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隔離的一個多月,離婚預約爆滿。
隔離:「這個鍋我不背!」
著名性格分析師哈裡巴爾肯說:「大多數失敗的婚姻都是最初判斷錯誤引起的。」
為何我們會經常識人不清、判斷失誤?
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對自我的認識有誤,二是我們在交往中總愛展現最好的一面給對方,不知不覺之中掩蓋了彼此性格的全貌。霧裡看花、越看越美。而婚姻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替我們揭開了這層薄霧。無論結果是驚喜還是驚嚇,都不如一開始就得知全貌來的更靠譜。
如何判斷對方是否適合與自己共度餘生呢?
巴爾肯的建議是:1、要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2、在擇偶的時候要挑選與自己差別適中的類型。
1、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可以通過」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觀察、做專業心理檢測,通過與一些推心置腹的朋友互動,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
我們也可以通過選擇一些自己欣賞或接近的人物,進行觀察對比,去尋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同時,我們能通過給自己不斷設置不同的挑戰和任務,從中去觀察自己的潛能和優勢,進一步了解自己。
2、挑選與自己差別適中的人交往。
簡言之,就是不要選擇和自己太過類似的,也不要選擇截然相反的。
例如女方如果溫柔精緻,穿衣打扮都很講究,那找個相比自己稍稍粗線條一些,對外型會注意但並不過分追求細節的男生則更合適。
如果兩人都是特別講究細節,難免會過猶不及、容易鑽牛角尖,但相反,如果男生太過粗獷、凡事不修邊幅,女生也會很難忍受,很容易產生觀念差異的矛盾。
所謂「門當戶對」其實也在說同一個道理:相似三觀的人在一起,婚姻才會更和諧長久。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撥開迷霧去判斷別人的性格呢?
結合美國著名性格分析師巴爾肯《超神器的身體語言》和曾國藩的識人奇書《冰鑑》的部分內容,我挑選了以下幾種簡易的「識人之術」,供大家參考。
曾國藩的識人奇書《冰鑑》開篇就指出:「文人先觀神骨。」 當我們第一次見到一個人時,進入我們眼帘的就是這個人的精氣神。
「美人在骨不在皮」,真正的理解不僅是美取決於這個人骨骼形貌如何,而更是一個人的氣質狀態和風骨。
在《開學第一課》節目中,96歲高壽的著名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坐在輪椅上接受採訪, 「央視一姐」董卿屈身下跪進行採訪,一為了表示對老先生的尊敬,二為了照顧老先生耳背聽不清。再看董卿的下跪姿勢:挺胸收腹,腰杆筆直,舉手投足優雅又不失謙遜,周到又不奉諛,讓人感受到了她骨子裡透出的品格之美。
《冰鑑》中提示我們:」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外便落情態矣,情態易見。」
如果故意裝作姿態,是很容易被識破的。透過表面現象看一個人的本質,其實也並不很難。
看似小心謹慎的人,我們可以從緊急事件中去觀察,倘若他處理漏洞百出,說明實質上是個思慮不周的人;看似粗枝大葉的人,我們可以從他們已經完成的事去觀察,倘若細節之處都考慮周到,說明這人實質上粗中有細,做事不輕率。真誠的人,往往氣定神閒,昂首挺胸、不扭捏做作,說話底氣也會更足。
巴爾肯總結了一些習慣性說謊的人的習慣:
1、說謊時,手或者手指會無意識得向兩邊擺動。
2、說謊時,手會下意識得朝身內抽回。
3、眼神飄忽,不敢正視對方。
4、說謊時,由於緊張,經常做觸摸鼻子,搓手指等安撫自己的動作。
因為說謊時人都會不自覺的緊張、心跳加快,導致我們不自覺得去做一些撫慰自己的動作。
此外,與對方談話時,如果一直雙手抱臂,那麼說明對方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有不服氣等情緒,採取了自我保護。這樣的對話持續下去沒有真誠可言,沒有太大意義。巴爾肯建議我們可以遞給對方一杯水,破解對方這給保護性動作,或者直接終止對話。
相反,如果對方上身向我們前傾,眼神專注,那說明對方對我們的話題感興趣。
日常觀察和訓練都能提高這些辨別微表情的能力。
《冰鑑》中「神藏於形之內」,意思是眼睛能表現出神的形態。中醫中眼睛與肝、腎氣相連,眼睛清澈、身體健康;眼睛渾濁,肝腎一定有健康問題。
眼睛代表著一個人的身心狀態:兇殘的人會目露兇光,戀愛中的人會眉目傳情,膽小的人會目光閃躲,勇敢的人則目光堅定。
巴爾肯在《超神奇的肢體語言》中總結:
「心懷欺詐的人的眼睛很眼皮微閉,眼珠左右亂轉,不敢正眼看人。這樣的眼神者必是狡詐、偷摸、欺騙的人。
誠實人的眼睛多是睜大並安靜地望著你。眼神也是坦然、張大、自如的。
有些詭詐的人故意裝作實誠,但他們的眼光並不坦然自信,卻裝得過火而成了用力瞪著看你。
大而圓的眼睛表示領悟力好,像孩童一般對於一般事物皆有興趣、心思靈活。
羞怯或目光向下望的眼睛表示自卑不安或過分拘謹。不可斷定凡是不敢用正眼看你的人都是不誠實的,他或許是因為缺乏自信心,或是因為心中有事自己陷在沉思中。」
曾國藩認為:「欲辨邪正,先觀動靜。靜若含珠,動若水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託跡二清,不可不辨。」
要觀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正直,可以在動和靜兩個狀態進行觀察。
正直的人,靜時目光沉穩有光,動時光華生輝,像春水蕩漾,也可以像蓄勢待發的劍、鋒芒外露。
奸邪的人,靜時目光微弱閃爍不定,或呈現半睡半醒狀態;動時猶如受驚的小鹿、惶恐不安。
總結以上中西觀點,眼神反應了心境,自信真誠的人,眼神自然堅定、神採飛揚;相反,心中不安或缺乏自信之人,則眼神飄忽、無神、惶恐。
回顧三招窺探人心的方法:
1、觀察人的神骨(氣質、風骨)去判斷一個人的內涵和品格。
2、從觀人的肢體語言習慣去了解一個人內在的心境狀態。
3、從觀人的眼神去判斷這人是否真誠、自信。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了解自己的同時,利用碎片時間嘗試觀察解讀他人,提升鑑別力。這能幫助我們打破過往識人不清的魔咒。
參考書籍:
哈裡巴爾肯《超神奇的身體語言》
曾國藩《冰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