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壓力之下家庭理財之道

2020-12-22 全景網
來源 深圳商報 發布時間 2010年12月30日 10:42 作者
      11月中國CPI同比上升5.1%,通脹之火灼烤家庭財富不斷縮水,儘管央行開啟了新一輪的加息周期,可是面對不斷上漲的物價,房市調控政策的高舉,中國股市的動蕩兇險,藝術品投資的門檻高企,到哪裡可以尋找一條適合資產保值的投資方式 ?面對負利率時代越捂越癟的「錢袋子」,如何才能順利完成我們的養老規劃?

    都說家庭財富好比一個蓄滿水的水庫,上遊要有不斷的流水進入,下遊要有一道堅實穩固的大壩控制水流的速度,一旦大壩有任何的潰濫和鬆懈,不管上遊有多麼豐富的資源,那麼代表財富的水也照樣將東去逝水,不再復返。所以,理財專家們經常將這個堤壩比喻為家庭理財結構中的「保險」。

    或許我們可以從「保險」中來探求一條通脹壓力下的家庭理財之道。

    創業階段

    家庭理財「積極」當頭

    創業階段家庭通常指夫妻在深圳剛剛建立小家庭,有些已經有了小寶寶,家庭財富積累處於初始階段,房貸、車貸等負債給家庭帶來不小壓力,日常開支通常要佔到家庭月收入的60%~70%,特別是有些開始獨立創立的小業主,在流動資金等方面準備不充裕,家庭的生活壓力偏大。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積極」的理財態度,就是在做好穩定的基礎保障工作後,適度投資,爭取資產的早日升值。

    對於這類型的家庭需要用到美國理財金三角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將一般家庭的年收入,進行三等分的財務分配,也就是除了日常生活支出之外,還有投資理財及風險管理兩大部分,並針對不同的財務目標所做的投資規劃,建議可以將財務目標分為短、中、長期規劃,提取年收入的20%至30%有計劃參與一些投資項目。至於風險管理,專家建議每年提取7%至10%作為風險管理的費用,確保家庭成員能夠保全辛苦累積的資產,不會因為收入中斷或減少而遭受折損。這個時候家庭主要成員特別是家庭經濟支柱的意外保障、大病醫療保障等是頭等重要的。

    需要強調的是理財的資源配置,其實應該有一定的程序,也就是先考慮家庭的風險管理,因此風險管理就像金字塔的底端一樣,作為根本。打好了穩固的地基之後,才能考量針對不同財務需求所做的不同投資理財的規劃。

    富裕「中產」

    家庭理財「穩健」為先

    中國新產生的中產階層,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職業多為IT精英、知名學者、醫生、律師、金融高管、設計師和部分中小規模的企業家,是當今社會的中堅力量。隨著經濟發展,這個階層人數愈來愈多。他們大部分的財富來自於工資收入及一些業餘炒更,也是「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步入小康後,專注於享受現在優裕的生活,賺得多花得也不少,生活圈子與品味決定了他們略顯奢華的生活,甚至過度消費者也大有人在。理財專家認為,這部分人的理財應該以「穩健」為主,在消費的同時兼顧投資,在未來錢和今天錢之間作合理配置,並著力布局晚年生活保障,以獲得晚年優越生活的後勁。

    對於這部分人的財富,最需要防範的風險有三:一是投資渠道單一的風險;二是財富創造者本人的人身風險;三是財富因通脹縮水的風險。專家建議,除了不動產和適度的股票、基金等風險型投資,可以將家庭存在銀行裡流動性資產配置成保險理財產品,如各保險公司推出的分紅型險種。除了強制儲蓄控制消費等作用外,還能讓資產保值增值,同時還兼具保險的保障功能,屬於「一單多能」的傻瓜型理財方式。這裡,保險起到的最大作用是「資產保值,穩健增值」。

    「財務自由」

    家庭理財「安全」第一

    實現財務自由是多少人的夢想——即使不工作也不必為金錢發愁。當工作不是你養家餬口的惟一手段時,你便自由了,因而你也獲得了快樂的基礎,也達到了財務自由。某些實力強勁、未來發展遠景良好的企業領袖都能稱得上實現了「財務自由」。

    應該看到一個事實是,長勝企業固然好,可是身處江湖的企業家們也不得不考慮市場風險,多少很多耳熟能詳的企業總是在一個不慎的決策和市場風波中灰飛煙滅,無力再起。在2002年轟動全球的「安然」公司宣告破產之前,很少有人明白李嘉誠先生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別人都說我很富有,其實真正屬於我的財富是我給自己和親人都買了充足的人壽保險!」安然破產之後,開始有部分睿智人士驚嘆,李老先生不愧為華人首富,大家都只看到了其超人一等的經商能力,但其實他更讓人佩服的卻是其卓越的風險管控水平,大到旗下企業,小到家庭甚至自身。

    在遙遠的美國,安然總裁肯尼思·萊現在每年從保險公司領到大約97萬美金的養老年金,直至終身,而美國大學教授的平均年薪約為6萬美金。肯尼思在他的「空間」裡繼續著他的奢華生活。在相關法律的保護下,沒有人能剝奪他揮霍的權利。肯尼思做對了一件事,在安然公司輝煌之際給自己投保了巨額的人壽保險,而這件事,在今天的中國,是大多數富人並不屑於去做的。很多人認為,與其把部分資金交給保險公司去運作,還不如自己投資。至於風險,自己已經擁有這麼多資產,什麼風險抵抗不了呢。

    保險並不能保證企業經營沒有風險,但卻可以保證在資金鍊斷裂之時,不至於手足無措;在昔日的商業夥伴因為知道您今非昔比拂袖而去的時候,不至於感覺世界末日已經來臨。保險投資的半強制功能基本可以保證投資計劃的持續性,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發現更理性更科學的轉嫁風險的方法。

    假設一個企業家擁有個人資產1個億,加上其他運作資金,每年拿出500萬用於購買人壽保險,遠低於總運作資金的5%,應該不會影響其投資計劃,在企業運作穩健的前提下,保險帳戶中的資金會逐漸累積;又假設在第10年,因為種種原因,企業面臨破產,通過10年,您已在保險公司投保總保費5000萬元。此時,有兩條路擺在面前:一、如果只是短期資金周轉,可以通過保單貸款的方式解決,相信5000萬可以讓一個企業家東山再起;二、如果已對企業經營徹底失去信心,5000萬應該可以讓一個企業家在企業破產之後維護尊嚴甚至盡享依然「財務自由」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家庭理財明細帳
    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如今,現代家庭中各種有價證券理財專家指出,為保管好家庭資產,以便帳目清楚,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家庭應建立三個理財帳本,包括理財記帳本、金融資產檔案本、發票檔案本。  理財記帳本可採用收入、支出、結存的「三欄式」,將收、支發生額以流水帳形式逐筆記載,月末結算,年度總結。同時,按家庭收入、支出等項目設立明細分類帳,並根據發生額進行記錄,月末小結,年度總結。
  • 總聽人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為什麼一定要理財?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幾乎聽得耳朵流油,那麼,為什麼就一定要理財呢?看不同的理財資訊或理財書籍,會有各式各樣的理由,其實,從根本上講,就兩個共性原因,一是貨幣購買力會下降,二是要賺更多的錢。貨幣購買力的下降是因為通脹的存在,就算你不花錢,錢放在錢包了,購買力也會下降,那麼,為什麼要賺更多的錢呢?以前5-10元能吃一頓飯,現在要10-30元才行,以前500-1000元可以租市區的房,現在要2000-3000元才行,以前房價幾千一平米,現在房價動輒就幾萬,這些都是購買力下降的體現,所以,才要賺更多的錢。
  • 防的不是通脹,而是……
    作為普通上班族壓力甚是山大,畢竟每月房貸車貸贍養老人小孩費用一分也不會減少啊! 受疫情影響,3月份,「居住CPI」出現10年來的首次同比下滑——食品菸酒下滑,房租在降、買衣服在降、出行也在降。你感受到物價下降帶來的「善意」了嗎?
  • 理財要看目標取向
    □多多理財計劃是因人而異的,很難套用統一的模式。比如梅女士手頭餘有30萬元,究竟是先還清貸款,還是再到老家去買一套市中心的房子做投資?對於梅女士來說,這兩個方案都是可行的,關鍵是她的理財目標取向。先還清貸款的理由是選擇輕鬆生活。
  • 普通家庭怎麼理財?給你一份家庭理財方案
    基本原則之二:量入為出,量力而行  理財規劃要綜合考慮你的短期和長期生活安排,合理考慮現實承受能力與未來預期目標,不要盲目設定過高的理財規劃。  基本原則之三:做足功課,不盲目投資  投資理財是非常專業的一門功課,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去學習了解,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付出才會有回報。
  • 薛兆豐:人民幣「被超發」是通脹之源
    第一個問題,你認為當前是否有通脹?通脹是否嚴重?未來的通脹的走勢你覺得是如何的?第二個問題我想我們理清一下,您認為當前通脹的根源是什麼?在理清當前通脹根源情況下,未來政府出臺哪些政策抑制通脹。如果認為未來通脹是大一個大背景下,未來給老百姓投資理財建議是什麼?每位嘉賓發言兩到三分鐘。  第一個問題,您認為當前通脹情況怎麼樣?對未來通脹預測如何?
  • 十大忽悠人的理財「黃金定律」
    還有一種「表象」已經被數據證明是錯誤的經驗,例如「黃金抗通脹」的說法。從長期來看,黃金是一種回報率非常低的資產。根據瑞信的研究,從1900~2011 年,剔除通脹因素後黃金年均回報率只有1%。誤區之二:片面此外,還有很多理財領域錯誤的認識源於「片面」。
  • 普通家庭怎麼理財最靠譜?手把手教你收益翻倍!
    5)城市中產家庭,如何理財?6)城市高淨值家庭,如何理財?由於文章篇幅很長,建議你先收藏,你也可以直接跳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一、老人理財,為何這麼難? 父母辛辛苦苦一輩子,多少都能攢下一筆退休金。平均下來,我國的 通脹一般不會超過 3%,想要達到這個收益率,根本不需要冒險炒股、投 P2P……4、適合老人的理財有哪些?既要本金安全,又要跑贏通脹,老人的錢到底要放哪裡呢?
  • 一切通脹仍是貨幣現象——致美國終將到來的通脹
    我們認為美國通脹短期仍將修復,中期有一定下行壓力,但長期中樞將明顯抬升。在較長時間內,美聯儲不會因為通脹壓力而提前收緊貨幣政策。美國通脹與美元指數呈明顯的反向關係,過度的貨幣政策和通脹壓力將導致美元進入貶值周期,而貴金屬則具備長期上漲的動能。風險提示:1. 美國財政刺激未能順利推出。2.
  • 馬上金融:守好自己的錢袋子 理財知識伴你行
    但這其實是門外漢對理財的一種誤解,只要通過安全可靠的理財途徑,採取合理有效的理財方式,就可以做到"穩"。  1.沒有那麼多積蓄,不用理財  在很多人看來,理財是有錢人幹的事,一般的工薪階層只需保證家庭收支平衡,如果小有結餘就更好了,由於沒有很多積蓄而覺得理財無關緊要,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片面的理財觀念。
  • 理財師:稅後收入20萬家庭理財方案
    理財目標:  1.想充分利用我們的住房公積金,在市區莞城購多一套房以作投資之用;  2.想在今年年底前換一部約15萬元的小車,現有小車可賣掉,約5萬元;  3.想購買一些保值的理財產品,以抵抗通貨膨脹;  4.小孩還有沒有必要多買一份教育險?
  • 理財改變生活—冠群理財模式
    這種機會往往又都是隱形的,需要我們去學習了解和接觸才能從眾收益。 其實很多客戶將金融理財狹隘的理解為一般的投資乃至投機行為。其實,金融理財可進一步細分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生活理財為客戶設計與之整個生命的生涯事件相關的財務計劃,包括職業選擇、教育、購房、保險、醫療、養老、遺產、失業繼承以及各種稅收等各方面,最終實現人生的財務自由、自主和自在;投資理財是在基本生活目標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將資金運用於各種投資工具,在保證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追求投資的最優回報,加速個人或家庭資產的成長,提高生活品質。
  • 三口之家生活費兩年漲兩倍 市民盼加工資抑通脹
    三口之家日均消費漲50元我特地計算了一下,我們一家三口2009年初每天的消費在30元左右,但現在一天算下來大概要近80元,增加了接近兩倍,一年算下來,單是開門七件事一下子就多了差不多2萬元「今年,家人的生活壓力大了很多。」關姨說。
  • 4321理財法——把握穩健家庭理財之關鍵
    所以制定一個好的家庭理財規劃很重要。一、什麼是家庭理財?家庭理財:其實就是根據每個家庭的不同情況,從風險偏好、財務狀況以及理財周期等各個目標維度出發,將家庭資產合理地進行配置,讓一個家庭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都具有更好的資金流動性,從而將家庭財產更高效地利用起來,以滿足我們在人生各個階段的消費需求。
  • 高通脹壓力利好黃金 金價短線持續看漲
    高通脹壓力對黃金有利,因為它壓低了實際債券收益率。在較低乃至負利率環境下,黃金作為一種非收益資產的機會成本得到改善。由於美聯儲在2019年三次降息,因此不需要太大的通脹壓力,實際國債收益率就會跌至消極區域。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年底10年期債券的實際收益率正準備跌至最近交易區間50個基點的底部。
  • 佛陀教導在家菩薩的理財之道
    而佛陀也教導說菩薩也要學習世間工巧明,尤其在家菩薩也要學習理財之道,要先能安居樂業,才能安身立命乃至開悟解脫。在家菩薩可以經營事業投資理財,因為賺了錢才能供養三寶、布施眾生,而我們對財物的觀念就是不要貪,但也要用合法的方便善巧得到財物才能布施!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39〈9施品〉教導我們要:「少用功力,多集財寶施諸眾生。」
  • 幸凰:3張表格,讓你輕鬆學會家庭理財
    房子、車子、養老金、孩子出國上學的教育金,通過實現這些理財的階段目標,你能收穫一個健康的家庭財務狀況,它們也是家庭幸福的加分項。2.會理財從會算帳開始 理財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根據不同家庭財務狀況和理財目標,制訂合理的理財規劃,實施針對性的資產配置、債務管理,提高收入,減少開支。
  • 2019新中產家庭消費與理財報告:最大支出壓力在子女教育 專家建議...
    「新中產」這一概念早在2000年前後即已經開始出現,不過當時並未被廣泛傳播和討論,直到2015年前後,經濟總量、居民收入和消費都處於快速增長的通道中,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當此之時,網紅自媒體吳曉波頻道將2016年定義為「新中產消費元年」,這一概念開始為大眾所熟知和接受,隨後包括吳曉波頻道、胡潤研究院、QuestMobile等各路媒體以及市場諮詢機構均對這一群體進行調查研究
  • 全球性通脹壓力撲面而來 不要對紅包行情興奮過度
    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在把大多數國家引入全球化軌道後,自己突然撤離離場,那麼對已經形成的全球化開放經濟的影響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這是全球經濟的最大不確定性風險因素。我們知道,川普移民政策已經引發美股以及全球股市等金融市場震蕩。中國金融市場包括A股不可能獨善其身。這種輸入型風險一定會傳遞到中國市場。仔細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困難不小,金融等風險隱患依然很大。
  • 月入3萬,房貸1萬7,90後家庭理財要注意三點
    月入三萬,房貸17000,存款30萬的90後家庭,應該如何理財呢?筆者認為,首先,從風險的角度來看,房貸佔收入一般不超過30%是合理的,超過了50%就很危險了,所以房貸佔比過高,首先考慮的是風險問題,畢竟萬一遭遇失業,或者重大的疾病,那麼可能面臨房貸的違約,那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