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國慶長假過後,科技部網站接連公布兩個文件:《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及20部委聯合印發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在科研人員中引發熱議。
「不僅在篇幅上遠超以前相關文件,兩文最大的亮點,是一份涵蓋科研活動全流程、統一的調查處理規則,使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科研誠信案件有了更細化、更具操作性的調查處理指南。」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黃小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科技部等部門連發兩文治理科研失信行為,是對過去兩年相關文件的補充、完善和落實。
2018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科技部、中國社科院等部門依法依規研究制定統一的調查處理規則。2019年6月,《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出臺。
「這些文件從宏觀層面對科研誠信建設提出指導意見,不僅有正面引導、反面懲治,而且明確了科研誠信建設和不端行為處理的管理機制、責任主體和處理原則。最近的兩個文件,則針對科研失信行為涉及的不同情況,細化了微觀操作程序、具體調查處理舉措以及相關責任等。」黃小茹說,此前,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教育部分別出臺了各自領域科研不端行為的處理辦法,但由於違規行為的認定、調查程序、處理尺度等並無統一規則,且各有適用範圍,影響了查處效果。
《規則》明確,財政資金資助的科研項目、基金等的申請、評審、實施、結題等活動中的科研失信行為,由項目、基金管理部門(單位)負責組織調查處理。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何光喜認為,《規則》對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最基本的標準、程序等提出適用性規定,並增加了科研誠信建設從上而下的執行壓力,將倒逼管理機構、管理人員主動、積極地對科研失信行為展開調查,也對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形成震懾效應。
「我們調研中曾有專家反映,學風作風問題的解決,要形成有舉報必調查處理的規矩。此前有個別科研失信行為,舉報時管理機構不太重視,也存在調查拖沓甚至觀望的情況。」何光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在對處理時間、相應部門的職責等都有明確的規則,如接到舉報的單位應在15個工作日內進行初核,科研誠信案件應自決定受理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調查。
在黃小茹看來,《規則》對科研失信行為嚴肅查處體現在雙線調查——行政調查和學術評議,行政調查由單位組織對案件的事實情況進行調查,學術評議則對案件涉及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同時,十條處理措施由輕到重、寬嚴相濟,且有聯合懲戒和信息共享措施,將對科研失信行為形成全方位的高壓打擊態勢。
違反科研倫理規範被列入科研失信行為,是《規則》的一大亮點。在何光喜看來,哪些倫理行為是違規的,不同程度需要採取不同措施,這要在基於《規則》的基礎上,制定專門的文件進行界定和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規則》特別提到了申訴複查。何光喜認為,這是一大進步。「科研誠信、科研倫理等事件爭議和彈性較大,申訴程序非常必要。」他解釋說,組織專家調查科研誠信案件時,難免出現判斷失誤或有爭議的處理結果,抑或有調查不夠細緻、失真而造成的不公,給科研人員提供申訴渠道,在加強學風作風建設的同時,也讓他們能在學術研究上安心地自由探索。
對此,黃小茹持相同觀點。「科研誠信建設不僅是懲處,更多的是正面引導、教育以及過程監督,目前這些方面都在加強。」黃小茹稱,如教育部要求對研究生開設學術道德與學術寫作規範課程,這是今年新開的必修課。而過程監管需要加強,讓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能更好地遵守程序和規範。
建設科技強國需夯實科研誠信根基
本報評論員
我國科研誠信建設又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部、中央宣傳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0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經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以規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工作。同期,科技部起草的《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也公開徵求意見。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國家興旺發達的必需。科學研究具有求真唯實的天性,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新時代中國要進一步繁榮強盛科學技術,向科技強國邁進,亟須著力夯實科研誠信的根基。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從政策法規、制度建設等各方面重拳出擊,加強對科研行為的監督和管理,不斷構建風清氣正的科研氛圍和環境。
在政策法規方面,2009年,科技部聯合多個部門發布了《關於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2018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在黨和國家層面首次對誠信工作作出全面系統部署,首次明確科研誠信管理職責分工,首次明確提出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的予以「終身追究」和「一票否決」,首次提出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機制。
在制度建設上,有關部門不斷完善科技評價體制機制,培育良好學術生態環境。2018年,科技部專門設立了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以強化科研誠信建設職能,科技部和中國社科院分別牽頭負責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誠信建設工作。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不斷增加,中央宣傳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相繼加入,推進科技界形成良好作風學風的力量不斷壯大。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各地各部門各單位也加大了對違反科研誠信人員的懲處力度。2017年,科技部會同教育部、衛健委等部門對《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作者論文事件開展了聯合調查,對497名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取消了責任人一定期限內承擔財政資金資助科研項目等相關資格,追回了相關獎勵、獎金、榮譽稱號等。對自然科學基金領域內發生的科研不端行為案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依據有關管理規定,經調查、審議後,作出處理決定並對情況進行通報。
科研誠信建設不是一時一日之功。如今,我國科研誠信的制度框架日益完善,工作機制愈加順暢,但具體措施的完善一直在路上。此次出臺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正是針對近年來大家關心的具體案件的處理,從職責分工到舉報、受理等調查過程以及處理結果,做出明確規定。
該文件將成為科研誠信案件處理的準繩,並促進各部門各地方按照統一的方法程序和尺度標準處理此類案件。在統一的規則下,有舉報必查,查必有結果,不誠信必懲處。由此失信者寸步難行,守信者如魚得水,我們邁向科技強國的步伐將更加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