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找"光明之路"上凱旋——記武漢科大青年學者姚凱

2020-12-20 湖北新聞網

在尋找"光明之路"上凱旋——記武漢科大青年學者姚凱

發布時間:2018年09月17日 11:01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17日電 (程毓)讓全球上億失明患者見到光明,這一夢想或將變為現實。武漢科技大學青年學者姚凱運用幹細胞療法,讓先天性眼盲的小鼠首次見到了光明。這一研究成果以姚凱為第一作者,8月底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正刊上,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美國眼科研究所的著名神經生物學家Anand Swaroop、東京大學分子和發育生物學家Sumiko Watanabe等業界專家均表示,此項研究為幹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領域的突破性成果,特別是在利用內源性幹細胞治療遺傳性疾病方面做出了創造性發展。

  《自然》雜誌兩位評委高度評價這一研究成果,「這項工作極其重要,把Müller細胞誘導為新的神經細胞,以前在哺乳動物中從未發生過。」「這項成果已經在神經生物學領域走得非常遠了。」

  要為失明者尋找『光明之路

  神經系統,是人體內最複雜、最神秘的結構。有人說,相比大腦及其神經組織,人體的其它器官簡單得簡直不值一提。大腦的神秘,讓少年時的姚凱為之痴迷。

  每天放學路過報刊亭,只要看到新一期的《奧秘》《探索》雜誌,他就趕緊買回來,全神貫注地看雜誌,可以幾個小時不挪屁股。

  2011年,姚凱成功申請進入美國耶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攻神經細胞的損傷與再生機制。兒時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欣喜的他也深知,這條科研之路必然充滿了艱辛。

  每天翻閱文獻,大量泛讀相關文章,兩個多月他閱讀了兩百多本學術期刊,挑選出的重要文獻列印後摞起來比1.75米的他還高出許多。

  他了解到,人類和哺乳動物眼體裡的感光神經細胞一旦死亡,無法自主再生,結果就是失明。全球有上億人因患神經退行性疾病而造成視力損傷並最終致盲,還有數十萬先天性失明患者終身生活在漆黑裡。迄今為止,臨床上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

  看不到美麗的世界,生活有諸多不便,想到失明者的痛苦,姚凱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要為失明者尋找『光明之路』」。

  「當時最新的研究成果是通過大量損傷視網膜神經細胞,激活Müller細胞——視網膜內的神經膠質細胞,負責支持、滋養周圍的神經元。然而,神經細胞再生效果非常不理想,或者說幾乎為零。」姚凱想,能否在不損傷視網膜的情形下,激活Müller細胞。

  查閱文獻得知,自2006年之後,這個領域已長達5年沒有任何突破性進展。沒有資料借鑑,前景一片未知。「未知的領域,更吸引我去探索。」姚凱的基因似乎就是這樣的。

  制定了詳細的實驗計劃後,他一頭埋進了實驗室。為了激活Müller細胞,需要製作攜帶有特定轉基因的病毒,其滴度還要達到每毫升濃縮液包含1013個以上的病毒顆粒。

  培養溫度不合適,病毒就失去了活性;病毒含量少了,又發揮不了激活的作用。通過半年的反覆摸索,病毒含量與活性終於穩定到了標準值。

  然而,這才是剛剛開始。

  5年的艱辛研究歷程

  進入實驗的第一步——激活Müller細胞。

  姚凱將培養的有效、無毒病毒,注射入先天性失明的小鼠眼睛裡。幾周後,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沒有任何激活的跡象。

  是注射技術問題嗎?

  眼睛裡的血管又細又脆,而且密密麻麻,注射時碰到血管極易造成眼體出血就意味著失敗。而小鼠只有半個拳頭大,眼睛更是只有綠豆般大小,注射的難度可想而知。

  握著針筒,屏住呼吸,姚凱目不轉睛地在顯微鏡下尋找血管的縫隙,輕輕地進入,注射後又輕輕地抽出。

  這樣的動作,姚凱每天忙完其它工作後,從中午做到傍晚,整整做了一個多月。手臂酸痛得抬不起來,為了增強臂力,他每天舉啞鈴。

  隨著他的技術提高,實驗用的小鼠安靜得幾乎感覺不到被注射。顯微鏡下,也出現了激活的Müller細胞。

  進入實驗的第二步——轉化感光細胞。

  蛋白質具有轉化細胞的能力。人體內有10萬種以上的蛋白質,如何從中挑選出所需的轉錄因子?又一次經過海量的閱讀與數周的論證,10種蛋白質被選作實驗。

  如何找到最佳的組合?姚凱從1個蛋白質做起,把10個蛋白質分別注射入小鼠眼體裡,然後等待一個月後觀察結果。接著,做2個蛋白質的各種組合,3個蛋白質的各種組合……

  「需要做的實驗數量太龐大了,那時候不敢去想像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姚凱只能埋頭做。

  日復一日地從事緊張而枯燥的實驗,難免感到苦悶,姚凱就跑上十幾圈,直到渾身大汗淋漓,平復波動的情緒。

  歷經一年多,實驗結果顯示,有3種蛋白質的組合效果最為明顯。

  調整病毒的劑量,優化時間的間隔……幹細胞療法的效果漸漸明顯 ,從隱隱約約地看得到數個轉化的新的神經細胞,逐漸出現成片成片的神經細胞。

  對小鼠的大腦活動測量終於顯示:這些新生神經元成功地整合到視覺通路中,並將光信號傳遞給了大腦視覺皮層,先天性眼盲的小鼠產生了視覺反應。此時,姚凱已經付出了整整5年。

  「祝賀你成功了!」導師興奮地向姚凱表示祝賀。他靦腆地說,「我比較幸運。」

  其實,他的付出在實驗室裡隨處可見。靠牆的柜子裡,每天記錄各種數據的A4本子,已有厚厚的幾十本,佔滿了整整一層。

  努力工作,永遠是正確的

  「不亦樂乎」,是姚凱的QQ暱稱。

  「從事科研工作,不能總想著結果會怎樣,要享受科研的過程,否則難以堅持到成功。」他翻開《Nature》期刊,指著刊發的論文說:「為了得到這4張圖,共有5個團隊參與,失敗了成千上萬次。」

  從少年的憧憬,到青年的追逐,到現在的淡定,姚凱一直有著對科研的執著和堅守,也收穫了一份份回報。

  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博士期間,姚凱發表了5篇有分量的論文。美國耶魯大學的著名神經生物學專家陳波教授收到他的博士後申請郵件有點「動心」,當天回了郵件:「把你導師的名字和聯繫電話發給我。」

  不看推薦信,不聽自薦辭,陳教授直接致電姚凱的博士導師。一番交流後,第二天就「越洋」電話給姚凱。「你的導師對你的評價很高,希望你來美國和我們一起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

  從發郵件,到獲得前往美國的offer,前後僅三天。更為驚喜的是,來到美國後得知,師爺是視覺生物學領域的世界級「泰鬥」——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頂尖的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特聘研究員Constance Cepko。這位師爺的弟子現在不少是這個領域的「小泰鬥」,師兄們的名字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頂級學術期刊頻頻「亮相」。

  師門弟子間經常性的學術交流,讓姚凱「腦洞打開」。他的成果也不斷湧現,利用病毒將β-Catenin基因轉入小白鼠視網膜中,在視網膜不受損的狀態下激活神經幹細胞。該發現在國際上尚屬首次,為臨床上治療視網膜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實驗基礎。該研究成果以姚凱為第一作者,2016年9月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子刊上。

  不到40歲的姚凱,已受邀成為近20種SCI雜誌的審稿專家。

  武科大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院長張同存談起「80」後姚凱,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姚凱嚴謹、執著,對研究充滿了熱愛。他還會出更多標誌性的成績。」

  對於姚凱,每一項工作都是一場有趣的考試,「今天沒考好,不要在意。」他始終堅信,「努力工作,永遠是正確的。」

(編輯:劉莉莉)

關鍵詞:

相關焦點

  • 一切為打贏的空中利刃——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姚凱
    新華社發(楊盼 攝)一切為打贏的空中利刃——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姚凱1 234567下一頁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姚凱在休息室內換下訓練中溼透的衣服(2019年7月24日)。新華社發(王朕 攝)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姚凱在空中進行對抗空戰訓練(2020年7月14日攝)。新華社發(楊盼 攝)空軍航空兵某旅副參謀長姚凱(左)檢查飛機,準備升空訓練(2019年7月3日攝)。
  • 武漢理工大學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
    3月30日至31日,武漢理工大學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中國香港等15個國家和地區、83所國際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12名優秀青年學者齊聚江城武漢,通過主題報告、學術研討、參觀座談等形式,共同探討國際科技前沿熱點和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
  • 武漢大學校長來自中科大副校長,未來華科校長會來自國科大?
    武大官方披露:2016年10月31日,李曉紅離開武漢大學,將不再擔任武大校長一職。2018年11月8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第58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李曉紅以教育部副部長的身份亮相。11月15日發布的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信息中,任命李曉紅為教育部副部長,免去其武漢大學校長職務,2016年12月6日下午,在武漢大學教師幹部大會上,中組部有關負責人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武漢大學校長人選的決定:竇賢康同志任武漢大學校長。
  • 國科大經管學院第一期「青年學者論壇」舉辦
    2020年11月中旬,國科大經管學院第一期青年學者論壇在雲端舉行,特別邀請到楊朦晰與賀舟兩位老師作為主講人,與聽眾分享自己的近期研究內容與方法。楊朦晰老師主要分享了中國情境下領導力研究知識圖譜與演進的相關內容,以便大家了解組織行為學在中國情境下的進展以及如何在職場中創造較好的員工體驗等問題。
  • 白衣執甲 英雄回家 | 湘雅常德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員凱旋
    白衣執甲 英雄回家 | 湘雅常德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員凱旋 2020-04-08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8·「武漢理工大學」第二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年齡不超過40周歲,具有國內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並有連續2年及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經歷,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研發機構有正式教學或科研職位的優秀青年學者  2. 青年千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等,或申報上述四類人才項目進入會評者  3.
  • 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舉行,兩國學者共議中美關係的現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由《環球時報》社、美國卡特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6月30日至7月3日通過線上舉辦,數十位兩國青年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參加此次「雲會議」,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未來與青年角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畢業生榜樣 | 尋找光明之路的藏族女孩
    簡介:央堅普赤, 2020屆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西藏定日縣人,入職中海油珠海天然氣發電有限公司她是西藏卡達普村走出的第一位女大學生,是脫貧攻堅「扶志扶智」的典型代表;她是家中四個弟妹的老大,一路走來凝聚了眾多的期望;從小時候靠酥油燈照明,到入職天然氣發電行業,她一路尋找光明
  • 港多所高校學者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資助
    >和澳門的年輕學者申請,來自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等6所高校的21名學者獲選,每人獲130萬元人民幣資助金額。 記者29日從香港各所高校獲悉,港大有7名學者獲選,中大有4人、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各有3人、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各有2人。這些學者每人獲資助130萬元人民幣在香港進行研究,資助期限3年。
  • 武漢科大為何出現創業者集群
    入圍「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的付文杰、解礫,「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十強劉恆、百強佘福元……近5年,武漢科大學生僅在武漢市註冊的公司就有139家,銷售總額超過4億元,成就了高校裡的90後大學生創業群體現象。車床上加工,3D印表機上做磨具,工作檯上拼裝,每到周末,武漢科大機械學院的大學生「創新工場」就熱鬧非凡。
  • 「美麗發現」之路――記青年化學家戈鈞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 題:「美麗發現」之路——記青年化學家戈鈞新華社記者陳芳、劉宏宇、董瑞豐戈鈞,青年化學家,以其非凡的想像與探索,創造性地找到了提高細胞外酶的活性和穩定性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將有力地促進生物催化和醫學檢測等領域的發展
  • 首屆國際青年學者「上商」雲論壇引才聚智
    首屆國際青年學者「上商」雲論壇12月8日舉辦。上海商學院向海內外青年學者發出邀請:真誠歡迎各路英才加入,共同實現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商科大學的目標。  上海商學院擁有70年辦學歷史。
  •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姚凱:「金頭盔」只是謀打贏的路標!
    副參謀長姚凱和戰友駕機落地後卻直接進了評估室,並掛上「正在復盤」的牌子,以免他人打擾,直到把問題搞清楚。「復盤遲了就怕忘記空中細節,一場飛行訓練的價值就會打折扣。」姚凱說,「細微之處見真功,1.01的365次方和0.99的365次方區別是巨大的,飛行也一樣。」精益求精,源於對勝利的執著。2016年,姚凱隨部隊參加空軍對抗空戰競賽考核。
  • 青年男高音林亨與中環凱旋影業強強聯手
    日前一直備受業界人士關注的青年歌唱演員林亨與中環凱旋影業正式建立合作,雙方強強聯手一定會給大家帶來更多更優質的作品。林亨出生於1987年籍貫廣東汕頭地地道道的一名全能藝人,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中國廣播藝術團青年男高音,同時任總導演助理、執行導演。
  • 腦癱青年10年拍8部微電影多次獲獎
    正巧那時看了幾期央視《心理訪談》節目後,他想上這個節目。該欄目主編韓鑑聽了他的故事後告訴姚凱,因為電視節目需要表達,他並不適合這個欄目。但是韓鑑為姚凱指點了一條出路:學習做動畫。此後,姚凱每天都打電話向韓鑑學習動畫製作,每次韓鑑都把電話打回來耐心教其動畫製作知識,還郵來教材。
  • 戴生岐:為馳援武漢抗疫醫療隊凱旋而歸作
    戴生岐:為馳援武漢抗疫醫療隊凱旋而歸作 為馳援武漢抗疫醫療隊凱旋而歸作(外兩首) 戴生岐 九州方圓山水佳, 仁愛大樹萬古發。
  • 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選派工作的通知
    四、工作要求  實施高等學校青年骨幹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是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訪問學者項目,加強組織協調,確保順利實施。根據省內高校的整體情況,統籌規劃做好計劃分配,設計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遴選機制,選拔出需求最迫切、最符合項目要求的青年骨幹教師,並督促選派學校加強對訪問學者的跟蹤管理和績效考核。  選派學校要從本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出發,推薦合適人選參加項目。要加強對派出訪問學者的跟蹤管理,定期了解教師的訪學進展,掌握其思想和生活情況,幫助解決各方面困難。
  • 清華、中科大分列二、三位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各有 15 名學者入選,並列高校第一位;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分別有 14 名學者入選,並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學有 12 位學者入選,位列高校第五;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有8位學者入選,並列第六。
  • 青年學者匯聚南科大,共議「創新型大學與城市發展」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 通訊員 朱柯錦12月4日,由南方科技大學主辦、南方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承辦的首屆「全國高等教育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南科大教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舉行,論壇主題為「創新型大學與城市發展」。
  • 遼科大邀援鄂英雄進校園 同上開學第一課
    特邀鞍山市中心醫院的援鄂醫生林群與學校三位老師共同為萬名遼科大學子開啟秋季第一課。他們分別講述了疫情防控的科普課、立德樹人的勵志課、健康成長的心理課、勤儉節約的美德課。本次活動由教務處、學生處、校團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近萬名遼科大學子通過網絡平臺線上進行直播觀看並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