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新升本專業要想加快專業建設步伐,必須尋找發展突破點,在專業建設上打造自身特色、形成比較優勢。確定專業發展的理念、特色發展的方向及其實現途徑方法,是探索與實踐專業特色發展的關鍵。衡陽師範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師範類)是1999年學校首批專升本專業之一,2003年以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環境教育創新與高師地理課程改革研究」項目和省級重點建設專業項目為契機,確定了「環境教育」特色專業發展方向,通過將環境教育研究與實踐全面滲透到地理科學專業建設系統的各個方面,帶動了本專業系統融合發展與綜合改革,形成了以「環境教育」為引擎的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一切入、六滲透、四融合」特色發展模式。
「一切入」:將「環境教育」作為助推地理專業特色發展的一個引擎
「一切入」即將環境教育確定為地理專業發展的特色方向和助推地理專業創新發展的動力引擎。其必要性與可行性是由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教育開放性改革趨勢以及地理科學與環境教育的學科關聯性所決定的。環境與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加強環境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國家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陸續頒布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對全國環境教育作出了總體部署和具體要求。教育部門2003年就頒布了《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和《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試行)》,由於地理學科與環境教育的知識體系和目標體系的內在聯繫,地理學科成為環境教育的主體學科,地理師範專業更應主動承擔兼顧培養和培訓環境教育師資的社會責任。同時,我國自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不斷強化開放性教育理念和多維課程目標,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也呈現出強化實踐創新能力、推動教育開放性與信息化等趨勢。因此,開展環境教育探索與實踐,不僅能有效對接基礎地理教育改革,而且能夠助推高師地理專業的改革創新。
「六滲透」: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六大系統
「六滲透」是指以環境教育助推地理專業特色發展的六大途徑,即將環境教育研究與實踐全面滲透到地理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六大系統。
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滲透環境教育。包括制定兼顧中學地理教育師資和環境教育師資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與實施「雙目標」下的專業課程體系;探討結合環境教育實踐的自主研修方案,並將環境教育課外實踐與社團活動納入專業學分認證體系。
在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中滲透環境教育。包括通過深入開展環境教育探索與實踐,強化專業教師自身環保意識、社會責任和行為素養;提升教師及其學科團隊學術水平,並提高教師課堂案例教學水平及其課外科技創新指導能力。
在專業課程與教材建設中滲透環境教育。包括建設與完善環境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試題庫和案例庫;開展《環境教育概論》精品課程建設;創建《環境教育概論》MOOC,並出版環境教育系列教材。
在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中滲透環境教育。包括在專業課程中滲透環境意識教育;結合區域環境問題現實開展課堂案例教學;結合專題環境問題,組織開展延伸性課程活動,並利用自主開發的《環境教育概論》MOOC,開展基於MOOC的翻轉課堂教學。
在實踐教學體系中滲透環境教育。包括結合區域環境問題開發區域地理實習專題庫、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庫和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研究性學習選題庫;結合區域地理環境開發「雙導師制」下的自主研修活動任務;建設校外環境教育推廣基地與實習基地;結合環境教育科普活動,加強專業實驗室開放性功能建設,並建設校內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中心。
在教學管理改革中滲透環境教育。包括將環境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全面滲透到教學、學工和學生工作室等管理系統中,同時,將環境教育的實踐活動管理全面滲透到學生地理工作室的自助管理範圍。
「四融合」:實現地理科學專業系統建設與綜合改革的四大融合
「四融合」是在專業融合發展理念下,通過環境教育的全面滲透,實現地理科學專業系統發展與綜合改革的四大融合,「四融合」既體現專業發展目標,又體現專業發展績效。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融合發展。即在專業的內涵建設方面,實現學科—專業—課程系統建設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學科建設快速發展。擁有省級普通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和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創新群體;擁有省級「人居環境」研究基地和省級「環境教育」研究基地;是省級「十一五」、「十二五」「人文地理學」重點建設學科;近年相繼建成省級工程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和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尤其是「古村古鎮文化遺產數位化傳承」省級協同創新中心是本專業學科發展的重要標誌。另一方面,專業發展優勢突出。相繼獲得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省級重點專業、省級特色專業、省級「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和部級「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等建設項目;擁有省級地理優秀教學團隊和省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中心;主持獲得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8項。同時,課程建設特色鮮明,擁有省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視頻公開課程1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特別是在校級精品課程驗收基礎上,首創了全國《環境教育概論》MOOC,並運用於基於該「MOOC」的本專業翻轉課程教改實踐和全校性通識課程學分認定。
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融合發展。在專業的功能目標方面,實現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三大功能融合。一方面,創新性科研成果豐碩。主持獲得國家基金項目16項,獲得部級人文社科規劃項目9項,其中近五年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項;主持獲得省級社科成果獎和省級科技進步獎共9項。另一方面,創新型人才培養績效顯著。學生獲得省級以上研究性學習項目16項,其中部級研究性學習項目2項;學生發表論文37篇,獲得省級以上「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作品獎23項,其中國家「挑戰杯」獎3項。建立地方中小環境教育推廣基地20多個,2014年成為省級環境教育科普基地;多個省級重大社科委託項目報告和專項諮詢報告被省政府採納,其中《以湖湘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為引領,助推湖南新型城鎮化》諮詢報告得到湖南省領導批示,促成了湖南省「湖湘風情文化旅遊小鎮」創建工作的實施。
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融合發展。在實踐教育體系上,不斷強化課程計劃中的實踐教學環節,並大力加強大學生綜合實踐平臺建設,積極建構立體式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一方面,大力推動活動性課程實踐。積極開展啟發探究、合作討論、班級辯論、練習操作等開放性教學實踐,採用了思維導圖、翻轉課程和案例教學多種創新方法,並以示範公開課、專業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和「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驗班」經驗介紹和新入職教師培訓課等形式,積極在全校廣泛推廣。另一方面,積極探索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主體的延伸性專業實踐模式,包括學科教學技能課程的課外「任務式」實訓模式和「前移後拓」的專題式野外實習模式。「地理卓越班」還實施了「教師素質拓展課程實踐教學成果展演」這種延伸性專業實踐創新模式。同時,廣泛開展綜合性社會實踐,通過開放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和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中心等,推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能力訓練與科技競賽;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教改項目,積極開展社會調查;支持和指導學生結合專業開展社團活動,成立了天文愛好者協會和環境保護先鋒隊,指導組織學生開展校內外環境保護與科普實踐活動及其他德育實踐活動。
教學管理—學工管理—自助管理融合。在教學管理方面,重視教學管理與學工管理系統的協調配合,並不斷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助性管理,建構了學生參與下的多元一體化人才培養管理模式。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教學管理創新計劃及其教學管理創新制度。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學工管理系統在教學管理中的協同管理作用。包括結合項目研究和團委「三下鄉」活動組織開展「農戶水土保持行為調查」和「農村能源使用現狀調查」,並配合環境教育研究基地和環境教育科普基地,組織開展各類環境保護宣傳。由於黨政工作配合、管理協同創新,本院行政學工聯合管理團隊2010年榮獲「湖南省工人先鋒號」集體先進獎。同時,充分發揮班級學習小組、學生專業工作室和跨專業班級的項目研究團隊的教學管理作用,探索建構了適合於活動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自助式教學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學生自主管理為主、區別於學生會和團支部以及其他學生社團的課外教學型學生創新管理組織「地理工作室」,積極組織開展了學科賽事、實習匯報、任務式技能實訓等各種課外教學活動。
(衡陽師範學院 田亞平 劉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