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來臨,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迅速,手機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貼身物品。對家長而言,將手機交給孩子自行玩耍,能獲得他們片刻的休息時間,既不用忍受孩子的起伏情緒和大吵大鬧的噪聲,也可以通過育兒視頻讓孩子吸收知識。
可由於孩子年紀尚小,無法很好的控制玩手機的時間,而手機上娛樂化、碎片化信息繁多,一不小心就會使孩子上癮並沉迷其中。地鐵公交上、學校課堂上、夜晚的被窩裡,到處都有孩子低頭玩手機的身影。
家長工作繁忙,而且作業難度增大。
不會做的題目,不能理解的現象都能在手機的網絡搜索軟體上尋求到想要的答案。
在家裡,長輩忙碌家務的時候,手機又能發揮它的娛樂作用,增添生活趣味,小遊戲、小說等等都能排解煩悶的情緒,給孩子們帶來心情的愉悅和滿足。
但玩手機需適度,沒有時間觀念的一味沉迷手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利於樹立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那有什麼可以防止的建議?
首先,還是要理解孩子的行為,談談心,達成規矩。
其實,每一個手機成癮的孩子,他們並沒有錯。
因為他們愛玩是天性,自控力弱。
有的孩子在幾歲的時候,大人就把手機當做「保姆」、「玩具」來哄孩子。
這難道不是大人的問題嗎?
而且,很多時候,出於學習的緣故,我們也會把手機交到孩子的手裡。
有一位媽媽說,自己將孩子的手機沒收時,孩子很傷心,說自己看短視頻是在學習。
可以從上面學到很多東西。
她就猶豫了,是不是自己做錯了,誤解了孩子。
的確,孩子有時也會獲得有用的東西,所以父母要去理解。
不過,玩遊戲或者看視頻,沒控制時間的話。
那孩子的時間和注意力也是被實實在在地佔據了。
如果影響到了孩子正常的學習、休息和其他的活動時間。
那父母肯定要進行幹預。
但是在幹預時,不是要暴力禁止。
而可以找孩子談談心,告訴他這樣做沒有錯,但是你的年齡不能這樣玩。
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或者出去玩也行啊。
取得了孩子的共鳴後,再約定好使用的時間。
比如每天玩幾次,每次玩多久?哪些堅決不能碰(比如網遊)
可以細化成規矩,然後一起監督執行。
如果做不到,那就執行約定的處罰,比如罰沒三天。
只要養成了習慣,同時能遵循規矩,那事情就好辦了。
找到替代方案,讓孩子的屏幕時間減少。
如果想要孩子不玩手機,那就要讓孩子玩點別的呀。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或者幼兒,其實只要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他們。
他們是非常願意大人帶著自己去玩的。
比如去外邊的公園撿樹葉捉蟲子,在地上挖洞洞,都要比手機好玩啊。
另外就是讓孩子愛上閱讀,能幫孩子減少很多的屏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