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幾乎所有桌球高手都是中國人

2021-01-10 央視網

  中新網4月27日電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不久前的一個周末,美國和加拿大最優秀的桌球選手雲集在加拿大溫哥華,展開了激烈的選拔賽,以獲得代表本國參加今年北京奧運會的資格。

  在8位美國參賽選手中,只有一位是非亞洲血統,總共有5位選手出生在中國。在8位加拿大參賽選手中,有6位不是出生在中國,就是擁有中國血統。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在桌球運動上具有的優勢,令全球其他國家望塵莫及,但也帶來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放眼世界,幾乎所有桌球高手都是中國人。這一現象真讓人喜憂參半。

  「中國人促使我們訓練更刻苦,水平也得到提高。」埃立克·歐文斯說,他是此次選拔賽中惟一一位美國本土出生的男選手,「但是,許多人的確不喜歡他們飄洋過海,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國家隊的成員。」

  由於中國桌球頂尖高手太多,不少人便在近些年裡改變了國籍,以求能加入其他國家的國家桌球隊。美國等大多數國家都很歡迎這些人,因為是他們讓這些國家有機會參加重大國際比賽。在美國,許多人只有在下雨天才會在地下室裡打桌球。然而這樣一來,面對充斥著中國球員的國家隊,數量本來很少的本土球迷變得越來越少了,而且這也有可能阻礙本土一流選手的發展。

  在廣州上個月舉行的世界桌球錦標賽上,約有170位代表其他國家參賽的選手是中國人,約佔參賽選手總數的1/4。連日本國家隊裡也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而日本這個昔日的桌球強國與中國的關係一向很一般。美國把在今年奧運會上奪取獎牌的期望都押在了高軍身上:這位39歲的運動員曾在1992年的奧運會上,代表她的祖國中國獲得了一枚銀牌。

  「如果你去觀看波蘭與法國的桌球比賽,你會發現都是中國人在打來打去。」丹·西米勒說。他是最近幾十年來在國際桌球界排名最前的美國本土球員之一,如今執教美國男子桌球隊。

  為解決上述問題,國際桌球聯合會今年2月通過了一項規定:要求中國球員在代表其他國家出戰前,必須在該國居住滿一段時間,具體計算方法則根據選手年齡而定。舉例來說,那些年齡為18~20歲的選手必須在入籍國居住7年,然後才能參加一些國際賽事;而年齡達到及超過21歲的中國球員,則永遠不能代表他國參加國際比賽。

  這項規定將於今年9月生效,但並不適用於奧運會。不過,如果該項規定導致流向海外的中國選手有所減少,它可能會影響奧運會的桌球賽事。「必須行動起來培養年輕人,而不是僅僅從中國引進人才。」國際桌球聯合會規則委員會主席魯迪·斯波爾表示。

  斯波爾承認,他的祖國奧地利也受到了這股風潮的影響,他本人也同時擔任奧地利桌球聯合會的主席。奧地利國家隊擁有在世界桌球女選手中排名第18位的劉佳,她12年前移民到奧地利,當時只有13歲,原因是她的母親認為她沒有機會入選中國國家隊。由於擁有劉佳以及其他幾位中國球員,奧地利在世界乒壇的排名一下子進入了前十名。

  加拿大桌球協會負責人託尼·凱斯弗則認為此項新規定與全球化宗旨相牴觸,有非法的嫌疑。「如果你害怕引進二流的中國選手,那你怎麼去與最好的中國選手競爭呢?」他反問道。

  惟一能與中國一爭高下的就是瑞典,尤其是傳奇球員瓦爾德內爾。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大約6年的時間裡,瑞典選手贏得了許多勝利。其他各國也有一些選手打破了中國不可戰勝的神話,不過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培養了如此眾多的桌球高手。

  將代表美國出徵今年夏季奧運會的高軍,曾在世界女子桌球選手中排名第三,當時她還在中國國家隊打球。她於1994年停止打球,移民到美國,但幾年前又重新拿起球拍。由於在她居住的馬裡蘭州沒什麼對手,她回到中國進行訓練。「中國選手與美國選手比賽的話,結果會是11∶0。」高軍說,「如果美國請一位中國選手上場的話,結果可能比較接近,你想看到哪種結果呢?」

責編:劉璐璐

相關焦點

  •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總編輯:讀者需求是網站核心
    聽到這話,中國人當然很高興,不過更令人關心的是什麼樣的「中國內容」會被放在頭版。本刊記者就《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及該報本身對中國報導的趨勢和視角等話題專訪了中文網總編輯袁莉。袁莉曾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2002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並分別獲得了新聞碩士和國際關係碩士學位。
  • 《華爾街日報》,你可能病得不輕...
    《華爾街日報》,你可能病得不輕...信中還寫道:「這個標題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它深深地冒犯了許多人,不僅僅是中國人。」這種不負責任的解釋顯然沒有任何邏輯可言,連《華爾街日報》自己的員工都看不下去了。他們在信中寫道:「我們認為,『冒犯行為不是故意的』這一說法並不令人信服——應該有人知道,這樣做會引起廣泛的被冒犯感。如果他們不知道,那麼他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應該改正並道歉。」
  • 《華爾街日報》網站改版看什麼?
    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日後更加便捷地進行網站功能開發。你是否覺得這些改版的要點都聽上去很熟悉?確實如此。這幾年裡,《華爾街日報》的部分員工先後就職於《金融時報》、《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在符合國家、全球新聞業的標準要求的前提之下,他們也在各家媒體實施了類似的改革措施。
  • 「華爾街日報體」的公式
    「華爾街日報體」的公式來源:工人日報經濟部「知道『華爾街日報體』的請舉手。」大約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舉起了手。「華爾街日報體」在國內有些報社中都快被玩濫了,而本報的大多數記者編輯卻沒聽說過。——以上是某家報社某個部門開會時的一個虛擬場景。因此,有必要介紹一下華爾街日報體。
  • 華爾街日報:英語在中國逐漸失去光環?
    新華社發參考消息網11月8日報導 美國媒體稱,近來中國就長期以來是否過度重視英語教學掀起了一場大討論,專家們說,這場爭論可能會掀起對中國人為何學英語、如何學英語的反思。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7日報導指出,瑪麗娜·王(音)曾在杭州一家英資企業工作,那時她每天都會用到英語。
  • 這是《華爾街日報》的全文,美國人瘋搶枇杷膏?你看看瘋的是誰
    而那篇被很多意淫者瘋狂引用的《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其實重點警示的就是這種「神話」級的現象——「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建議消費者在服用此類補充品前諮詢醫護人員,同時對那些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產品保持警惕。」
  • 外交部就《華爾街日報》發表辱華文章事件等答問
    問:據報導,20日,53名《華爾街日報》在華員工聯名發郵件致該報管理層,要求修改此前發表的《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文章標題,並向被冒犯者道歉。郵件中寫道,「這並非編輯獨立性的問題,也不是新聞報導和評論之間劃分的問題。這是一個錯誤的標題,它深深地冒犯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許多人。」但《華爾街日報》發言人22日表示該報的立場未改變。
  • 【華爾街日報:中美將在8月15日舉行高層談判】《華爾街日報》援引...
    2020-08-05 05:39:00來源:FX168 【華爾街日報:中美將在8月15日舉行高層談判】《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稱,中國和美國已同意在8月15日舉行虛擬高層會談,以評估中國是否遵守2020年早些時候籤署的一項雙邊貿易協定。
  • 《華爾街日報》承認錯誤?中方回應
    問:據報導,《華爾街日報》日前再次向中方致信,稱其認識到發表的辱華文章在中國觸犯了眾怒,對此感到不安。請予證實。中方對此有何評論?答:近日,《華爾街日報》通過不同渠道同中方溝通,承認發表辱華文章是錯誤的,表示會從中汲取教訓。但該報迄今仍沒有對中方要求作出正面回應。
  • 《華爾街日報》推出標題式閱讀App
    《華爾街日報》首推「真正」手機產品:What's News2014年WSJ很忙,「移動化」理念不斷催生其新聞產品變革。《華爾街日報》的首席創意官 Edward Roussel宣稱,「過去的一年可能是《華爾街日報》歷史上最忙碌的12個月」。
  • 新華社:桌球體現中國軟實力 傳播中國文化
    博扎在歐洲體育大報《米蘭體育報》幹了27年,他採訪了1989年以來所有的世乒賽和其他大型桌球國際大賽,還去中國採訪了自1996年以來所有的全國錦標賽和全運會桌球比賽。他認為桌球現在從賽場內到賽場外,更加代表中國。 博扎說:「1989年世乒賽在德國舉行時,現場只有少數幾個中國球迷。
  • 眾桌球業餘高手青睞的10款底板1.W968
    眾桌球業餘高手青睞的10款底板1.W968 前面我介紹總結了一些練功進階使用的桌球底板。
  • 《華爾街日報》阻擋中國崛起,竟寄望一種病毒?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2020年2月3日,正當中國聚精會神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疫情時,一些主流西方媒體卻突然口出粗鄙之語,其中,又以《華爾街日報》為最典型:2月3日,《華爾街日報》刊發了題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 《華爾街日報》阻擋中國崛起,竟寄望一種病毒
    原標題:沈逸:《華爾街日報》阻擋中國崛起,竟寄望一種病毒[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沈逸]2020年2月3日,正當中國聚精會神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疫情時,一些主流西方媒體卻突然口出粗鄙之語,其中,又以《華爾街日報》為最典型:
  • 桌球初學者的壞習慣-不盯球,想成為高手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桌球是所有球類項目中速度較快、旋轉最多變,技術動作最複雜的競技體育。而且每一個對手的球風都有所不同,導致回球的線路、落點和節奏也區別很大,想要成為一個桌球高手要經過艱苦的努力訓練和比賽磨練才能成功。
  •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奢華人生」頻道正式上線
    全新頻道的網址為http://cn.WSJ.com/luxury, 內容除了翻譯自WSJ雜誌和《華爾街日報 》的文章之外,還將為讀者帶來關於時尚,旅遊,汽車,藝術,美食,葡萄酒及房產等原創作品。文章將同時出現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的移動應用中,包括iPhone,iPad和Android。
  • 桌球的直徑變大,是針對中國人?還是為了提高比賽的觀賞性
    桌球的直徑變大,是針對中國人?還是為了提高比賽的觀賞性眾所周知,桌球是所有的體育項目中最難操作的,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很多天天練習打桌球的人,上臺之後還是沒辦法真正進行對抗的,因為這其中需要很多年的功底,這就導致真正懂球的很少。
  • 谷歌「懲罰」《華爾街日報》?付費牆成趨勢但未成熟
    但是,最近這種「福利」卻被《華爾街日報》打破。之前,用戶在谷歌的新聞搜索結果中點擊《華爾街日報》的連結,就可不受付費牆限制而自由閱讀全文。然而從今年2月始,《華爾街日報》取消了這一特權。這導致了兩面性結果。一方面,《華爾街日報》網站的付費訂閱業務急速增長,普通訪問者轉化成為付費訂戶的比率翻了4倍。
  • 邵宗海:解讀蔡英文《華爾街日報》專訪信息
    香港明報新聞網10月7日發表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的評論文章,解讀蔡英文在2016年10日4日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的政治意義,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在日期上敲定的意義  邵宗海認為,蔡英文這篇接受《華爾街日報
  • 原來桌球高手在比賽中,是這麼判斷對手的水平的!
    聽說關注了我的人,球季都漲了~2021年第1篇文章作者|乒談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很多球友都喜歡和自己熟悉的人打球,因為很清楚雙方的水平如何,並且形成了默契,會打得非常舒服。但是如果想要提升水平,那就要克服內心障礙,去和不同的對手去交手,去感受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