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中,多喝了些酒。一位平時要好的同事,跟我說,每年他最痛苦的時候就是「春節」這個時候,春節對於他來講就像是個「年關」。他說,小時候家在農村,家裡很窮,為了養活家裡,他的父親母親經常外出打工。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的他,受到母親的陪伴和關懷,對於他來講就是一種奢侈品。可能是母親覺得他是在爺爺奶奶「溺愛」下長大,對他相當的嚴厲。所以他說,他小時候很難理解那些歌頌母親的文章,更不會寫關於母親的作文。
06年他考上了大學,父親和母親來送他。臨別時,母親拉著他的手哭著說「讓他照顧好自己」,他說,那是是她第一次仔細看看母親的臉,眼角的皺紋和頭上的白髮,以及粗糙溫暖的手,讓他第一次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母親。那一刻,他仿佛理解了自己的母親,他覺得是自己平時誤解了母親。
那年的寒假春節,他特別的想家,期待回到家中,陪伴父母過年。可是回到家中,他卻發現,多年的隔閡並未消除,他覺得自己和母親三觀不合,感覺她的觀念總和他不在一個頻道上。「有時她重複說些激怒我的話,我忍不住和她吵架,這些時候總會覺得無奈和痛苦」,他說。到現在,一年年周而復始。每年過年,他都很想回家,可是回到家中,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好與母親的關係。
聽同事訴說的過程中,我忽然意識到,因為小孩太小,自己已有兩年沒回家陪父母過年了。腦中驀然想起了年邁的父母,但不知為什麼,就是無法想起他們現在的模樣。腦海中浮現的,還是孩子剛出生時,他們跟孩子拍照片時的樣子。
其實,孩子太小不回去過年只是個藉口。因為,春節對於我來說也是個「年關」。我的父母從小對我也很嚴厲,小時候,衣服上要是有一點汙點,就要挨一頓罵,所以我從小到大特別愛乾淨,小學時一直是班內的衛生委員,雖然,到現在我都不知道衛生委員到低有什麼職能。
高中的時候,家裡做買賣,每到放寒暑假,我都要騎著三輪車,幫家裡送貨。那時,我最討厭的就是碰見朋友或是同學,覺得自己特別沒有面子。為此我經常和父母鬧矛盾,打冷戰。越是過年時,越是我們家最忙時,別人家裡都在歡慶春節了,我們家裡的我還要出去送貨。
可能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討厭過年、討厭放寒暑假。上大學後,每年假期,我都是以各種理由,拖到年根回家,過了年再用各種理由提前回學校。但是這種逃避並沒有讓我很快樂。每次走時,看著漸漸老去的父母,我都很難受。可是,我卻沒有勇氣,留下來為他們分擔。
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知道了父母的不易,明白了愛與被愛,越發的感恩自己的父母。想帶著他們去遊玩,卻發現他們已經走不動了。想帶著他們多吃些好的,卻發現他們已經吃不動了。想把他們接過來一起住,卻發現我們間的「代溝」何止一個三年那麼久。對於他們來講,最快樂的地方可能是自己的老家。真的有種「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感覺。
我跟同事說,首先要承認是我們錯了。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在不停的向父母索取,父母則是站在背後默默的給予。但,父母的成長年代、環境、所受教育等等都跟我們不同,自然表達愛的方式也不同,對於很多事情的觀念也會不一樣。再過一些年,我們對於自己的子女又何嘗不一樣呢?而哪怕到了而立之年的我們,也卻總是「慣性」站在自己的角度,一味的向他們索取!真的就像歌詞中唱到的:
家庭生活中多是生活瑣事,如果總是強調一個「理」,爭辯對錯,那肯定就會有問題,在家裡要多講「愛」。對於我們兒女來講,要多講擔當,多講付出。
你有多久沒有關心過媽媽的身體了?知道她最近有哪裡不舒服嗎?你體諒過媽媽的情緒嗎?你知道媽媽最喜歡吃什麼嗎?你陪著媽媽做過一整天家務嗎?你仔細看過媽媽的臉嗎?想到這些,你還會糾結你痛苦的事情了嗎?你是要索取各種,還是要給予孝道呢!
年會結束後,回家的路程中,沒有與家人商量,我定下了回家過年的車票。現在,我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