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並非是自誇,就算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也能用不同的文字來表述同樣的事情,比如客套話,而如今我們只能在書本上偶見到一些比較有涵養的客套話了。
或許今天的人們覺得那些客套話是虛偽的表現,但在古代那是人際交流中的基本禮貌。今天就粗略的例舉一些古人常用的客套話,看看現在還剩下哪些仍舊會用到的。
初次見面說「久仰」,分別重逢說「久違」。
徵求意見說「指教」,請求原諒說「海涵」。
求人幫忙說「勞駕」,求人方便說「借光」。
麻煩別人說「打擾」,向人祝賀說「恭喜」。
以上這些用語都曾經用到的現代人應該不多了,有人是因為根本沒有這個意識去說這些客套話,有人是因為說不出口,或者嫌棄某些詞已經過時,時代變遷日新月異,被遺棄不用的東西只會是越來越多。
請人閱稿用「閱示」,請人改稿說「斧正」。
請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說「請教」。
託人辦事用「拜託」,贊人見解說「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至用「光臨」。
這些應該還是有許多人會用到,可見禮儀是值得傳承的,雖說日常中當我們聽到這些的時候可能會不以為意,一旦別人什麼都不說,或許就會覺得受到了怠慢,將心比心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多用這些與人交往呢?
送客出門說「慢走」,與客道別說「再來」。
陪伴朋友說「奉陪」,中途先走說「失陪」。
等候客人說「恭候」,請人勿送說「留步」。
歡迎購買說「光顧」,歸還原主說「奉還」。
有多少人多久不曾送客出門了?是你變得淡漠還是……
對方來信叫「慧書」,老人年齡叫「高壽」。
自稱禮輕叫「薄禮」,不受饋贈叫「返壁」。
受人幫助說「謝謝」,對方家庭叫「府上」。
自己家宅稱「寒舍」,對方父親稱「令尊」。
如今自稱基本上都不會再用,每個對於自稱都有不同的理解,用古代自稱的話說不定還招來笑話,但「謝謝」這個詞語應該多用。有段時間去醫院看望朋友,醫院的電梯非常繁忙且速度緩慢,每次等電梯總是很久,而我每次進電梯時看到有人匆忙趕過來時,都會按著電梯等他們進來,這時我總能聽到許多句謝謝,第一次聽到因為我的一個小動作,換來的謝謝時,我竟然感覺到不好意思,同時也感受到南寧人的禮貌,在這裡給善良的人們點個讚。
對方母親稱「令堂」,問到年齡說「貴庚」。
問到姓氏說「貴姓」,問到職務說「稱謂」。
問到姓名說「大名」,對方男孩稱「公子」。
對方女孩稱「令嬡」,對方妻子稱「夫人」。
這裡呢主要是說說古人對於對方家庭成員的尊稱,關於自己家裡人的自稱就不講啦,雖說提倡文明,但心底裡對於古人的某些自稱還是有些接受不了,儘管那些自稱都有挺有意思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