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向來是一個自帶「矛盾感」的話題。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產房門口,有迎接新生兒的喜悅,
產房裡頭,有媽媽們滿滿的無奈。
因為她們的產房隱私,
從未得到過尊重和理解。
1.在最近一期的《新生日記》中,
備受丈夫寵愛的王斯然,也出現了產後焦慮的情緒。
她在給寶寶餵奶的時候,突然痛哭出聲:
「就覺得自己很像動物,
像在動物園裡被觀看」
確實,對於很多產後媽媽們來說,
被圍觀餵奶這件事實在太過尋常。
尋常到什麼程度?
就好像這一遭遇,是所有媽媽們必經的人生經歷。
在這樣大環境的影響下,
大家逐漸產生了同一種認知——
產婦的隱私不值一提,
為了孩子,
她們理所應當暴露自己的私密部位在公眾面前。
而此刻的她們,仿佛只是一個生育餵奶的機器。
很多媽媽紛紛表示:
「在成為了媽媽以後,身體就不再只屬於自己了」
看到這句話,想必不少媽媽都會感同身受。
從進醫院待產開始,
就有各種人以關心的名義,
對產婦「東摸摸」、「西看看」,
被撩起衣服檢查更是家常便飯。
醫護人員檢查是理應,她們要時刻關注產婦的身體狀況。
但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紛紛上手,
甚至毫不避嫌同病房裡的男性,
撩起衣服來就是圍觀扯家常,
隱私對於在病房裡的產婦來說,毫不存在。
或許會有人說:「你都是當媽媽的人了,哪來的那麼多羞恥心?」
可說到底,女性在成為媽媽之前,
也都是一個個精緻體面、自尊自愛的女孩。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被理解的「羞恥感」,
才讓產婦內心產生了最難以啟齒的痛。
就像一位產後媽媽所說的那樣:
「我們從小就被各種教育女孩要矜持自愛,
但從進入待產室的那一刻起,
我的身體似乎就成了工具,
我所有的自尊心和教育觀都轟然崩塌。」
2.如果說生產是一種考驗,那脫褲子便是考驗的開始。
產檢、備皮、內檢、生理失禁、惡露、妊娠紋……
每一樣,都讓媽媽們「顏面盡失」。
一名 95 後的新手媽媽曾發文抱怨:
「有些事不生一回孩子永遠不會知道,
在產房裡,我的尊嚴碎了一地,脫褲子就是個開始!
在疼痛和孩子面前,媽媽的尊嚴和知情權難道就真的不值一提嗎?」
在產房裡,產婦的自尊心備受打擊,
因為她們感受不到任何的尊重可言。
不僅如此,
社會上存在的「偏見」也給予了產婦太大的壓力:
在產房裡談尊嚴就是「矯情」 ;
做媽媽了就應該「為母則剛」 ;
為孩子犧牲自尊「理由應當」 ;
……
好像在生產這件事上,
大家都十分默契地忽視了產婦的痛苦和隱忍。
但是別忘記了,
她們在成為媽媽的同時,也擁有著「做女人」的權利。
或許生孩子這件事對於普通人來說,
無關痛癢。
但對於產婦來說,卻是身體與心理的雙重煎熬。
她們從一個原本精緻體面的都市麗人,
變成要依靠成人紙尿褲生活的產後媽媽,
其中的心酸,無人能體會。
且先不說其身體的落差有多大,
單是心理逐步接受的過程,
就足以讓她們自卑得抑鬱。
3.社會上「為母則剛」的毒雞湯還在宣揚,
家人親戚「為了孩子好」的道德觀又將產婦緊緊捆住。
似乎生完寶寶後,她們就只是一頭「奶牛」,
她們的主要職責就是產奶、哺育。
至於主觀的情緒和感受,早已被剝奪:
「你不能這麼哭啊,得樂觀一點,你這樣沒有奶一直哭,孩子吃什麼啊?」
「你現在心情不好上火,孩子吃了你的奶,也會上火啊」
「你得為孩子想想啊……」
生育這件事本就是一群人的狂歡,一個人的悲傷。
當孩子降生後,所有人都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很自然地就忽視了產婦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甚至,一句「為了孩子考慮」,就能輕易地讓媽媽們棄械投降。
脫口秀演員黃阿麗這麼形容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就是一場野蠻祭禮,提醒你,你的身子現在是食堂了。」
一位哺乳媽媽曾寫下一份長筆記,讓十幾萬的網友為之落淚。
剛生產完,母親就強迫她吃 10 個雞蛋,喝一盆的豬蹄湯。
否則,「不發奶,你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媽媽」
吸奶的時候,奶瓶裡一半是血,一半是奶,
她疼得撕心裂肺,母親卻只關心「寶寶沒得吃了好可惜。」
便秘的時候憋得難受,去衛生間解決生理需求,
卻被喊「別拉了,趕快給孩子吃奶」
好像產婦的疼痛、便秘、肛裂都不重要,
只要能把寶寶照顧好、讓寶寶吃上奶,
媽媽們受些委屈理所應當。
可實際上,她們也是個活生生的人,
她們也會委屈、也會流淚。
儘管初為人母會經常手忙腳亂、焦慮不已,
但她們愛孩子的心卻不比任何人少。
就像居居媽媽說過的一句話:
「每當深夜,這些各種愛寶寶的人都睡了,都對他的哭聲置之不理,只有我一個人在照顧他。」
所以,不要再用道德觀強迫媽媽奉獻了,
孩子是她們九死一生拼了命產下的,
要論疼愛的程度,我想沒有人能比得上母親。
4.都說產房門口是婚姻的照妖鏡,
此話不假。
從丈夫站在產房門口的那一刻起,
他們所有的真情實感,
都流露得淋漓盡致。
2007 年,北京一產婦因難產被丈夫送往朝陽醫院京西分院,
醫院方告知其丈夫,若不做剖腹手術,產婦必死無疑。
丈夫聽聞後表示拒絕:
「不能做手術,做了剖腹手術將來就不能生第二胎了。」
面對生命垂危的妻子,他狠心拒絕了醫生的建議。
為了挽救瀕臨死亡的產婦,醫院院長親自到場相勸,
甚至許多病人及家屬也紛紛勸導他在手術單上簽字。
但他仍不為所動,對周遭的勸說置之不理。
在後續長達 3 個小時的僵持過程中,
醫院方一面向公安部門求助,
一面對產婦施行輪番搶救,
可最終的結果依舊殘酷——
一屍兩命。
其實在當今社會,剖腹產早已具備了成熟的醫療條件,
但由於丈夫的自私自利,擔心生不了二胎,
就眼睜睜地看著產婦在痛苦中走向死亡。
俗話都說:「男人愛不愛你,生個孩子就知道」
這句話很有道理。
媽媽們在產房裡能否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產後能否享受到科學體貼的護理和照顧,
絕大多數都取決於丈夫的表現。
男人們睡了一覺,就成了爸爸,
把孕育的責任交給了媽媽,
似乎生育孩子是她們與生俱來的義務。
面對妻子的付出,他們習以為常:
挺著大肚子的妻子背著包在排隊繳費;
翹著腿的丈夫坐在椅子上玩手機等待。
這樣諷刺的場面,還發生在產房門口。
妻子在手術室裡撕心裂肺地生產,
丈夫在樓梯間裡事不關己地娛樂。
甚至還有陪產的丈夫,因親眼目睹妻子的生產過程,
稱其留下了心理陰影,要與妻子提出離婚。
他們不會對沾滿羊水的孩子產生陰影,
也不會對自己的母親產生陰影,
更不會對同樣出生方式的自己產生陰影,
就唯獨對飽受痛苦的妻子產生陰影。
說到底,只是還沒有承擔起一個丈夫應有的責任罷了。
絕大多數情況下,婚姻裡除了浪漫的風花雪月,
更直觀的,是產房裡鮮血淋漓的現實。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有些丈夫確實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無法接受「血肉模糊」的生育場景。
但不進產房,至少也要守候在產房門口,
因為丈夫的守候和陪伴,
對於生產的妻子來說,十分重要。
還記得那個火爆全網,在產房裡跳舞的丈夫嗎?
他的妻子在待產過程中疼得直冒冷汗,渾身哆嗦。
這位準爸爸為了緩解妻子生產的緊張疼痛,
主動提出要跳一支舞。
雖然,他在產房裡跳舞並不能緩解妻子生理上的疼痛,
可這位丈夫依舊用實際行動向妻子表白:
「我能感受到你的疼痛和恐懼,我會用我的辦法一直陪伴著你。」
這種陪伴,不僅是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
更是體貼入微的情感支持。
醫院是檢測人性的地方,
而產房門口,更是夫妻情深的見證。
5.生育這件事,承擔風險的是媽媽,遭受痛苦的也是媽媽。
其實比起孩子,媽媽才是那個更需要安慰和關懷的人。
她們面對「初來乍到」的孩子,
內心也會倍感焦慮和無助,
生怕自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
可誰又是天生的媽媽呢?
然而,這個社會總是不斷地告訴媽媽們,
你必須堅強,你必須完美,
為了孩子,你必須義無反顧地做出犧牲。
可殊不知,她們成為 XXX 媽媽的前提是,
首先,先成為她們自己。
所以,與其大肆宣揚「為母則剛」的雞湯,
倒不如給予她們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不僅是口頭讚許母親的偉大,
更是身體力行地關愛、體諒她們內心的情感需求。
每一位媽媽都是從鬼門關裡走一遭出來的,
她們守護了孩子,將寶寶完好無損地帶到這個世上,
所以,也請你們,好好守護她。
爸爸們雖然無法分擔生育的十級痛苦,
但卻可以給妻子滿滿的關心和愛,
讓媽媽們知道,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媽媽不是神,但能帶著媽媽走出產後焦慮的男人,他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