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種子》豆瓣評分8.8,作者松居直被譽為「日本圖畫書之父」,也是向世界推廣日本圖畫書的先驅,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快去寫作業」、「讀書去」是你的口頭禪,那請你一定要好好讀讀這本書;如果你認為用功讀書是為了獲得好成績,也請你好好讀讀這本書。
它會告訴你讀書的意義:書中記載了什麼是幸福,親子之間豐富的語言交流,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
孩子出生後,媽媽在照顧他時,不論餵奶、洗澡、換尿布時都會和他說話,而不是一聲不吭。這時的孩子雖然聽不懂,卻能感受母親的心情,這是親子之間的一種交流。
帶有感情的話語,是促進嬰兒聽覺發育的基礎,是促進嬰兒心智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從電視、收音機等聽到的聲音都是機械的語言,無法促進孩子心靈的成長。
印度一個女孩被兩隻狼撫養長大,八歲時被人們發現。這時的她雖有人的外貌,卻沒有人的精神。人們後來無論怎麼努力教她說話,她也只學會了一些簡單的句子,最終也無法掌握真正的語言。
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也通過大量實驗結果表明,孩子三歲之前大腦會發育成熟到80%左右,而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就是父母的語言。研究還發現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自律性、道德感等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
父母的詞彙量決定孩子的詞彙量來源,給孩子讀書,是獲取豐富詞彙量最簡單經濟的方法。
要想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閱讀能力,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的耳朵不斷地聽到豐富的詞彙,而不是讓他們提早識字看書。
作者回憶他三歲時,媽媽給他讀過的一本圖畫書《孩子國》,經過二十多年,書中的字句和插圖依然清晰地印在字句的記憶中。
而他上幼兒園和小學時自己讀過的書卻幾乎都想不起來。這兩者的差異是什麼呢?親子閱讀帶來的愉悅感,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要把讀書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父母的豐富人生體會和讀書經驗,能讓他們更準確體會作者的心情和思想,更能對書中的內容產生共鳴。而五六歲的孩子看圖畫書,他們只是在讀字,並不是在讀書。
在《朗讀手冊》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閱讀定律:人類是追求快樂的。對於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人們喜歡反覆地做。父母給孩子讀書,孩子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他們就把閱讀與快樂聯繫在了一起。
你每次對孩子說「讀書去」,孩子體會到的不是快樂,而是壓力,他們就把閱讀與痛苦聯繫在了一起。想想每次讓孩子做作業時,他們各種的磨蹭,那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對於他們來說,做作業並不是快樂的事情。
逼孩子讀書,只會讓他們對書充滿了壓力和排斥,讓他們離書越來越遠。在最開始選擇圖畫書時,不要想著讓孩子們學到多少知識,選擇有趣的書,和孩子一起閱讀,讓他們體會到讀書的快樂,他們才會愛上讀書。
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彼此交談,交流,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獲得了情感上的快樂,這是日後親子關係和孩子人際關係的基礎。
圖畫書是孩子的第一本書,也是孩子打開外面世界的第一道門,和孩子一起讀書,讓孩子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美好,開啟他自己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