現上面有五六個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
根據我國科研人員的實地調查發現,從近海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大洋深處,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
「不管是水體、沉積物,還是從水錶到海底這一塊,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積物這塊,都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王菊英表示,2017年,我們實驗室開展過相關的研究,大概76%的魚類腸道、消化道都有檢出微塑料。
不過,王菊英指出,微塑料是一個新型的環境問題,目前的研究還存在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包括監測的標準方法。從學術界來看,分析方法還是不統一的,不同研究之間的可比性並不是很強。當然,現在學術界也在努力地推出相應的標準化分析方法。從目前的報導來看,絕大部分微塑料對生物體影響的實驗室研究,其濃度都是高於環境的檢出濃度。從非常高的濃度外推,其實際效應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和大型塑料一樣,海洋微塑料對地球生態和環境也有負面影響。對人類健康這一塊,目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導,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通過食用海產品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王菊英認為,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也是在研究當中。但其潛在的影響不容小視,因為微塑料是小於5毫米的顆粒,還可以繼續分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
「它們本身含有增塑劑,並且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當它們被海鳥、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後,會損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其胃腸組織產生飽脹感而停止進食,其所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會對海洋生物產生不利影響。」王菊英介紹說。
王菊英指出,微塑料是近年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環境問題。2016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問題等同於全球氣候變化等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相關國家和環境組織都出臺了一些行動措施和法規。
中國是最早頒布限塑令國家之一,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袋。此外,國內相關海洋環保法律法規、條例、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等也都要求加強塑料陸源入海汙染防控,嚴控塑料垃圾傾倒入海。
據王菊英講,國內實施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方案有效減少了陸源和海源垃圾輸入,固廢特別是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也從源頭上防止陸源垃圾入海。
她援引國外研究數據解釋稱,就塑料回收利用率排名而言,歐盟30%,位居第一;中國25%,位居第二。而世界平均回收利用率是9%。「所以中國在固廢回收利用的相關措施上較為有力。」
王菊英稱,近期實施發布的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地膜回收要求,進一步從源頭上防止陸源塑料垃圾入海的輸入。科技部啟動了重點研發專項,專門針對海洋微塑料的來源分布和防治措施進行研究。相關部門也從2007年開始實施業務化海洋垃圾監測,2016年開始對海洋微塑料進行監測。其次,我國還積極推動公眾參與,提升公眾意識,轉變公眾消費方式,改善一次性消費製品使用。
近期,李克強總理和加拿大特魯多總理在第三次中加年度對話中,就共同努力治理海洋垃圾發布了聯合聲明,充分說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垃圾和海洋塑料汙染問題,並將與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採取多項有力措施防治海洋垃圾和微塑料。
王菊英表示,今後將從研究方案、加強監測、科學評估、社會參與、宣傳教育以及國際合作等六方面進行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治。她認為,應加強海洋垃圾監測,掌握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分布規律,同時加強相關領域科學研究,更加科學地評估海洋垃圾的環境影響,特別是微塑料對海洋生態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另外,還要加大對社會各方參與垃圾分類的支持力度,加強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推動公眾參與,轉變消費方式,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汙染的國際進程,積極推進全球海洋垃圾治理。」她說。
(經濟日報 記者:劉瑾 責編:胡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