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日本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日本街道看不到垃圾桶,不像我們中國,三五步就有兩個垃圾桶。 在日本,無論繁華的街道還是鄉村僻靜的小道,除了飲料自動售貨機旁會設置一些供丟棄飲料瓶、罐的專用垃圾箱外,想丟棄一張廢紙,你都找不到垃圾箱。
矮大緊老師曾在節目中提到過,自己去東京參加富士音樂節,活動結束時讓他感到非常震撼,十萬人退場地上竟然沒有一點垃圾。
因此,有些初次到日本旅遊,或工作的中國人,一開始不知道,提著垃圾走了一大圈,也找不到收集垃圾的垃圾桶。
那日本人也是人,天天也要產出許多生活垃圾。至少吃過瓜子,水果都有殼或果皮。對於這個問題,日本人出門會帶上垃圾袋,自己製造的垃圾自己帶回家,這幾乎成為日本人的國民習慣。
日本習慣將垃圾帶回家,主要在於良好的常識教育與有效的市政管理。
首先說常識教育:日本幼兒園小朋友外出郊遊,在老師要求隨身攜帶的物品中,必然會有垃圾袋。當常識成為習慣時,它就是一種理所當然。常識不需要道德,只需要習慣。
人們在處理平時生活中的垃圾時也可謂是一絲不苟,非常嚴格:廢舊報紙和書本要捆得非常整齊,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幹水分,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然後扔入指定的垃圾箱。甚至在丟掉包裝蔬菜和肉的保鮮膜和塑料盒時,也會自覺洗乾淨再丟掉。
最重要的是,日本關於垃圾分類的法律條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稱世界之最。在日本各地,家庭垃圾如果不按規定的方式處理,不但垃圾車不來回收,還可能面臨天價罰款甚至坐牢的處罰。
垃圾分類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它直接關係到自然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影響到社會公共衛生、環境管理和市容面貌,更反映出民眾的個人修養和道德素質。
日本街頭不到垃圾桶,第一是養成了好習慣;第二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用制度去約束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