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島3個區接連發布學位預警——
市北區:浮山後區域各中小學、青島53中、啟元學校等熱點區域學校2021年入學學位緊張。
市南區:預計2021年至2023年出現常住人口中適齡兒童大量增加、學位供給緊張的情況,自2021年起,實行市南區適齡兒童入學落戶時間限定。2021年起,青島萊蕪一路小學和青島市市南區實驗小學學區適齡兒童入學限定落戶時間以7月1日為節點。
李滄區:為解決個別公辦小學臨時性學位緊張問題,在2020年小學招生中,李滄教體局確定在金水路小學、永和路小學、滄口學校的學區內劃定部分區域為分享學區。
雖然青島沒有發布整體數據,但城區學位緊張已經露出苗頭。這需要引起青島的警惕。
青島日報在一篇《2020年市辦實事教育項目提前交卷 80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全部開工》的報導中亦提到,受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城鎮化進程加快、外來人口流入等因素影響,適齡幼兒、青少年就學人數逐年大幅增加,在城區範圍,尤其是部分熱點區域,存在入學、入園壓力大的情況。
1
城區這一波學位緊張,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放開「二胎」之後的人口激增。
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之後,2014年青島就迎來了一個生育高峰,當年出生95815個新生兒,是此前10年來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2015年中國正式宣布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據報導,當年青島新出生人口在9萬以內。2021年入學的,正是2015年出生的這一波。
2016年和2017年,青島新出生人口依然「居高不下」。
2016年全市住院分娩(含外地來青生育)14.69萬人,同比增長85%,戶籍人口出生11.84萬人,同比增長88%。2017年全市住院分娩(含外地來青生育)13.97萬人,戶籍人口出生11.57萬人。
連續數年新生兒數量短時間內快速增長,在教育、醫療等各個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對城市帶來壓力。
從上面的數據也不難看出,明年入學的2015年出生的孩子還不是最多的,2016年和2017年出生戶籍人口均超過了11萬,這或許意味著,學位緊張只是個開始,如果學位供應跟不上,2022年和2023年壓力更大。
放眼全國,出現學位緊張的城市不在少數,幾乎是清一色的熱點城市。比如深圳、杭州,最近幾年孩子入學難已成為讓城市頭疼的大問題。
但是,學位緊張要區別對待,一種是外來人口持續流入帶來的,比如杭州,去年常住人口淨增55.4萬,如此規模的人口湧入,一旦準備不充分,出現入學難在意料之中。
另外一種是本地人口增長與外來人口湧入的混合局面,青島城區的情況,應屬這一類,不過本地人口增長是主因。
還有一種造成學位緊張的原因在於教育資源不均衡。青島的市南區最為典型,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市南學校就讀,臨時在市南購房。市南接連發布的學位預警,都與此密切相關。
合肥路小學今年已開始招生
2
按理說,孩子從生到入園入學,期間有3年到5年的「空窗期」。這段時間,城市可以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好幼兒園、學校等建設。這是一座城市該具有的遠見。
青島這兩年也做了很多規劃。
2017年,青島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2017-2020年,青島市將迎來新一輪入園高峰期。為應對新形勢、新挑戰,青島市制定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提出5個具體目標,加大財政投入,新建、改擴建幼兒園不少於400所。
根據官方發布的消息,「開工建設中小學和幼兒園」已經是第三年被列入市辦實事,2020年目標是80所。
80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項目總投資約81.32億元,總建築面積約95.91萬平方米,啟用後,可提供普惠性學前學位約1.27萬個、中小學學位約2.67萬個。
力度不小,為何還出現類似浮山後等人口密集區域還出現學位緊張?
除了老生常談的教育資源不均衡之外,新校建設推進不力、熱點區域缺少長遠規劃是重要原因。換句話說,學校的增擴速度沒有跟上生源的增長速度,學校建設規劃也不夠精準。
以浮山後的備受關注的兩所學校合肥路小學和浮山後一小區中學為例,合肥路小學從規劃建設到今年秋季招生,歷經10多年。
浮山後一小區中學,原先規劃為盲校,2015年改建初中,到現在仍未竣工。最新消息顯示,計劃年底前主體封頂,2021年上半年建成交付。即使按時交付,也起碼經過了6年。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路小學屬於嶗山區,浮山後市北區域近年來除了改擴建,沒有新增一所中小學。作為青島人口最為密集的居住區之一,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
市北也意識到了問題的緊迫性,目前規劃交付和開建了一批學校,包括市北中學、浮山後一小區配套中學、浮山後三小區配套中學、紹興路學校、同安二路小學、雙山小學、勁松三路小學、同德路小學、大沙路小學等,主要集中在浮山後片區和孤山片區。
雖然有點「亡羊補牢」的意味,但畢竟有了切實的行動。
3
學位緊張,首先受到衝擊的是非戶籍人員子女。因為,根據青島相關政策,首先要保證「雙證」戶籍人口子女入學,這也是各地的通常做法,無可厚非。
但是,對於正在想法設法吸引人才的青島來說,學位緊張是必須要儘快彌補的短板。學位緊張的區域,往往是人才願意去的地方,也是充滿活力的體現。
24日,據青島日報報導,「企業家吐槽青島」活動中,青島嶗應海納光電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建波吐槽說,國內其他地方人才招引過來後,想把子女送去高新區的青島中學上學,但學校是積分制,還必須要有房子,孩子上學受到影響。對企業高層次人才,應該在子女教育和落戶上有所突破,如果解決不了類似問題,特別是孩子上學,人才是不願意來的。
高新區有其特殊性,實施的積分上學不具有代表意義。但從側面說明,人才對教育資源的看重程度。
破解城區學位緊張無非有兩個路徑:一是教育資源均衡,一是多建學校。
教育資源均衡方面,青島正在推進集團化辦學。10月底、11月初,青島市分別揭牌成立了義務教育學段的青島市小學實驗學校教育集團、青島市初中實驗學校教育集團、青島市九年制實驗學校教育集團。
集團化辦學的目的在於「名校辦分校、強校帶弱校」,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如此以來,適齡兒童就不用往主城區擠,緩解主城區壓力。
多建學校則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尤其是熱點區域,絕不能再出現規劃10年難交付的情況。孩子等不起,城市等不起。
基礎設施是一座城市競爭力的「底色」,吃過虧的青島,更應該懂得這句話的含義。
【來源:青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