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案設計五

2020-12-16 高考網

高一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案設計五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背景介紹: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詩哲等,新月詩派代表詩人。曾留學美、英。「唯愛而生,為愛而死」是他一生的寫照。

  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集》。

  徐志摩生於富商家庭,中學與鬱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因,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婚,同年8年離別劍橋起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戈爾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和上海之間疲於奔命,但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名人評說

  梁啓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就是為著他單純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的詩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愛。徐志摩一向將愛情奉若神明,他認為是一切動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經說過「生命之所在,就是為了愛」。

  一是美。他的詩歌有三美的追求: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

  作品簡介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崑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我敢說,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條水!

  康橋情結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遊學於康橋。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離開康橋返國時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再別康橋》這首傳世之作。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詩作大意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在詩中,詩人將自已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鍊的詩句中,溶化到一個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中

  全詩感情線索

  第一節:透露難分難捨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二~五節: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六七節:由幻想回到現實,低落下來;

  「一切景語皆情語」

  詩人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對康橋對母校的眷戀不舍之情?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虹、星輝等自然景物。

  構成了一幅怎麼樣的畫面?(營造了怎麼的意境?)

  寧靜清麗幽美迷人靜謐幽美

  詩人第二天就要離校遠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這熟悉的環境中,一股依依不捨之情不禁襲上心頭。

  悄悄地,不願驚動母校,不願打破母校的寧靜與和諧。

  奠定下難分難捨的感情基調。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詩人把目光投向康河兩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麼的熟悉,火紅的夕陽為它鍍上了一層金色,多象一位秀髮飄逸、風姿綽約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裡也投影在詩人的心河中,並激起層層的漣漪,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怎能不著迷,怎能不動情?

  比喻,將夕陽中的柳樹比作新娘,形象地寫出了河畔柳樹在夕陽籠罩下嫵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迷戀。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再看看軟泥上的翠綠的水草,它們似乎揮舞著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它們能與這裡的白雲藍天、綠樹黃花、和風柔波、霞光橋影長相廝守,是多麼的幸福,難怪詩人甘心作康河柔波裡的一條水草!對這裡美景的喜愛之情、願與自然融為一體之意溢於言表。

  擬人手法,化無情為有情,青荇似在向詩人招手,表示歡迎。這種移情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與熱烈的愛戀。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詩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陰下的河面:浮藻間,蕩漾著絢麗的晚霞,波光瀲灩,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夢,怎不讓人心動神搖,如痴如醉!

  比喻,寫出了潭水之靜美,表達了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

  夢:暗喻詩人當時美好的理想與願望。

  詩人乘興撐一支長篙,蕩一葉小舟,披著滿天星光,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去追尋過去的歡樂。星漢燦爛,星光點點,詩人忘情在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聲高歌,抒發難以言表的喜悅之情。

  尋夢?撐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過去的康橋生活和無限留戀之情。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比喻:將離別時的沉默比作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表現出離別時的低落與抑鬱的情懷。

  高潮詩節:此時由夢境拉回現實,別情幽幽,離情重重。

  這個高潮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的抑鬱作為標誌。唯其如此,才能表達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也許是報時的鐘聲驚醒了詩人,猛然間回到了現實中,意識到康河的一切將離他遠去,怎不讓人黯然神傷,那還有閒情逸緻唱歌?連往日鳴噪的夏蟲也默然無聲,也似乎感覺到這位昔日常客此時沉重的心情。還有那熟悉的康橋仿佛也沉浸在這濃濃的離愁別緒之中。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形成首尾呼應,通過詞句的變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兩句比開頭更為精妙。運用了誇張的,表露不願打擾母校的赤子情懷。在悄悄與輕輕中將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帶著難以割捨的眷戀,我們的詩人走了!揮一揮衣袖,別了,康橋!別了,雲彩!我們的詩人走了,沒帶走一片雲彩,只帶著傷感的無奈和決絕!

  金柳

  行蹤:

  遊康河

  來康橋

  尋好夢

  別康橋

  青荇

  潭水

  脈絡小結

  情感:

  依戀

  愛慕嚮往

  快樂

  惆悵

  進一步品讀欣賞詩歌之美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築美:

  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

  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

  雲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等。

  比較探異:《再別康橋》與傳統寫離別的詩歌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1、離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營造的氣氛輕鬆。一般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這樣增加一份飄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3、意象的選擇新穎。

  詩人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物,這樣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寫作特色

  l1。構思別致,不流於淺露(情感美)

  1。2。色彩鮮明,具有流動感(畫面美)

  l3。富有節奏感,旋律迴蕩。(音韻美)

  l4。詩行有變化,但又相對整齊。(建築美)

  1。5。表現了對於個性自由的追求,顯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總結

  《再別康橋》作為一首離別詩,以其輕靈飄逸的情感和優美的康橋景物以及這首詩的完美的形式,顯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個性,也成了中國20世紀一首最為出色的離別詩。

  課後小結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

  課後習題

  1。填空。

  新月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新詩團體。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體詩歌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取得一定地位後,他們不滿足於新詩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聞一多先生就主張新格律詩要保持整齊的外形,講究音節和押韻,講究詩的辭藻,建立了______________的新格律詩理論,產生了深刻影響。

  2。按照下面句子的修辭手法。仿寫兩句話。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②.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3。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a)

  A.開頭一節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讚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詩人用「金柳」「豔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最末一節,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鬱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這首詩像一支優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迴環往復,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豔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於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願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高一語文教案:《詩兩首》教案設計一
    高一語文教案:《詩兩首》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著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著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著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麼好處?
  • 高中語文說課稿:《再別康橋》
    高中語文第一冊《再別康橋》說課稿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
  • 高一語文教案:《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二)
    高一語文教案:《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二)  1.鞏固新聞報導的一般結構,了解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導。  3.  【教學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聞單元的最後一篇新聞報導,同時,課文是針對中國航天事業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導,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鬥歷程,凸顯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
  • 為你寫詩——《再別康橋》教案
    為你寫詩——《再別康橋》教案教學目標:1.體味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依依惜別之情。2.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意象美,掌握景和情的關係。4.師提問個別同學明確:「輕輕地走」「向天邊的雲朵揮衣袖道別」「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表達了作者對康橋深深的熱愛、眷戀、不舍。5.這是一首徐志摩為康橋寫的情詩,那都有哪些康橋特有的景進入了他的詩行裡?
  • 高一語文教案:《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
    高一語文教案:《飛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文章敘述、議論、抒情與描寫有機融合的表現手法。  ⑵ 了解中國人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的不懈努力。
  •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答辯題目及解析
    中公教師特意為各位考生準備了關於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的答辯問題及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有所幫助。一、簡要介紹本文的作者。【參考答案】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 《再別康橋》教案
    寫作背景: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對於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他把康橋當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戀之鄉」。興趣也轉向文學,喜愛寫詩。回國後寫詩《康橋再會罷》。
  • 高中語文教案:高一《沁園春·長沙》模板4
    高一語文教學備案之一沁園春·長沙毛澤東教學大目標:培養學生獨立賞析現代詩歌的能力具體的目標:1、加強情感體驗,體悟詩歌所抒發的情懷。教學過程 設計一、知識連結1.文體知識詞,興起於隨唐,和樂而歌,始稱「曲子」或「曲子詞」,因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如《稼軒長短句》,還有樂府之稱,如《東坡樂府》。
  • 高一語文教案:《別了 不列顛尼亞》優秀教學設計(二)
    高一語文教案:《別了 不列顛尼亞》優秀教學設計(二)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複習新聞知識。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著名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更使國人堅信,國家的主權不容侵犯!
  • 高中語文教案:高一《再別康橋》模板4
    再別康橋教學目的:1、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2、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重點、難點: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 高一數學教案:《全集與補集》教案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03 16:09:48 高一數學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包身工》教案六
    高一語文教案:《包身工》教案六【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①、了解報告文學的基本常識,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創作背景。
  • 滬教版高三語文教案:孔雀東南飛
    結合焦、劉的死亡事實,設計一個命案調查分析會,讓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索性學習。點擊下載全部「滬教版高三語文教案:孔雀東南飛」  小編推薦:  滬教版高一年級語文教案:《年關》  滬教版高一地理專題教案:世界的人種、宗教和語言
  • 教案不會寫?直接套啊!初中語文《五柳先生傳》
    教師資格證筆試小學學段《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第四題教案設計題40分,中學學段教案設計的內容更多!教師資格證面試20分鐘不僅要寫出教案,還要組織好語言試講!教師招聘考試中,教案也是必考的內容!等大家成為一個教師後,教案更是要天天寫!大家一定要提前多多練習教案,徹底搞懂,以後再也不怕教案!今天給大家更新的是初中語文教案:《五柳先生傳》
  • 教案不會寫?直接套啊!初中語文《五柳先生傳》
    教案是教師考試中必考的內容,也是一個老師的基本功!教師資格證筆試小學學段《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第四題教案設計題40分,中學學段教案設計的內容更多!教師資格證面試20分鐘不僅要寫出教案,還要組織好語言試講!教師招聘考試中,教案也是必考的內容!
  • 高一數學教案:《含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教案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03 18:33:29 高一數學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高一語文教案:《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答: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1.第一段中兩個「於」的用法是否相同?
  •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於國也》教案五
    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於國也》教案五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文中重點句子的意義。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音頻、PowerPoint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材料一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問題:這是孟子講給梁惠文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蘊含什麼道理?
  • 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
    距離2018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越來越近了,好多考生還不知道教案該怎麼寫,以下是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希望能幫助到大家。(二)新課講授在講授新課時,為了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首先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基本的概念和知識初步感知,學習完成後,會對重要生詞(語文,其他科目視具體情況而定)進行講解,具體過程如下:通過分組朗讀的這種方法,既體現了新課改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 高中語文,必修一《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一《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知識能力目標】:1. 認知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2.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隨著「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的節奏,一起走進詩人內心。二.有關知識連結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