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時,為什麼士兵喜歡站在第一排?是不是必死無疑?

2020-12-13 迷彩前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的兵器是槍械,飛機,坦克等等這些現代化的戰鬥裝備。當然了,他們的威力十分的巨大,造成的傷害也是很大的。在亞洲的戰場上,我們八路軍使用的是小米加步槍,當然了,並不是每一個部隊都能有武器的。我們八路軍大部分來自窮苦的農民,並沒有什麼錢購買大量的裝備,因此多數的武器都是從敵人的手中繳獲過來的。

當然了,因為貧窮,在早期的時候還有很多士兵使用的是砍刀、紅纓槍等冷兵器。實際上,冷兵器在人類的兵器史上,是戰爭使用時間最長的兵器。在古代的時候,兩軍對戰,用的常常就是刀、劍、斧頭之類的近戰冷兵器。那麼,古代打仗的時候,被安排站在第一排打頭陣的士兵一般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是不是必死無疑了?

實際上,在古羅馬,他們打仗的時候講新兵放在第一第二排,充當替死鬼。但是後來他們發現,新兵由於沒有什麼經驗,一碰到對戰時就開始慌,沒有人在旁邊做示範,因此他們常常向後跑,不僅衝散隊伍,還影響軍心。後來就將老兵放在了前排,給新兵做榜樣。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然在第一排的人並不會為了國家衝鋒陷陣,但是為了金錢,他們會。因此他們打仗的時候積極性是非常高的。還有一些人,他們曾經被判了死刑,橫豎都是死,萬一活下來了,不僅不會被處死,還會被賞一大筆錢。因此他們通常是悲喜交加的。

實際上,站在第一排也不一定會死,大家都是使用冷兵器的,站在第一排的人按理來說不僅穿著堅硬的盔甲,而且拿的兵器也是最強的,除此之外還有能抵擋箭雨的盾牌。

相關焦點

  • 古代打仗,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無疑,為何還要往前衝?
    古代打仗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戰爭也是講究排兵布陣的,並不是莽撞的一堆人混打,那麼無論是在平地上還是攻城戰只要打仗就會有犧牲。而在打仗的時候,第一排的士兵死亡率幾乎為百分之百,不管是新兵還是老兵,都知道這個道理。
  • 古代打仗士兵願意犧牲自己去幫將軍擋刀擋箭。這是為什麼呢?
    在古代冷兵器時期,為了爭奪地盤或者資源之類的,戰爭時常發生,通常都是將軍帶領士兵一起打仗,今天小樹跟大家聊一聊士兵為什麼會代將軍去擋刀和擋箭呢。在古代戰爭,將軍是整支是軍隊的大腦,開戰時,他通過下達指令,告訴士兵怎麼去行動,怎麼去進攻,敵人入侵、進攻時,該怎麼去進行防禦,這些對一場戰爭的走向至關重要。
  • 古時候打仗時為什麼士兵願意犧牲替將軍去擋刀箭
    古時候兩軍開戰時,將軍是一隻軍隊的大腦,他要指揮著所有士兵的行動,應該用什麼戰陣去對敵,在古代動輒幾十萬人的戰爭中,散兵遊勇是絕對不可能打贏行動統一軍隊的,所以古代打仗講究令行禁止,而將軍是一隻軍隊的靈魂,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歷史故事中,我們經常聽到擒賊先擒王這個說法
  • 古代行軍打仗,為什麼做飯時得往鍋裡放塊布?沒它士兵疲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皇帝不差餓兵,這兩句俗語說出了,古代行軍打仗後勤保障的重要性,但古代社會因為地廣人稀而且生產力極度低下,使得貨物的運輸成本極高,所以有「百裡不販樵(柴火),千裡不販糴(買入糧食)。」當然軍隊出徵運送戰爭物資是不需要考慮賺錢的,只要考慮需不需要的問題。
  • 古代打仗時,士兵想家了怎麼辦?最後一種讓人羞恥
    在古代,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通訊技術的,現在的士兵們打仗還能通過各種科技手段向家中報平安,聊天等,但是在古代是沒有這個條件的。可別小看了士兵對家人的思念,古人出來當兵打仗為了什麼?一就是保家衛國,保護自己的家人,保護自己的國家;二就是立下戰功,升官發財或者是賺些錢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變得更好。
  • 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兵力的消耗和補充戰爭一旦打響,除了快速的物資消耗,士兵也會出現大量傷亡,兵力的消耗需要補充,所以需要遠遠不斷提供新的兵員,就需要增加徵兵量。農民中年輕的勞動力就會被抽走,這會嚴重破壞農業生產,這無疑是釜底抽薪,所以非到不得已的時候,將軍都不會選擇打持久戰,一般都會選擇速戰速決。
  • 古代士兵打仗時,軍糧標準都是什麼?宋朝明朝的夥食最好
    古代的百姓,無論家眷,還是百姓,飲食都很一般。今天普通百姓吃的東西,恐怕也是古代達官貴人無法比擬的。既然古人吃的是單一的食物,那麼古代的士兵在作戰的時候,一般都帶什麼樣的口糧呢?古代人吃的食物,自然要按朝代來劃分,朝代越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清末中後期,人們的飲食水平實際上已經很高了,我國現代的很多菜系,也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 古代士兵行軍打仗,萬一想老婆了咋辦?朝廷的辦法有點無恥
    中國古代就是一部戰爭史,歷朝歷代都打了不少戰爭,從三皇五帝到清朝覆滅,中國的士兵都是以冷兵器為主,雖然其中也出現了火器,但也只不過是在明朝時期而已,大部分都是以騎兵和步兵為主
  • 古代行軍打仗,如何解決士兵需求?朝廷支了四招,第四種最人性化
    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國家為了壯大自己,就會不斷地向外擴充領土,這就導致到處都是戰爭。而且當時的交通並不發達,如果要外出打仗,行軍都靠將士們兩條腿,根本就沒有什麼交通工具。所以要發動一次戰爭就需要長時間在外徵戰,更何況那些常年駐守在邊關的士兵了。
  • 為什麼古代打仗贏的一方總是要燒殺搶掠,侮辱婦女,甚至是屠城?
    不知道關注古代戰爭歷史的朋友有沒有發現,在古代打了勝仗、或者攻進了地方的城池,勝利的一方總要燒殺搶掠一番,甚至是屠城。例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曾屠過徐州、興國、宛城等地,孫權曾屠過皖城、江夏等地。只有一向仁義的劉備,沒有做過屠城的惡行。為什麼曹操、孫權以及後世的首領要屠城呢?
  • 古代打仗士兵都吃什麼?
    而且古代咱們中原王朝的軍隊都習慣吃地裡種的糧食啊,不能像當年匈奴人,蒙古人騎著馬吃著牛肉乾想殺哪殺哪兒。所以說古代行軍打仗糧草問題非常關鍵。就像當年袁紹和曹操兩大軍閥,最終一戰的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處於劣勢,能逆轉就是因為他親率騎兵火燒的袁紹全部屯於烏巢的糧草,導致袁軍軍心不穩,士氣大亂,曹操才能一鼓作氣擊敗強敵,基本一統北方,故而歷代兵家都推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乃是行軍打仗第一要義。那麼講到這兒,問題來了,古代戰爭頻繁,行軍打仗,那真是家常便飯,軍糧如此重要。
  • 古代打仗真是將領單挑,小兵當啦啦隊?為啥小說裡這樣寫?
    三英戰呂布那麼,古代打仗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小說中要這樣描寫?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第一,古代打仗還真有可能是這樣打的。為什麼呢?我們且看《水滸傳》中的打法。魯智深和楊智去奪二龍山,二龍山上的鄧龍手下有幾百號人,但是只要魯智深殺了鄧龍,立即就奪了山寨,那些小嘍囉就變成了他的部下。所以,我們看這不就是單挑的形式嗎?為什麼會這樣?
  • 冷兵器時代,為何明知前排危險,還是有不少兵士敢站在第一排呢
    那麼既然前排往往都是炮灰兒,可為何每次打仗,還有不少兵士爭著站在前排呢?怕死,是每個新兵必然要邁過的心理門檻,當眼睜睜看著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眼前隕落之時,誰能保持淡定?特別是站在第一排,看著對面明晃晃的大刀片子,如排山倒海般的陣勢就這麼呼過來,怎能不怕?
  • 人有三急,古代打仗時,幾十萬軍隊的排洩物是怎麼處理的?
    那麼,古人打仗時,幾十萬軍隊的大便究竟怎麼處理的?古代行軍也有人說,古人地廣人稀,打仗又大多在一些荒郊野嶺的地方,隨地解手不就解決了大便問題嗎?古代正規的軍隊在安定下來以後,就會尋找一個合適的位置挖建簡易廁所,這個廁所要避開水源、糧倉,以此避免排洩物中的細菌造成疾病的傳播。當然,這個廁所也不能離營地太遠,因為,以強制徵發甚至拉壯丁而來的士兵,很可能會趁著廁所的時候逃離軍隊;而且,如果距離營地太遠,又容易被敵方偵探發現,給軍隊招來不必要的安全隱患,所以,軍隊臨時廁所的修建其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 二戰時蘇軍士兵為什麼這麼喜歡穿披風?
    李三萬摘要:在很多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蘇軍士兵穿著披風的形象,其他國家的士兵很少有穿披風的,為什麼蘇軍士兵這麼喜歡穿披風?在很多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上,都可以看到蘇軍士兵穿著披風的形象,其他國家的士兵很少有穿披風的,為什麼蘇軍士兵這麼喜歡穿披風?嚴格來說,蘇軍士兵穿的更多的是鬥篷,簡單來說,披風和鬥篷的區別就是看沒有沒袖子,有袖子的是披風,沒有袖子是兜風。從二戰時期的老照片來看,蘇軍士兵披風和鬥篷都有,但大多數是沒有袖子的兜風。
  • 古代戰場上軍隊的戰鬥是怎麼樣的?看完有新認識
    我們從看電視上可以知道,兩方軍隊開始打仗的時候,雙方就各派出一名大將,陣前走馬,大戰三百合,先等到兩位大將分出了勝負後,勝利一方的士兵掩殺上來,另一方則落荒而逃。似乎電視上都是這麼演的,那麼真實的歷史戰場上是不是這樣操作的呢?今天我們從一些小的知識點上跟小夥伴們聊一聊關於這個古代打仗的事情是不是跟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 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軍隊如何處理排洩物,就變得至關重要,若處理不當,很可能就會產生以下三種隱患: 第一,暴露己方行軍人數。
  • 古代沒有午餐肉罐頭,也沒有壓縮餅乾,那行軍打仗都吃些什麼?
    畢竟嘛,這些軍糧是行軍打仗時用的,量大、耐放才最重要,口味什麼的都排在其次了。跟古代行軍作戰比起來,現在軍隊裡好歹是有午餐肉罐頭之類的壓縮食品,許多食物存放在罐頭裡攜帶起來也比較方便,可擺在諸葛亮、李世民、朱元璋跟前,他們統領的軍隊可就沒這麼多選擇了。
  •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
    ,打仗也不是不能繞過對方城池。如果要列舉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繞過城池取得勝利」的戰爭傑作,那麼明代永樂皇帝朱棣舉兵搶皇位時的「靖難之役」,就是典型一件。擁有北方精銳騎兵的朱棣,一度在濟南堅城下屢屢受挫,幾乎到了進退不得的境地。關鍵時刻,他卻果斷祭出「繞過城池」的妙筆,繞開城池直撲建文帝的都城南京,果然一箭穿心,最終奇蹟拿下皇位。
  •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鎧甲,為何打仗時士兵還拼命放箭?原因很現實_孫權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如果是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或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古代大臣被指責謀反,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罪狀,就是私藏甲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