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甚至滴滴,都開始入局社區團購,一場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補貼戰似乎不可避免。而滴滴作為新晉的網際網路玩家,這次出手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針對社區團購的探索,各大巨頭及研究機構肯定做了複雜且詳盡的分析,並且結果也一定是,市場巨大,利潤豐厚,潛力無限。不然,各巨頭怎麼會紛紛投入巨量資金進入社區團購行業?
但巨頭是巨頭,其他是其他;我們還是要審慎思量社區團購的真正價值所在。畢竟,共享單車也曾前景一片光明,p2p網貸也曾趨之若鶩,最近頻頻跑路的的長租公寓也曾是香餑餑。
社區團購在做什麼?
企業的本質是賺錢,是通過各種方式,將產品或服務賣出去,以獲取更多的利潤。無論公司的業務模式怎麼變化,這一點都不會有變化。如果在賺錢的過程中,考慮了產業鏈上的玩家或者最終消費者的利益訴求,就是雙贏或者多贏的局面;否則就是行業的攪局者,通過攪亂原有的行業秩序,攫取自身的利益。
現有的農產品產業鏈條如圖所示,農產品收穫後,會經過產地批發市場、銷地一級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社區農貿市場(超市),最後到個人或餐廳。中間各個環節會有不同的加價,整個物流過程中也會有20%~30%的壞損率。
社區團購要做的事情,則是通過「預售+自提」的方式,提前一天收集消費者的產品需求,並於第二天送達社區站點,並由消費者到站點處提取。從而形成了次日達物流配送流程。
不同的公司之間的社區團購業務模式各有不同,有一些僅限於整合用戶側,將用戶發展為自己的私域流量,而不涉及物流配送。有一些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冷鏈配送物流體系:從農戶處直採農產品,經自己建立的物流體系,最終送達至用戶手中,因為從農戶到用戶,全鏈條的配送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類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冷鏈技術、物聯網技術實現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配送。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接受「預售+自提」的團購方式?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接受「預售+自提」的團購方式?
社區團購併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從被提出、實踐到現在也已經有了五六年的時間,而它的爆發,也是在2019年開始,就其根源,還是需要歸結到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給人們帶來的生活上的變化。
當社會經濟發展放緩,人們普遍感覺收入變少時,就會下意識購買更為廉價的產品。這一邏輯也非常符合拼多多的崛起,在2018、2019年,當網絡上充斥著人們對拼多多的嘲諷時,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經濟放緩對社會上每一個人帶來影響。可以說,世界經濟放緩,是推動拼多多快速成為電商巨頭的決定性因素。
同樣,社區團購的本質,就是經濟放緩+新冠疫情,導致消費者願意以一天的時間成本換取更為低廉安全的生鮮類農產品。電商的本質是即需即買,而社區團購卻是要求消費者思考第三天需要的東西。這種延時滿足的團購方式,事實上是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成本。這種現象也只有在經濟逐步放緩,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社區團購在未來會成為主流的採購方式嗎?
消費者的購買偏好是在不斷變化的,社區團購的出現,給了消費者一個新的購買選擇,尤其是在當前經濟放緩,疫情蔓延的社會環境中,社區團購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但它不會完全取代超市、農貿市場的地位,只會作為市場的一個補充。
但是,社區團購的引流效應明顯;這勢必會影響周邊農貿市場、超市的經營狀況:考慮到農貿市場、超市的固定的經營成本(人員、場地、水電等),哪怕被分流掉20%的客流量,也有可能導致部分商戶、超市破產關門。
短期來看,網際網路巨頭通過補貼的形式,向線下超市、農貿市場以及農產品物流體系發起了挑戰,打破了現有的市場秩序,使得消費者受益;長期來看,一旦巨頭們的壟斷地位形成,當農產品的採購僅僅局限在幾個app時,消費者就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就如同最近的大數據殺熟。
小結
#社區團購大戰會如何收場#從整個供應鏈的價值來看,如果網際網路巨頭的整合帶來的是,冷鏈物流配送效率的提升以及損耗的降低,那麼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帶來了整個行業價值的提升;但是如果僅限於銷售環節的「預售+自提」,那麼它就是一個面向全市、全省、全國的「虛擬超市」,它的對手將是一切線下超市,農貿市場。它的優勢在於,沒有線下實體店所面臨的經營成本(人員、場地、水電等),而這部分成本,既可以作為利潤,也可以作為補貼打擊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