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漩渦星系的旋臂不會發生纏繞?看看天文學家怎麼說

2020-12-11 騰訊網

想一想你在夜空中見過的最壯觀物體。當然,有大量目標可供選擇,包括即將消亡的恆星,超新星殘骸,孕育恆星的星雲以及新舊星團,但沒有什麼能夠和漩渦星系的壯麗相比較。這些「宇宙島嶼」中存在著數以億計的恆星,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獨一無二的構造。你要知道,對於這一個結構,如果你認真想想,那是令人費解的,正如我們的提問者格雷格 羅傑斯所做的一樣:

圖源:歐洲航天局/哈勃和美國航天局

關於漩渦星系,有一件令我困擾的事就是,我們只能看見旋臂繞起來大約一半左右。因為外圍繞著核心旋轉地更慢一些,我希望我們能觀察到一些旋臂圍繞著核心繞了很多次——有很多螺旋的漩渦星系。難道是因為宇宙還不夠古老,還不足以形成旋臂多層的漩渦星系?

你可以去觀察任意數量地漩渦星系,它們都具有有相同的表觀構造。

畫廊:來自梅西耶·卡特羅格的七份令人稱奇而經典的漩渦星系圖

星系核會放射出任意數量的旋臂——通常是兩到四個——它們繞著星系呈螺旋狀向外延伸。我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最神奇的發現之一就是,恆星以軌道運轉速度繞星系中心向外延伸時,它們的移動並不會變緩,這與我們過去對行星繞恆星運轉其速度會減緩的認知不符。相反,恆星運轉速度會保持恆定,也就是說星系自轉曲線是不變的。

圖片致謝:維基共享用戶斯特凡尼亞·德盧卡

我們通過觀察邊緣螺旋,以及單個恆星相對於它們到各自星系中心的紅移或藍移來測量。但即使單個恆星的運轉速率大致不變,一顆恆星到星系中心的距離是另一顆的兩倍,它的繞行時間即為另一顆的兩倍,那麼一顆距離星系中心是另一顆十倍遠的恆星的繞行時間就是另一顆的十倍。

考慮到是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做一點數學計算:對於一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基於太陽和其他恆星的移動速度,太陽需要約2.2億年形成繞銀河系的單一軌道。我們距銀河系中心約為2.6萬光年,要略少於到銀河系邊緣距離的一半。這意味著對於像我們這樣有1~120億年的歷史星系來說:外圍恆星應該只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了25周;與太陽處於相同位置的恆星應該運行了近似54周;而位於星系中心一萬光年內的恆星應該已經運行超過100周。換句話說,根據以下視頻所展示,我們推測星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結束」。

圖源:歐洲航天局

但根據星系圖顯示,漩渦星系並不會有環繞數十次的旋臂;在大多數情況下,旋臂甚至沒有一次完整的環繞!我們第一次明白漩渦星系的這一屬性時,意味著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這些旋臂僅是一種視覺效應,並非真實存在。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無論是單獨存在的星系還是多重星系系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星系還提供了另一個線索。

圖源:歐洲南方天文臺,使用帶有EFOSC儀器的3.58米的新技術望遠鏡在智利的拉西亞天文臺拍攝。

你注意到沿著旋臂一路點綴的粉色斑點了嗎?這些斑點出現在新恆星形成的活躍區域;粉色信號其實是在656.3納米的波長上發射的過量光。當熾熱的新星明亮地燃燒著,這時的它們已能夠電離氣態物質,然後電子和質子重新結合形成新的氫原子,這些新形成的氫原子發出某些特定頻率的光,其中就包含能產生粉色區域的波長。

這向我們表明,旋臂形成於星系中物質高密度集中的區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恆星可以隨意運動於旋臂內外。

圖源:美國航天局

解釋這一現象的理論自1964年就存在,被稱作密度波理論。密度波理論認為不論何時,旋臂似乎停在相同的位置,就像交通堵塞時的車輛會停在同一位置一樣。即使單個物體(旋臂中的恆星;車流中的車輛)能自由移動,但在任意給定時間內,擁堵車流中的車輛總數保持恆定。這樣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密集模式仍保持自身不變。

圖源:歐洲航空局

這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很簡單:不同半徑的恆星產生不同強度的引力,這些引力用來維持漩渦星系的螺旋形狀。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一個氣體密度過大的區域,並讓你的「磁碟」轉起來,你會得到一系列恆星形成的原始區域:原始旋臂。而當星系隨著時間不斷進化,這些旋臂--包括過密區--都是通過引力作用維持其形狀的。

值得注意的是引力的作用效果很好,無論你所在星系周圍的巨大光環是否存在暗物質(下圖右側),或者根本沒有(下圖,左側)。

圖源:維基百科 共享用戶因格·伯格,在福布斯網站觀看動圖。

格雷格,即使你所提出的假設有所缺陷,但由於星系中的外圍恆星運動速度和內側恆星一樣快(物理速度上的),所以無論星系的年齡有多大,旋臂也不會發生纏繞,這是由星系本身的物理因素決定的。就好比堵車,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內,位於旋臂中的恆星,大氣和塵埃肯定要比街道上的汽車更多,但一旦它們再次共同向外移動,它們仍能在彼此之間找到合適的距離,正如我們的太陽所經歷的一樣。

所以,格雷格,請儘快聯繫我並附加上你的地址,因為你剛剛贏得了2016年的太空日曆!為你所贏得的勝利機會,向伊桑提出你的下一個問題或建議吧;今年剩餘時間中的被選中的提問者都將是贏家。

作者: startswithabang

FY: 仙人胖胖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漩渦形和橢圓形,大相逕庭?那麼螺旋星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兩個問題確實隱藏在這裡:漩渦和橢圓形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對象,以及漩渦星系中的旋臂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我將略微獨立地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從漩渦和橢圓形是否真的不同開始。他們確實不同!這裡有非常簡單的方法去發現他們的不同:漩渦星系很神奇,它非常薄。
  • 風車星系DIY教程,走近銀河的漩渦,帶孩子探索趣味天文
    提到銀河系,大家都不會陌生,就是宇宙中我們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在夏天夜晚,常常可以看見這條貫穿天際的「銀河」,但現在正處冬天,銀河不太容易被觀察到了,這是為什麼呢?地球日夜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創意星系手工在宇宙中有數十億個星系,天文學家們把絕大多數星系分為三大類:漩渦星系、橢圓星系和不規則星系。漩渦星系有類似小風車的向外盤旋的旋臂,我們的銀河系也具有同樣的漩渦。雖然我們在夜空中用肉眼不好觀察星空,但我們可以帶孩子做手工來理解漩渦星系呀!
  • 銀河系的形狀的「進化」,從漩渦星繫到棒旋星系!
    根據近代天文學的觀測研究,銀河系曾被分類為漩渦星系,大體上由銀盤、核球、銀暈和暗暈四部分組成。然而,1960年代以來的一些工作表明,銀河系的銀盤和中央的核球並非如此有規則,銀河系被重新分類為棒旋星系——中央有棒結構的漩渦星系。世間萬物,其結構上所表現的規則性總是相對的,而不規則性才是絕對的,龐然大物銀河系亦不例外。
  • 中美科學家繪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銀河系直徑約為10萬至18萬光年,太陽系離銀河系中心很遠,且位置接近銀道面,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旋臂都重疊投影在天球上而無法分辨。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的距離和自行,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
  • 探索:太陽系究竟位於銀河系旋臂結構何處?
    很多人知道銀河系是個螺旋星系,但是我們究竟位於這個廣袤的旋臂結構的哪個位置呢?據國外媒體報導,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螺旋星系銀河系內,事實上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這意味著我們的星系可能有兩個主要的旋臂,加上一個中央條狀物,而後者天文學家知之甚少。但是在這樣廣袤的旋臂結構裡,我們的太陽系究竟位於哪裡呢?銀河系大約10萬光年寬,我們距離銀河系中央大約2.5萬光年,似乎我們並不位於銀河系兩個主要的旋臂內,而是位於銀河系內一個小旋臂內。
  • 旋臂勻稱美麗
    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自行和距離,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該圖是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它清晰地展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徹底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 發現迄今最大宇宙星系:擁有恐怖大旋臂(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壯觀的棒狀螺旋星系NGC 6872已經連續數十年躋身人類天體排行榜第一(最大的棒狀星系)的位置,近日來自美國、智利和巴西的天文學家小組為該星系加冕了新的頭銜:擁有迄今發現的最大旋臂結構,本項研究基於美國宇航局星系演化探測器(GALEX)的資料庫。
  • 天文學中的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該怎樣區分?
    在天文學方面,有許多的名詞,比如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等等。「星座」的歷史十分久遠,是人類在地球上根據天空中恆星的位置排列情況,發揮想像與神話人物或器具相結合而進行命名。星系、恆星系和行星系都是指天體系統,是由於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和永恆運動,形成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的運動系統。旋渦星系NGC 3370「星系」是指數量巨大的恆星系及星際塵埃組成的運行系統,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就是一個星系,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6萬光年,包含了大約1200億顆恆星,屬於巨型棒旋星系。
  • 銀河系確有4條旋臂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南京4月23日電 記者2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由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研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據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介紹,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了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得到了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約為10萬光年見方的銀河繫結構圖。
  • 4條旋臂 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出鍋」了
    記者23日從南京大學獲悉,由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歷經15年研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近日,《科學美國人》發表了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鄭興武教授與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天文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馬克·裡德撰寫的封面文章《銀河系新視野》,總結了二人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卡爾·門滕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15年來的研究成果。
  • ——最詳細的一看就懂的星系分類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天文學家對星系分類的理解已經大大加深,除了三種主要類別:旋渦星系、橢圓星系、棒旋星系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星系類型。下面就圖文並茂,詳細說一說。一、旋渦星系從正面看,旋渦星系最突出的特徵是旋渦狀的外觀,顯示出旋轉的本質。旋渦星系的旋轉會把恆星聚集到一個扁平的星系盤上,就像太陽系形成之初外圍的原行星盤一樣。這個星盤的質量從十億倍到萬億倍太陽質量不等,直徑在1萬~20萬光年之間,中間有一個呈扁球形的核球。星系盤之內,明亮而明亮的超巨星、星團和正在形成恆星的分子雲,構成了壯觀的旋臂。一般而言,旋臂內的恆星壽命較短。
  • 天空中的鑽石——宇宙星系
    星系是什麼?一般來說,宇宙之中由兩顆或者兩顆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繞轉運動組合系統就可以叫做星系。不過我們通常是指廣義上的星系,即有著數以億計乃至萬億顆恆星,以及其間的星際物質,空間尺度在幾千至幾十萬光年的天體系統。為了便於研究星系的物理特徵和演化規律,天文學家們把大量星系按照一定特徵劃分為若干個類別,以此表示不同星系之間的內在聯繫。
  • 中美德科學家成功測量太陽繫到銀河系旋臂距離
    中國、美國和德國天文學家8日報告說,他們首次成功測量了太陽到最近的銀河系旋臂——英仙座旋臂的距離。科學家稱,這一成就不僅解決了困擾天文學界多年的難題,也使人們準確繪製銀河系旋臂結構圖成為可能。       科學家將這一成果發表在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網絡版上,論文的第一作者徐燁博士目前是南京大學天文系的研究人員。他們測出,太陽到英仙座旋臂的距離為1.95千秒差距,約6360光年,誤差不到2.1%。       多年來天文學家還沒能測出旋臂離我們有多遠。
  • 你的名字——8個擁有非凡名稱的星系
    它是棒旋星系,在其核心貫穿著一個中心棒狀結構。 曾有很長時間,銀河系被認為只有兩條旋臂,2013年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每月通訊》上的一項歷時12年的研究確認了銀河系有四條主要旋臂。我們的太陽和太陽系位於一條稱為獵戶座旋臂的較小結構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有26000光年。
  • 盤點宇宙十大最美星系!哪個才是最美的呢?
    它們的光芒照亮了周圍塵埃帶,像是一盞燈,照亮了其星系半徑6倍的區域,天文學家藉助它的幫助,觀察到一些自身發光不足的星系。星系NGC 3370 是一個充滿塵埃的螺旋星系,位於獅子座裡,距離地球大約9800萬光年。星系NGC 3370的中心分布著輪廓鮮明的塵埃帶和一個不太容易辨認的核。
  • 矩形星系,它的發現讓天文學家們眼前一亮
    2012年3月21日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形狀罕見的星系,該星系整體呈長方形,酷似一顆璀璨耀眼的磚石。天文學家在一個由250個星系組成的星系團中發現了這個形狀奇特的星系,該星系據地球約7000萬光年。科學人員分析,這個星系可能是由兩個螺旋星雲相撞產生的。天文學家表示,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主要是三種形狀的,包括球狀、圓盤狀和不規則形狀。這個罕見的矩形星系可以說是一個特例,它的發現讓天文學家們「眼前一亮」。矩形星系英文名稱是NGC 6822,距離球地約150光年,位於人馬座。
  • 科普:銀河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的太陽系也在其中
    那麼,旋臂是如何形成的,當星系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沒有螺旋臂?星系中的所有物質都以均勻的圓形運動圍繞著中心運動。氣體雲恆星發光並照亮螺旋臂,如果這些氣體逐漸耗盡,整個星系區域似乎會從藍色變為紅色,並開始失去螺旋臂的結構。這樣就能找到螺旋臂。螺旋臂的未來呢?
  • 白羊座裡有四個太陽,獅子座的星系在逃跑!
    天文學家們在宇宙中只發現了一個類似的四顆星系統,這使得30顆Ari Bb星極為罕見,換句話說,在周圍的行星上,你可以看到四個太陽,那場面極為壯觀!金牛座:超新星墓地在金牛座中,最著名莫過於蟹狀星雲,蟹狀星雲和金牛座相互纏繞,就像有一隻巨大的、充滿氣體的螃蟹在咬著金牛座的角。
  • 宇宙中最大的星系,比銀河系要大幾十萬倍,宇宙一直讓我們感慨
    銀河系是一個螺旋星系中的棒旋星系。星星,氣體,我們更熟悉,跳躍。現在我們知道這些條件對銀河系的使用是什麼,IC1101,完全滿足。老實說,天文學家現在對這方面了解不多。銀河系是一個典型的中型旋渦星系。在人類所知的最大數量的星系前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星系可以根據不同的形狀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和不規則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