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發明》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說出造紙術發明改進的基本史實;能夠分析出造紙術的重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造紙術改進的相關史料,提高總結、歸納、概括歷史信息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樹立創新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難點】
造紙術發明的重大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詩句「竹簡墨香千古傳,金楷隸篆話軒轅。歷代輝煌留史冊,文明瑰寶碧雲天。」設置問題:詩句描寫的是什麼?這種狀況什麼時候開始發生改變?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在兩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改進改變了竹簡書寫的歷史,那麼造紙術是誰改進的呢?它有何重大意義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造紙術的發明
1.背景
教師展示居延漢簡與馬王堆漢墓帛書,提問:通過這兩幅圖片可以看出,當時書寫的主要材料是什麼?
學生通過觀察,回答問題:竹簡、帛。
教師出示有關竹簡故事和帛書記事的史料,提出問題:從中可以看出什麼弊端?
學生觀看史料,回答問題:竹簡笨重,不便閱讀搬運,而帛書造價昂貴,僅限達官貴人使用。
2.發明的過程
(1)教師出示《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06月06日,第15版)關於紙的記載,提問:這張紙地圖出現於什麼時間?是由什麼製造的?
學生閱讀回答:出現在西漢時期,由麻製造而成,但這種紙質地粗糙,使用不便。
(2)教師出示紙製作的過程以及《後漢書》中關於蔡侯紙的記載,提問:誰改變早期的造價高昂的現象?使用的原料是什麼?造出來的紙被稱為什麼?
學生閱讀回答,教師總結: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用便宜的樹皮、麻頭及破布、魚網以來造紙,人民為了紀念他,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此後紙逐漸代替帛與竹簡,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二)造紙術的意義
1.傳播
教師出示造紙術傳播的路線示意圖,提問:造紙術是如何傳向世界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7世界傳到了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後來經過了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歐洲人又帶著紙張傳進了新大陸美洲。
2.意義
教師出示兩則關於造紙術評價的材料,組織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討論:根據材料可以看出那些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保存了珍貴的文字資料以及人類文明;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關於造紙術的發明、改進、意義的知識點,梳理框架,強化學習效果。
作業:紙的發明便利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也浪費資源,寫一篇關於如何節約用紙的小文章,下節課分享。
四、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