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學說中「魂」與「魄」的區別與關係

2021-03-03 道緣天下


關於魂和魄的區別和關係,自古以來,百家爭鳴,討論不斷。該理論主要被中醫和道教吸收,並加以修改,不斷充實,建立了新的系統,成為中國古代特有的生死觀和民族文化,並作為傳統代代相傳。儘管整體上有各種不同立場的學說,但其本質並沒有改變,那就是神魂形魄、陽魂陰魄。簡單地將「魂魄」理解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或把魂魄作為類似於天主教中的靈魂概念來理解都是不準確的。在道家,魂魄與陰陽、天地和「道」這一宇宙的本源和萬物運行的軌道緊緊相扣,同理,把個人、社會和大自然緊密聯繫在一起,加以陰陽平衡、互體和相互轉換的性質,成為一套邏輯自洽的生命學說。它最初主張「道」主宰下的自然和萬物的生生不息,而不是作為個人的存在的無限延續,後來誕生的道教則認為可以通過一系列魂魄的修煉術維繫後者。道家的魂魄觀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同一性和附著性,所以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承認物質的重要性,並強調陰陽的對立統一、相互轉換、互依互根的特點,是一種辯證的哲學觀和無神論。

「魂魄」是產生於中國的一種對於人類生命機制及死後歸宿的解釋,它將人生命的物質與精神兩部分進行了進一步的拆解,即將人的精神部分拆解為主宰主觀意識的 「魂」,和主宰人身體的內在成長運動軌跡的「魄」,類似於「潛意識」。「魂」指人的主觀精神與意志,它的活動可以脫離身體的限制,「魄」是特有的理論,它代表精神層面中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生成的生存邏輯。這種天然的指引,被認為是來自宇宙和世界運行的最深處的內在邏輯及原始性徵,在道家則被稱為「道」。因此,「魄」也可以被理解為「道」散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的種子,道法自然的理論是魂魄觀成立的基礎。

同時,道家的魂魄理論體現了人類生命與自然的內在關係中的同一性和附著性。對這種性質的表述,西方的研究也有類似的可供參考的說法,如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所說的「原始關係」。他認為,人類最初與自然處於同一狀態,人類的覺醒,在於其發現自己是與大自然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分離的個體。這種意識最初是潛在的,漫長的歷史中,人類的活動依然與大自然保持著同一和協調,順應自然地生活,仿佛自然作為母體,與每一個個人之見存在著「臍帶」。嬰兒即便從母胎中脫離,仍然會在功能上與母親保持著緊密的聯繫,進一步而言,如包括人類在內的不同物種日夜作息的協調都反映人類與生俱來的、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潛在行為準則。這種臍帶般的關係就是「原始關係」,而它的存在使人在生活中得以擁有安全感、舒適感,因此很多人在個人覺醒之後選擇了回歸原始關係,而不是從自然的母體中完全脫離,也就是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原始關係」的臍帶長期以來深藏於人類的身體中,暗中指導著人身體的成長。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與道家看待自然與人的理念不謀而合。弗洛姆的研究更容易被現代人理解,對它的了解有助於認識道家對「道」和「魄」的概念定義。


魂魄之別,歷來有很多觀點,如陰陽之別、五行之別、器官之別、動靜之別、升降之別等,在道家,這些差別的源頭都在於「道」的性質。要理解「道」,需先理解「氣」。「氣」不是現代科學中的「空氣」,而是泛指一切具有運動性特質的存在,是構成萬物的基礎要素,類似於物理學中的「field(場)」。「氣」說的出現比「道」更早,被中國各古代哲學流派所繼承。在道家,《無能子》云:「天地未分,渾濁一炁(氣)」, 《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道與氣類似,從中再分出陰陽,故又稱「陰陽二氣」。因此,如果「氣」或「道」是一個密碼或公式,那麼由它產生的一切存在也都是從這個公式中演算出來的,無論最終如何體現,本質上是同樣的運行模式。

魂魄的首要區別,是陰陽之別,魂屬陽,魄屬陰。《左傳》中記載著第一個關於魂魄的故事,其中子產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當人初具形體時,就有了魄,來引導形體的發育成長,有了運動,就產生出了陽氣,所以有了魂。該觀點在道家得到了認可,《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宇宙本源,一即氣,二即陰陽,陰陽既矛盾又融合,從而形成新的和諧,這是世間萬物、一切生靈共同的誕生和運行法則。

同樣的規則縮小到每一個生命個體,可以推導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包含陰陽、人的精神與肉體又各分為陰陽兩方面。根據魂魄的定義,二者雖然與物質存在緊緊相關,卻並非實物,仍屬於精神層面的陽和陰。根據神魂形魄的共識,魂自然可以理解為「意識」,而魄卻不能理解為單純的「身體」,而是暗中指揮身體按照自然的規則發育,給人的成長和行動提供默認的規則和動力,確保身體各部分正確運行其技能的主使。換句話說,就是在精神層面上控制身體(包括大腦)成長和行動的「潛意識」,西方學界認為潛意識是人的本能,由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功能與宇宙法則,在人主觀操控不到的層面指揮人的活動,這一點與道家的「魄」不謀而合。故此,這是魂與魄實質上的區別。

接下來,根據陰與陽的屬性,魂與魄的其他區分就迎刃而解了。陽是天,高明、運動、溫暖、向上、張揚的;陰是地,濁重、凝固、冷冽、下沉、藏受的,這些屬性,同樣作用於魂魄。《關尹子》曾系統地將魂魄與陰陽、五行聯繫起來,概括這些分別,如:「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為火,降者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木之為物,鑽之得火,絞之得水。金之為物,擊之得火,鎔之得水。金木者,水火之交也。水為精為天,火為神為地,木為魂為人,金為魄為物。」魂魄分別從屬天和地,故一個上升、一個下沉,二者又都以人的身體為根,在人活時,都不能徹底離開人體,因此代表著五行中的木和金。《內觀經》又云:「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類似的種種區別,在中醫和其他學派也有繁雜的體現,而在道家,一切都與陰陽二氣緊密相連,是同一棵樹上的分支。

前文已論證,魂魄分別是人精神層面的陽與陰,支配人的意識與身體的活動。但正如經典太極陰陽圖所顯示的,陰陽無法一刀切開,而是相互附著、相互依存的。《道德經》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是道家及道教對於魂魄關係最核心的觀點,後來道教又以此為典,設計了「守一」這一修煉方術。營即魂,道家認為,魂魄只有各司其職、相依相合,人才能存活。人從出生開始受魄指揮著身體的發育和活動,使身體與外界接觸,將獲得的信息收納進來,然後,負責心理部分的魂再通過這些信息進行思考和判斷,以助於接下來更好地發起主觀行動。如果沒有魂,人無法進行思考,只剩下生理的本能;如果沒有魄,魂就成了斷了線的風箏,生命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因此,只有二者守一,人才為人。

魂和魄最初都是空的,隨著人的成長而充實。根據「道」所寫入的「公式」,奔跑、覓食、社交、繁衍、攻擊和防禦,這些自然生成的欲望、舉動,是由魄主導的;有了經驗、信息,大腦就開始運作,人記憶、思考、判斷、計劃,填充魂,最終形成觀念,再進一步給魄提供資料,繼續與世界進行於自身有益的身體活動, 這是由魂主導的。人從來都不能憑空思考,也不能脫離大腦繼續存活,所以,人的整個認知和生存的過程,都是由魂和魄共同運作、抱一的過程,沒有抱一,魂的動性導致其有可能遊行得太遠,難以回歸,使人魂不守舍,意志消迷;魄的靜性導致其有可能在過度揮霍身體的情況下日漸衰弱,百毒入侵。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成長經驗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個性,每個個體的魂都是不一樣的。陰屬性的魄永遠在人體內收納信息,而陽屬性的魂永遠都在運動中收集反饋信息。《白虎通》云:「魂猶伝伝也,行不休也。」人只要活著,思想永遠不會停止,但最終還是要反饋給身體,以供魄的強化,魄主持形體,為魂提供所依的資源,故此一直有以魂守魄,以魄安魂的說法,就像樹根和樹葉,樹根紮根大地,為樹提供生命力,長出樹葉,樹葉又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能源給樹根使其更加茁壯;又像水和船,船要依託水的力量才能漂浮起來,遨遊萬裡,但如果脫離了水,就毫無用處了——二者相離又必須相吸,既不同又相融,這與陰陽互根的屬性是相同的。

既然魂魄分屬天地,人死後,就會回歸天地。「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陰陽循環,使得生命的繁衍無休無止,《莊子》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魂魄彼此分離後,思維和行為都會停止,一個人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被宣判死亡,肉體會腐爛直至消失,精神層面也因魂魄的分離而消散,魂承載的記憶、意志不會像宗教中的「靈魂」那樣得以保留,而是不復存在,完全化為氣而回歸自然,這是徹底的死亡。

與靈肉分離、死後有靈魂繼續存在的西方觀念相比,中國及道家則認為靈肉以相合為基礎,在存活的過程中不斷分分合合以充實發展,無法徹底分割,並更強調身體的重要性。最終一切又回歸天地,如此循環往復,達成陰陽平衡,道法自然的局面。

相關焦點

  • 道家學說中「魂」與「魄」的區別與關係!
    儘管整體上有各種不同立場的學說,但其本質並沒有改變,那就是神魂形魄、陽魂陰魄。簡單地將「魂魄」理解為人的精神和肉體,或把魂魄作為類似於天主教中的靈魂概念來理解都是不準確的。在道家,魂魄與陰陽、天地和「道」這一宇宙的本源和萬物運行的軌道緊緊相扣,同理,把個人、社會和大自然緊密聯繫在一起,加以陰陽平衡、互體和相互轉換的性質,成為一套邏輯自洽的生命學說。
  • 道家講的「三魂七魄」,其實是另外一種生命層次嗎?
    其實這已經上升到另一個話題了,首先我們知道人死後肉體會自然分解掉,我們執著的不過是人死後意識是否會存在,國外科學家利用量子物理去尋找大腦中的意識,那麼其實這部分東西和我們道家的「三魂七魄「是否一樣呢?很早以前,中國道家就提出了人有」三魂七魄「,它指在人死後三魂歸天,七魄入地,我們不去扣古人這些字眼,如果按照現在理解就是,七魄是指肉體,三魂指的是意識,那麼這些代表了什麼呢?
  • 三魂七魄。女子十四魄。來龍去脈
    歷史淵源:最早源至【道家】之說,後來轉為【道教人】的根本活性來源。早在【漢朝】之前,就有【三魂七魄】之說。【三魂七魄】是【道教】獨有的【靈魂說】:雖然在【道教中】有著不同派系,但全部派系中,都公認人體是有【三魂七魄】所組成的。
  • 三國志戰略版奪魂挾魄和智計哪個好 奪魂挾魄和智計區別
    三國志戰略版奪魂挾魄和智計哪個好?三國志戰略版奪魂挾魄和智計適合誰帶?奪魂挾魄和智計怎麼獲得?很多玩家都有聽說過這兩個戰法,卻不知道最佳的武將用法和搭配方案。話不多說,下面,就隨琵琶網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 三曜道長談「三魂七魄」
    身體則會隕滅所 謂的魂飛魄散, 魂飛走了,可以四處遊蕩。 所以魂字,就是一個在雲中飄蕩的鬼。雲+鬼=魂而魄,則是隨身體器官而生。器官一滅,魄則消散。道家對於魂魄的研究,已經非常細化。三魂七魄,各自的功能職責,名稱,均有詳細的分類三魂,分別是: 胎光,爽靈,幽精也就是對應的,精,氣,神民間經常聽說,嚇掉魂了。人都變和瘋瘋傻傻,或者變呆了,或者動不動就尋死覓活。因為掉的魂不同。
  • 中醫的魂與魄
    即神(狹義的神)、魂、魄、意、志,其中神是主體,是精神意識,我們的識別判斷思考都是神的作用。魂魄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如果說神是老闆,魂魄就是跟班的。我們中醫的概念多是按照陰陽分類的,這個陰陽並不那麼神秘,可以理解為電池的正負極,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魂魄就是陰陽分類的結果。
  • 道教的靈魂觀:朝和三魂,夕練七魄
    靈魂觀是一切宗教觀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之一。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原始宗教信仰經歷了靈魂——精靈——神的發展順序,靈魂觀念始終是宗教的一個基本觀念,靈魂的存在也始終是宗教的一個基本命題。他說:「萬物有靈論的理論分解為兩個主要的信條,它們構成一個完整學說的各部分。
  • 揭秘道教的靈魂觀:朝和三魂,夕煉七魄!
    靈魂觀是一切宗教觀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之一。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原始宗教信仰經歷了靈魂——精靈——神的發展順序,靈魂觀念始終是宗教的一個基本觀念,靈魂的存在也始終是宗教的一個基本命題。他說:「萬物有靈論的理論分解為兩個主要的信條,它們構成一個完整學說的各部分。
  • 揭秘道教的靈魂說:朝和三魂,夕煉七魄!
    他說:「萬物有靈論的理論分解為兩個主要的信條,它們構成一個完整學說的各部分。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 解讀藏象學說中腦與五臟的關係
    大腦也是*的一個重要器官,承擔著思考的重任,藏象學說中認為大腦與五臟是息息相關的,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腦與五臟的關係。髒象學說將腦的生理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稱之曰「心藏神」。
  • 厲鬼勾魂,無常索命,關於民間傳聞中的黑白無常,你了解多少?
    厲鬼勾魂,無常索命,相信很多人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黑白無常,是人們談論怪力亂神所避不開的話題,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民間故事中,這兩位典型勾魂使者的故事。無常有黑白,對應著中國道教的陰陽兩極,符合道家中的陰陽學說,黑白無常是漢族民間傳統文化中的一對神邸,也是幽魂中最有名的鬼差。
  • 道家學說具體都是什麼學說呢?就是道教嗎?
    在中國,地位與儒家相當的學派,要算產生於春秋後期的道家學派了。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主要代表還有莊子,因此道家學派又稱「老莊之學」。《老子》又稱《道德經》,是用優美的韻文寫成的一部玄言詩,包含了十分深刻的哲學思想。如果要問哪個學派囊括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精華,我想道家學派是排行第一的。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嚴格來說,慎到、田駢的「黃老之學」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道家,真正繼承了道家早期思想的其實是楊朱學派和老莊學派,但黃老之學憑藉著田齊的支持實現了「以假亂真」,當然,其根本原因還是時代的需要。田齊是出於政治目的融合了道家學說和黃帝文化,這就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立身之本就是為政治服務,因此其某些理念和觀點與早期的道家是相悖的。
  • 《經典中醫啟蒙》連載03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 古人的心與今人的腦
    有智慧的人,會從不同的觀點、概念和表述方法中去找背後那個相通的東西。關於精、氣、神,在《黃帝內經·靈樞·本神篇》裡有一段話,講人的生命,以及人跟自然的關係。原文是這樣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 道家和道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都有哪些區別呢?
    當今社會上很多人不知道道家和道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以為兩者其實就是一種意思,其實要說這二者之間確實是有相通之處,但二者確實不是一回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二者之間都有什麼區別吧。道家——哲學派道家創始人是老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先秦的老莊道家,秦漢黃老道家。道家講究的是什麼,修身養息、無為而治,結果才有了「文景之治」,為將來漢武帝打匈奴、穩定邊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 恐怖解密遊戲《蠱婆-魂與魄》遊戲背景介紹:探索神秘苗疆
    根據官方公開的新消息,國產恐怖冒險動作解密遊戲《蠱婆-魂與魄》目前已經上架Steam商城,該作將於2020年第三季度發售,以下為官方公開的相關細節。這一脈中的女子,只要在16歲生日那天,吞下用自己精血飼養的通靈蠱,便可擁有通曉陰陽之力,成為法力最強的守護者——「蠱婆」。但是,由於通靈蠱的巨大反噬力,蠱婆僅能活到30歲。所以她們必須在30歲以前結婚,生子,以生養下一代的繼承者。現在我們要講述的,就是一個少女,即將成為蠱婆的故事。
  • 【三魂七魄】燒金紙銀紙給亡者,真的有用嗎?
  • 宗教學說服務於誰?
    道教的二元論道教是宗教中的一個異類,其根源在於道家學說與道教組織產生的先後。相對於其他宗教,道教是個異類,甚至有的人說道教不是一門宗教,而是一門哲學,這究竟對道教是褒還是貶呢?尤其是一些人喜歡把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分開來看,甚至說道教只是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