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陳婷
近期,網際網路巨頭頻頻布局生鮮社區團購市場,這一現象引來人民日報關注。
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署名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文章稱,「下沉社區終端,將線上流量與線下供應鏈整合,加大優惠補貼力度……在『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意上發力,或許又是一個網際網路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改變生活的精彩故事」。
在對商業革新予以肯定同時,該文也提出「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評論指出,掌握著海量數據(603138)、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12月12日,多名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生鮮社區團購市場仍處前期發展階段,巨頭們持續湧入,不斷跑馬圈地,將極大改變生鮮市場的現有發展格局。
創新幾何?
2018年,社區團購就曾一度成為市場風口,多家初創企業開始在低線城市試水。如今,疫情再為社區團購的發展注入「強心針」,網際網路巨頭爭相入局使得這一賽道再次驟然升溫。
艾媒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增長率超過100%,預計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高頻且剛需是網際網路巨頭扎堆生鮮社區團購市場的主因。「各家最在意仍是流量。」莊帥指出,佔領高頻市場帶動低頻需求,或許才是網際網路巨頭們的最終目的。
多名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原有的生鮮銷售市場批發層級多、流程長、成本高、損耗率高,線下商超、傳統菜市場等競爭主體各自佔山為王,市場格局分散、無巨頭。而今,網際網路巨頭攜大數據、平臺流量優勢,重新改造生鮮銷售流程,直接聯繫供應商和消費者,更以低價、送貨上門為主要賣點,各處攻城略地。
「低價是巨額補貼的結果。為迅速佔領市場,網際網路平臺大多開啟高額補貼模式,終端售價一降再降。」12月13日,一家生鮮企業的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說。同時,該名負責人也坦承,網際網路巨頭確有領先之處,縮短流通層級也是降低成本、維持低價的原因之一。
這一模式並不新鮮,但高額補貼始終難以為繼。「補貼是不可長久的,只有通過提高運營效率實現的低價,才是根本的低價。」12月12日,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網際網路平臺以燒錢方式進入社區團購賽道,並未完全遵循商業規律,「已有不正當競爭的苗頭」。
人民日報評論指出,「如果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能抬頭看月亮、展開贏得長遠未來的科技創新,那麼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
12月12日,百聯諮詢創始人兼CEO莊帥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網際網路企業在社區團購前端並沒有顯示出太多的科技創新。」亦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網際網路巨頭或可倒逼生鮮上遊產業變革,提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
同日,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網際網路電商如能通過更有效率的方式,以終端需求促進源頭生產模式的轉變,也是進步的體現。」
協同進步仍有可能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網際網路巨頭投身社區團購將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更有輿論擔憂,網際網路巨頭連番下場,將衝擊小商小販的就業;在經過一輪淘汰兼併後,網際網路巨頭也或將壟斷社區團購市場。
「任何變革都會引發一些技術性或結構性失業。從創新角度來說,社區團購本身就是創造性破壞,既創造出新產業(300832),也勢必會對傳統領域產生影響。這是正常現象。」12月12日,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付一夫認為,網際網路巨頭應注重與傳統線下銷售渠道取得協同發展,「傳統菜市場不會被取代。它們相當於毛細血管,已深入滲透了居民生活的每個領域。傳統生鮮銷售渠道也可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實現升級,與網際網路平臺協同發展。兩者並非你死我活的關係」。
在他看來,在網際網路的賦能下,曾經被貼上「髒亂差」標籤的傳統菜場也可以實現向智慧菜場的轉型升級,比如利用智慧稱重、食品溯源、客流監測等科技手段,打造「智慧菜市」。同時,他還呼籲,網際網路巨頭應考慮如何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妥善安置弱勢群體,「這是大企業應該考慮的事情」。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傳統線下生鮮銷售渠道早已展開變革。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9年超市百強》榜單,諸多超市企業已導入社區拼團、網上直播等數位化營銷手段。近六成的百強企業開展拼團業務,銷售佔比目前仍較低,僅約為1‰。
為加強社區服務與線上業務發展,家樂福在今年6月已推出「社區服務運營官」招募計劃,第一批計劃招聘5000人。當時,家樂福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期間線上業務激增,家樂福尤其需要一個直接溝通顧客、有效搭建顧客與家樂福門店溝通的平臺。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