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宦官蔡倫,經過很多次的實驗,最終終於發明了造紙術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還沒有紙這種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先人都是把字寫在那些什麼竹板,木板上面的,要不然就是用絲帛,動物的獸皮什麼的。這些東西都不方便,絲帛太貴了,長期用會把人用破產的,所以只是有錢人家用用,而且還是偶爾而已,社會上都是普遍的用竹片這種東西,一塊一塊的竹片用繩子穿起來,裹成一卷。以前有人很喜歡讀書他去哪裡都要帶很多很多的書,自然他也有很高的才識,聽聞他就光裝書都要裝五個車,其實這五個車的書裡面全部的字加起來,也不過我們現在的一本普通小說書而已。
在東漢的時候,皇帝很看重讀書,學習,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形成了一大股學習知識的社會風氣。所以當時才會有一大批優秀的人物出現,就比如班家兄妹啦。就是因為這樣的社會風氣,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對知識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就需要大量的書籍,但是又沒有那樣的條件,絲帛太貴了,竹簡又太容易破了,而且還那麼重。
這個時候一個神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蔡倫。蔡倫家裡太困難,沒有辦法,就去當太監了。當時的宮裡對小太監的要求還挺高了,要他們學習這樣那樣的,什麼詩書啊,禮樂啊,都必須要懂,還會派專門的人去輔導那些勤奮好學的小太監們,這時候學習的知識也為後來蔡倫的發明做了良好的知識條件和思考能力。
蔡倫這個人真的很勤奮,他對那些造物都非常認真,他總是去鑽研怎麼做陶瓷,做衣服,做酒之類的,他後來還去管理了制銅的事情,通過他的管理,這個制銅的部門總是能製造出很多的好銅器出來,人們都很喜歡。後來蔡倫去侍奉那些學者們,他就經常和那些學者在一起,由此也提高了自己的知識。由於學者們要用很多的書,蔡倫就就那些書館裡面跑來跑去的,竹簡又很重,蔡倫也就深深的體會到了搬書有多麼的辛苦,他就開始想用什麼東西來替代竹簡呢,最後又輕又方便的。
在宮裡面也有休息的時候,蔡倫在休息的那一天都不會出去玩,他總是一個人在苦苦的想,要找一種東西來供人們書寫。他覺得像樹皮這種東西就很便宜可得,麻也是很便宜的這些廢料可不可以用呢?有一次他出門看見那些曬麻的,他看見那些人怎麼把植物做成麻布的,就受到啟示了,就在想他可以造出來的。後來他做了一個管理做很多物品的一個部門的管理者,他就可以用這個部門裡面的人和材料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造紙之路。他讓一些人去一個地方去採集了一種樹木的樹皮,把這些樹皮放在水裡面泡了很多天,再拿出來發酵,後來又把這個皮清洗了很多次,還把皮剁碎再用水洗,把這個樹皮弄出像漿糊一樣,就做成紙漿了。在宮裡面,他看見人家宮女繡花的架子,他又受到了啟發,他就做了一個像繡花架子一樣的東西,然後中間放了一塊麻布,把紙漿放上去,久了就幹了,撕下來就是紙了。
這樣紙就被弄出來了,這吸引了後宮的注意,宮裡面有一個妃子叫鄧妃,就叫蔡倫來,鼓勵了蔡倫,還告訴了蔡倫紙有那些缺點和不足,蔡倫就回去繼續改進,他就在改進的時候發現,溼的紙很難撕開,他就又發現了加入一種滑滑的汁可以使紙更好撕,也就是這樣,紙就差不多成熟了,可以成功大量生產了。
蔡倫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斷改進,經歷了很多失敗,但是也沒有放棄,最後也成功了。作為一個小人物,只有有了夢想,並且不斷的前進著,你會有一天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