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日子,我問我一個好友,我非洲這邊有個工作的機會,看他弟弟願意不願意過來。他還沒問具體薪資,就說不去,不能讓他去,他現在才二十多歲,還沒找對象,給多少錢都不去,說得讓他趕緊找對象。
他說到這個,我也不好再問,我知道他所顧慮的。雖然他沒有來過非洲,但他身邊有一個到過非洲的人,是個真真的例子。那就是本人,從畢業就來到非洲,兜兜轉轉這些年,始終還在非洲飄著,也不像身邊同學朋友都已成家。他對我是關心的,也會經常替我著急。如果牽涉到他的親弟弟,他會著急是無疑的。所以,當我問他時,到他那裡就給攔住替弟弟做主了。
2
不讓年輕人來非洲,這個理由我懂得並理解。很多年輕人自畢業就來到非洲工作,且工作的環境也非常的單一,一般就是建築工程公司,做工程的大多數是男性,接觸女孩的機會自然是極少的。他們在這裡一待就是至少兩三年的,兩三年,說起來並不長,但這是青春最美好的時間,是一個人狀態極佳的時期,他們本該有青春應有的愛情與友情,卻因為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中,只能與這樣的生活隔絕。
也許兩三年也並不長,二十多歲的兩三年,過完了依舊很年輕,還是二十多歲,還有大把的時間去尋找愛情和激情。可是,這兩年又不同於一般的時間,因為在這個環境中是很容易改變人的思想和狀態的。在一個單一的環境中,裡面存在的因素則是安靜、孤獨,人在這樣的環境中久了,性格會變得很沉穩,當然這是好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則是,人變得會過於安靜。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其實是不好的,因為年輕人該有的是激情和活躍,如果有了幾年安靜的沉澱,人的這種狀態是會消磨的。
而且,如果年輕人來這裡兩三年就離開,再回到中國那個熟悉且快速的環境中,也能漸漸的把心態調整過來。但當他們回到中國出現的就是另外一種狀況,剛回去時覺得什麼都是新鮮的,什麼狀態都能接受,可一旦在中國步入一個固定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他們反映出的是不適,不適應國內的快節奏,不適應國內複雜的人際交往。於是,他們腦子裡便會又有了回到非洲的念頭,因為在這裡,有讓自己舒適的慢生活,在這裡不用考慮太多工作外的事情,在這裡有充足的自己的時間,即便他們沒有對象,他們依然不著急,覺得適應的生活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於是,有的人就又回到了非洲,這樣就是一個循環往復,循環了兩次,人已不再是少年。
3
回到非洲後的人,依然享受著這種狀態,而這種狀態看似是給自己帶來了有利的結果,實則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副作用就是不想再關心國內的各種關係,慢慢的很多東西就會失去,也不再想一定要有婚姻家庭,因為在這裡每天都是自己一個人,這種狀態已經習慣,這產生的則是對情感的疏遠和麻木,不再想國內的關係和事情,從另一方面說就是在避開自己的一些責任。
我也曾和出國多年的朋友談論關於個人狀態的問題,他也是三十多歲一個人,出來有些年頭。他總結自己說很喜歡在非洲的這種狀態,自由、輕鬆,但也意識到自己對感情看得越來越淡,甚至越來越麻木,這並非是受到了什麼打擊,而是自然產生的一種狀態。我當時就說,那真的是因為走出來有些久了,外面的狀態是很安然,可是它缺少了一種情緒化的環境,人需要有情緒化的東西,這樣才是鮮活的,外面的環境就是缺少了一個對情緒刺激的變化。
這種狀態不是一瞬間就有的,而是在這個單一的環境中慢慢形成的。這個環境也是從自己很年輕時就接觸的,它的影響是在潛移默化中的,這個環境的影響是把人從年輕狀態拉到了中年狀態。
4
所以年輕人來非洲,常在這裡,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的。但年輕人不能來非洲嗎?當然也不是,之所以現在每年都有許多的年輕人來非洲,是因為這裡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可以開闢。非洲是建設中的非洲,在這個建設中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別是年輕人,他們來到這裡除了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還是很好的學習獲得機會。同時,建設中的非洲也產生了不少的機遇,這些機遇並不是在那些先進領域,而是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為普遍的方面,並且競爭也較之中國小了很多。
有不少人在這裡找到了工作機會和奮鬥的方向,有人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有人把理想立在了非洲,並為之努力也得到了實現。我也認識一些年輕人,在非洲尋找著自己的機會,他們三十歲左右就在這裡發現了屬於自己的機會,在工程領域,在貿易領域,或者在服務領域,不論大小的創立著自己的事業,在這個創業大潮中能安身立命,已經算是一種成功。他們也在非洲這片熱土中不斷的尋找和開創,當然也是把青春灑在了這裡。
我曾聽年過四十,甚至年過三十的人說一句話,他們把青春奉獻給了非洲,我知道這個青春無論奉獻的大小,都是留在了這裡。青春本是無價,在這裡我們消耗了它,無論過程中失去過什麼,得到過什麼,它都是有極大意義的。當回想在非洲的青春時,能夠覺得無論得與失,都是無悔的,這也就值得了。我也希望剛來和準備來非洲的年輕人亦是如此。
關注非洲,關注「物美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