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職場年輕人,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啊,就是那些"擅長"離職的新人們。
就像昨天,一連好幾條熱搜,都在討論年輕人跳槽的問題。一份對1984名職場人進行採訪形成的調查報告中,90%的受訪者都表示,周圍#入職未滿三年跳槽的年輕人多#,於是引發了大家對於#年輕人該不該頻繁跳槽"的討論。
實際上,從90後、95後開始進入職場,成為職場的新生力量之後,關於職場年輕人的討論就一直沒有停止,且大多偏向負面,諸如"任性"、"難管理"、"玻璃心"、"愛閃辭"等標籤,一個接一個落在他們身上。
當然,這些標籤也並非都是毫無根據、硬生生強加在他們身上的。
就拿"離職"這件事兒,說年輕人頻繁離職,真的一點兒沒冤枉他們。畢竟,有個性的95後們因為平均7個月就離職,而獲得"隱形退休人口"稱號的時候,還歷歷在目。
根據《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數據,201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高達33%。而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也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70後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職時間超4年,80後為3年半,90後驟減至19個月,而95後則只有7個月。
那麼,年輕人頻繁離職,錯了嗎?也沒有。
其實,離職的想法,每一個職場人都有,只不過,年輕人將想法變成了現實。至於他們為何有底氣,能毅然決然地"炒"了老闆,脈脈數據研究院此前發布的《2017年職業數據報告白皮書》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根據脈脈《2017年職業數據報告白皮書》,95後在找工作時,最看重的因素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個性和興趣,佔比高達46.97%,其次才是良好的福利待遇(28.23%)、穩定的工作環境(11.2%)等。
作為中國的"圈一代",95後生活在中國網際網路興起且高速發展的時代,不管是獲取知識內容,還是了解時事資訊,渠道都越來越多,便捷程度也越來越高,不存在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諸多問題。這就導致了,相比於薪資、福利,他們更注重自我表達、情緒釋放,即精神的自由。
同時,95後成長在70後的家庭,父母收穫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紅利,家庭條件普遍較好,沒有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他們剛進入社會,沒有家庭負擔、沒有尬尷的年齡,不用考慮養家、不用擔心孩子的撫養與父母的贍養。而這些也都是95後不會畏首畏尾,敢於"一言不合就離職"的資本。
此外,也有一部分年輕人,跳槽是為了追求進步。知乎上有一個熱帖,一位28歲的年輕人因為"畢業6年沒換工作"而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不求上進?可見,相比於穩定所帶來的安全感,更多年輕人更追求在職場上的進步與成長。就像在脈脈站內,95後參與互動最多的話題,是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好書。當覺得在一份工作中,得不到任何成長的時候,就是他們覺得該離開的時候了。
但是,對於年輕人而言,頻繁跳槽是好事兒嗎?不是,至少在當下的職場現環境中,不是。
因為,就算在年輕人看來,頻繁跳槽是個摸索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對自己有一個更加清晰的定位,進而能找到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但在用人單位看來,即便如此,頻繁跳槽也只能說明,在就業這件事兒上,他們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鑑別能力和篩選能力。
而且,頻繁跳槽會讓人變得浮躁,造成習慣性跳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不穩定,對於用人單位而言,選擇頻繁跳槽的員工是非常高風險的選擇。因此,對於頻繁跳槽的人,用人單位的普遍接受率都不高。
這在脈脈平臺上的相關問答話題中,就可見一斑。如在"能力很強卻跳槽頻繁VS能力稍弱但有踏實工作經歷的候選者中,該如何選擇"的問答話題中,在近6萬名參與選擇的脈脈用戶中,有4.6萬+的脈脈用戶都選擇了"能力稍弱但有踏實工作經歷的候選者"。
綜上,對於年輕人而言,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跳槽都沒有錯,也都是自己的選擇。但是,為了職業的發展,還是謹慎頻繁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