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發現」之路――記青年化學家戈鈞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 題:「美麗發現」之路——記青年化學家戈鈞

新華社記者陳芳、劉宏宇、董瑞豐

戈鈞,青年化學家,以其非凡的想像與探索,創造性地找到了提高細胞外酶的活性和穩定性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將有力地促進生物催化和醫學檢測等領域的發展。

不久前,經多位國際頂級專家評審,戈鈞成為清華大學化工系的長聘副教授。

「美麗的發現」:或能改變世界

6年前,29歲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後戈鈞,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並付諸實施:選擇一種酶,加入銅離子,混合後放入水溶液中。

幾天後,戈鈞發現,試驗瓶底部有些異樣沉澱物。在電鏡下仔細觀察後,他驚呆了:一朵朵灰白色的「牡丹」盛開,在微觀世界裡顯得無比美麗。

戈鈞立刻將這個「美麗的發現」告訴導師理察·傑爾教授。傑爾教授十分興奮:「你可能發現了一種物質存在的新形式。」

經過多次實驗,戈鈞發現,通過無機晶體的限域包埋,這些穿上了堅硬「外衣」的酶,穩定性比之前得到顯著提高,一些酶甚至獲得了比之前更好的活性。

酶是生物體代謝中各種生化反應的催化劑,是生命的重要基礎,但卻十分嬌氣,穩定性比較差,一旦離開生命體細胞微環境,極易失活。在無細胞的人工環境下如何讓酶穩定發揮作用,是困擾科學家多年的課題。

戈鈞將這個發現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期刊上,引起國際研究者廣泛關注。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技術評論》雜誌公布2015年度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獲獎名單,戈鈞入選。

專家認為,戈鈞的研究向世界展示了如何採用簡便但有效的方法穩定酶分子,為酶催化劑在未來的醫藥化學品製備和醫學檢測等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新途徑,他的發現或能改變世界。

探索不止:為酶尋找「鎧甲」

人類對於酶的研究,歷時一個多世紀。

1897年,德國化學家愛德華·比希納發現無細胞發酵,由此開創了體外酶催化的研究。

酶催化經百餘年發展,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製藥、醫療、紡織、日用品等行業中。但是,人類對酶的研究遠遠不夠。

比如,酶在細胞環境中能很好發揮作用,可一旦離開細胞就容易失活。如何採用化學方法模擬細胞的結構與微環境,提高人工環境中酶的穩定性?

「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戈鈞說,在電鏡下發現的「牡丹」,實際上是無機晶體材料和酶的複合物,「形象地說,就是給酶分子穿上衣服或鎧甲,這樣就可以抵抗外界不利的環境,如高溫、有機溶劑等導致天然酶失活的因素,使其穩定性得到提高。」

回國5年來,戈鈞帶領著學生們,孜孜不倦地從事著無機晶體包埋酶的研究。

「他比學生還勤奮,只要不出差,通常早上7點多就會來到實驗室,直到晚上10點左右才離開,天天如此。」博士生吳曉玲說。

「我的發現只是提供一種可行的新方法,仍不能包治百病,所以研究還得繼續,期望進一步拓展和應用。」戈鈞表示。

科研「任逍遙」:靈感與積累同樣重要

「科學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戈鈞常常告訴弟子,做前沿科學探索,要嘗試從不同角度、在更大視野下去創造性思考問題。

「設想要大膽且創新,求證要縝密且嚴謹。」碩士生張原宇說,戈鈞總是鼓勵學生將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結合到一起進行研究。

「腦洞再開大一點,天馬行空地去想。」博士生黎曉陽說,「他總是強調,靈感與長期的積累同樣重要。」

年僅35歲的戈鈞,已是酶催化領域有國際影響的知名科學家,也是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但是,仍探索不止,攻堅不懈。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領導和同事認為,戈鈞性格溫和,不事張揚;心無旁騖,紮實敬業,是新時代歸國知識青年的典型代表。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化工系戈鈞副教授入黨發展會舉行
    在作為項目負責人從事國家重點研發等項目的研究過程中,戈鈞深刻體會到,只有將自己的研究與國家的重大需求結合起來,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結合起來,才能做出更有意義、更高水平的工作。2017年經系黨委推薦,戈鈞參加了學校黨委組織部的青年學術骨幹交流學習班,在古田會議舊址重溫了中國共產黨建黨、建軍初期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進一步認識到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
  • 他入選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為「鐨」代言
    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雙喜臨門之際,IUPAC 與國際青年化學家網絡(IYCN)決定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大慶一番!在全球範圍內徵選了118名優秀的化學科學家,分別給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學元素代言……他們都是「元素代言人」。
  • 在尋找"光明之路"上凱旋——記武漢科大青年學者姚凱
    在尋找"光明之路"上凱旋——記武漢科大青年學者姚凱發布時間:2018年09月17日 11:01 來源:中新網湖北 武漢科技大學青年學者姚凱運用幹細胞療法,讓先天性眼盲的小鼠首次見到了光明。這一研究成果以姚凱為第一作者,8月底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正刊上,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 118名青年化學家「代言」118個化學元素 有你認識的嗎
    根據中國化學會網站消息,為慶祝2019聯合國「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IYPT 2019),傳播元素及化學知識,展示當代青年化學家風貌,中國化學會面向會員遴選118名青年化學家,作為118個化學元素的「代言人」,組成「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
  • 它讓眾多化學家「折壽」
    但是,大多數時候,除了多費一些電以外,他們也是安全的;而對化學家來說,他們是需要勇氣的。為了解答化學之謎,為了證明自己的設想,他們有些時候需要將安全置之度外,甚至為此而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氟元素從被發現到制出氟氣單質的過程。
  • 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專輯:銥/鉑/金
    分析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含量、結構和形態等化學信息的一門科學,它不但是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食品的檢驗檢疫,環境監測,到醫藥衛生,分析化學的應用遍及我們的衣食住行。楊老師的日常工作,就是開發和應用一種稱為色譜分離的技術,對各種化工材料進行分析鑑定,來幫助科學家們發現新物質和推出新產品。例如,我們知道甲醛是一種致癌物,那麼房間裡的空氣裡是否含有甲醛?
  • 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專輯:砹/氡/鍅
    劉文博說鍅 「 鍅的發現即曲折又有趣。它是門捷列夫曾指出的類銫 - 一個鹼金屬元素。剛開始,化學家們推測它是成鹽的元素,就嘗試從各種鹽類裡去尋找它,但是毫無蹤跡。1925年英國化學家費裡恩德特地選定了炎熱的夏天去死海尋找它的蹤跡,但卻一無所獲。
  • 筆底正氣滿乾坤——記蓋州市青年藝術家張鎮恆的藝術之路
    筆底正氣滿乾坤  ——記青年藝術家張鎮恆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省篆刻協會會員、蓋州市硬筆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蓋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現年27的張鎮恆,1994年出生於遼寧省蓋州市一個書香之家,母親是美術教師,自幼深受啟蒙「習書作畫是愛好,更是夢想,小時候就拿起畫筆至今,這份最初的夢想一直如影隨形。」
  • 中俄美三國的化學家們發現冰的新形式
    化學家研究了各種氫水合物的特性並發現,其中任何一種中每個氫分子都含有三個水分子。科學家們指出,在室溫情況下可以出現這樣的氫水合物結構。  早前,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有機合成研究所和烏拉爾聯邦大學專家合成了基於吡唑雜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 「小小化學家」:與化學趣味互動
    ■第二看臺  「農場」中,手拿放大鏡的「技術員」正在查看作物的病害;實驗室中,滴管和燒杯中的液體一滴一滴地融合,發生著奇妙的變化……  3月21日,「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在上海舉行,成為巴斯夫150周年慶上海站的「首秀」。
  • 人類目前已知的三種最致命物質,化學家:發現它們是人類的不幸
    在我們的常識當中,最毒的物質一般印象中就是類似於蛇毒或者的毒蛙等動物體內的毒,能夠在數個小時內導致人死亡,或者是古代電視劇裡面的砒霜等等,但是這些與遠遠還不是最毒的,人類目前已知的三種最致命物質,化學家:發現它們是人類的不幸。
  • 廣興:美麗牧場成長記
    畜禽養殖業汙染治理,倒逼養殖業轉型升級,建立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適應的生態畜牧業迫在眉睫,一批「美麗生態牧場」呼之欲出。2016年以來,寧波廣興禽業對照《浙江省美麗生態牧場考核驗收評分標準》,根據「推進畜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開展以建設「場區布局合理、設施制度完善、生產過程清潔、產出安全高效、資源循環利用、整體綠化美化」為主要內容的美麗生態牧場創建活動。
  • 愛因斯坦是個化學家
    愛因斯坦一開始是作為物理化學家而受到訓練的,所以他的博士論文,以及他開始尋找的教職都是與物理化學有關的。要理解這一源流,我們需要對物理化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基本狀況有所了解。物理化學關注的是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本質。
  • 化學家們及其貢獻,包括諾貝爾獎的創立者
    他在化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有:研究氫氣的製取和性質;研究空氣的組成並發現其中有約1/130的不知名的不活動氣體(即以後發現的惰性氣體);用氫氧通電化合成水,發現水的組成;水銀集氣法也是從他開始使用的。【普利斯特裡】(Joseph Priestley,1733~1804)英國化學家、唯物主義的哲學家。
  • 懷疑派化學家—波義耳
    在鍊金術和煉丹術時期,人們曾經對物質的本源的進行過探討: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提出「四元素」說,認為火、水、氣、土四種元素是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中國古代也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法,包括醫藥化學家們提出的硫、汞、鹽的三要素理論也風靡一時。
  • 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簡介
    諾貝爾全稱: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獎金的創立人。   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約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O.魯德貝克的後裔。他從父親I.諾貝爾那裡學習了工程學基礎,也象父親一樣具有發明才能。
  • 「青年先鋒之路」亮相伯先公園
    金山網訊   近日,潤州團區委聯合市城建產業集團共同打造的潤州區西津古渡「青年先鋒之路」在伯先公園亮相,以愛黨愛國教育為學習主題的「青年先鋒之路」學習社線路,通過走觀式、體驗式、沉浸式、分享式、互動式等多樣化學習方式,帶領青年穿梭時光探尋國與家
  • 近日,化學家們發現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謎!
    2009年,由英國劍橋大學的John Sutherland領導的化學家設計了一組可能存在於地球早期的五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可能產生胞嘧啶和尿嘧啶,統稱為嘧啶。然後,2年前,由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化學家託馬斯·卡瑞爾領導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的團隊有一種同樣簡單的方法來形成腺嘌呤和鳥嘌呤,即嘌呤。但兩組化學反應不同。沒有人知道如何在同一個地方同時發生兩對構件的條件。現在,卡雷爾說他可能有答案。
  • 寧願在化工廠當學徒,也不去銀行上班,這位化學家命名了杯芳烴,製備...
    1944年,黃志鏜升入了黃巖中學高中部,並遇到了帶領他走上化學之路的良師。 黃巖是浙江的一個偏遠小縣,交通不便,較少受到日軍侵擾。 1938年9月,黃巖中學決定將初中部4個班遷至黃巖西鄉的靈石書院。靈石書院是一座藏於群山深處的寺院,山高林密可以躲避空襲,讓學生得以繼續完成學業。
  • 清華大學化工系承辦和參加第九屆化學工程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
    清華大學化工系承辦和參加第九屆化學工程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清華新聞網11月12日電 11月2-3日,第九屆化學工程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清華大學化工系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