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覺得我國淡水面積很大,池塘、湖泊、水庫很多,再加上氣候條件優越,雨量充足,正是發展淡水漁業的理想條件。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淡水漁業的相關內容。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都相繼地提出了漁業已進入生態學時代,傳統的經驗管理必將逐步讓位於生態學管理等論點。漁業和生態學的結合,是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應當儘快改變乃至結束單靠行政和經驗管理漁業生產的落後局面,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廣泛深入地開展淡水漁業增、養殖的研究工作,不斷提高漁業的科學和生產水平。具體說來,水質分析與淡水漁業增、養殖的關係表現如下。
首先,為了保證魚種的充分供應,必須設立魚苗及魚種繁殖場。在選擇魚苗、魚種繁殖場的地點時,就要對周圍的水源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分析,依據分析的資料來決定所選地點是否合適。另外在放養前也要對水質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判斷水中營養成分的多少,從而進一步決定放養魚的種類與數量。
其次,在生產過程中,若能經常地測定魚池中溶解氣體的狀況,特別是溶解氧的數量,那麼,我們就可以掌握魚類呼吸的惡化時間,以及水質變壞的原因,這樣就能較好地控制生產過程。舉個例子:池塘裡有水,有植物,有微生物和魚類,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在一定的條件下保持著自然的、暫時的、相對的平衡關係。這裡小蝦吃浮遊生物,魚吃蝦,也吃浮遊生物,兇猛的魚類吃普通的魚,魚死了以後,被無機物分解,給浮遊生物提供了營養,浮遊生物的生長又給魚提供食物。這樣在池塘裡,浮遊生物——魚——微生物之間就建立一定的依存關係。但是,在自然界中,生態系統是動態系統。我們向池塘加入一些汙水,各種生物新陳代謝加快,要說過多就會形成水華。有機質的分解及藻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消耗水中氧氣,魚類因沒有足夠的溶解氧而大批死亡。這種因營養物質(氮、磷等有機質)過多,而引起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或大批死亡的不正常現象,也叫富營養化過程。直到汙水裡的有機物分解殆盡,溶解氧恢復,塘內生態系統又在新的基礎上建立平衡。由此可見,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測定水的理化成分,隨時掌握溶解氧的變化情況,對於淡水漁業增、養殖確保穩產、高產是是常必項的。
再次,在水質改良方面,水質分析亦起著很大的作用。水是魚類的生活環境,同時又是生物餌料的棲息場所。因此,改良水質就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創造魚類更適合的生存條件,即消除水質中的有害因素;二是創造魚類的餌料——水生生物的良好生長、發育環境。魚類的主要餌料是水生生物,而水生生物的多寡完全決定於水質的好壞,也就是決定於水中的氮、磷、鉀、矽等營養物質的數量。這就給我們提供了通過改良水質來改變水生生物的可能性。
另外,水化學成分的研究,將對水質汙染作出判斷,從而能及時地採取預防和治理措施,否則魚類中毒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因水質汙染而引起魚類中毒,使之不能食用或導致漁業產量大幅度下降的事例;世界上是屢見不鮮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水化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是可以正確地解決增、養殖水面的施肥問題。
最後應該指出,水質分析不僅對於池塘養魚是需要的,即使對河湖養魚及大規模人工養魚的合理管理,以及為發展淡水漁業增、養殖目的而進行的水產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上,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水質分析與淡水漁業增、養殖的密切關係已如上述。為此,在漁業生產管理中,一定要定期進行水質分析以保證我們的漁業發展健康。
那麼水樣的採取分析是什麼樣子的呢?採集供分析的水樣前,必須首先明確水質分析的目的。採樣的代表性,並作出周密的設計然後進行採樣。的性所謂分析的目的性是指要明確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進行水質分析的,例如,對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的水質作全面了解以開闢新漁場;或在生產中控制管理水質變化,如研究合理施肥和防止自家汙染的關係;或對某些特殊項目的調查研究,如預防泛塘事故,防治外來汙染、總結高產穩產經驗而進行的水質分析等。在整個分析工作中,二者要密切一致,而且分析目的不同,則分析項目、採樣方法、站位設置、採樣量、採樣周期和頻率都有所不同,必須心中有數。
其次是採樣要注意它的代表性:指所取部分水樣中的理化成分要能夠代表待研究水體的全部狀況。因此,不論為了哪種目的而進行分析的水樣,切忌在水體表面或岸邊任意舀取。同時更要注意養殖用水中各種成分是在不斷地變化著,既要考慮採樣的時間,也要關心採樣後到分析前的保存,否則,後繼工作做得再好,也達不到分析的目的,或得不到真實的數據,甚至得出一些謬誤的結論來,貽害非淺。
小編覺得在淡水漁業生產中,為了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水質分析是必不可缺的,所以要是有想搞漁業養殖的朋友,可以先分析分析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