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勢頭正盛的社區團購,被潑了一盆冷水。在《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的波瀾之下,「吃瓜」聲四起。
網傳阿里、美團、拼多多等均表示將退出社區團購業務,隨即又集體出來闢謠;同時,有報導稱,多家供應商已表示斷供社區團購。就在「看空」社區團購的風口浪尖,京東豪擲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社區團購被認為是消費網際網路行業的最後一座「金礦」,因此,巨頭們荷槍實彈而來,這本無可厚非。而白馬君更關心的是,在這場博弈背後,社區團購能否可持續發展?
網際網路巨頭的修羅場,團長會成為炮灰麼?
「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有人如是形容社區團購的團長們。不過,也有不少聲音認為團長終將要淪為平臺的炮灰,只是未到卸磨殺驢之時。
據白馬君觀察,團長這一身份,既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光鮮,也並非悲慘到全都當炮灰。而今,在社區團購的瘋狂狀態下,團長們的情況各不相同。
「得團長者得天下」,這或多或少被認為是社區團購成功的法門之一,原因很簡單,團長手中有流量,同時,解決了「預售+自提」的社區團購模式中核心一環。
於是,巨頭們對團長的爭奪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它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踏破了社區周邊的便利店、洗髮店、小餐館、彩票點的門檻,這樣的爭奪仍會繼續。
賣菜只是引流,掌控私域流量才是最終目的
網際網路巨頭們看中的,真的僅僅是一筆賣菜的生意嗎?這些網際網路公司為什麼要不惜一切投入這個「彎腰撿鋼鏰」的生意?
社區團購表面看來是在賣菜,實際上,價格低、消費頻次高的生鮮品大多只是一個用來吸引用戶的幌子,巨頭們斥巨資搞社區團購併不是為了那幾捆白菜,而是爭奪網際網路世界最後一個「無主」的流量入口。
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巨頭,都選中生鮮作為社區團購的切入點,並不是想跟菜販子搶生意,只因生鮮消費是最高頻的需求。通過補貼提供低價生鮮品,可以快速吸引用戶並增強黏性。
對社區團購的渴望,折射出巨頭們的流量焦慮
另外一邊,歷經了一波又一波風口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陷入新的流量焦慮。近兩年,這些入口的流量增長均已接近見頂,巨頭們不約而同地盯上了以朋友圈和微信群為代表的「私域流量」。拼多多的崛起,除了讓巨頭們看到了下沉市場的潛力,更進一步堅定了他們挖掘私域流量的信心。
過去各家巨頭對社區團購有些「不屑」,因為它尚未搭建起真正標準化、系統化、規模化的體系,對成本效率的要求更高,商業模式的難度更大。但近年來電商的公域流量領域已經形成阿里、京東、拼多多三足鼎立的格局,新玩家輕易難以撼動。肉被吃光了,剩下的就是社區團購這根難啃的「骨頭」。
換言之,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看重的絕非是賣菜的蠅頭小利——它們現階段根本賺不到錢——而是快速佔領市場後可以收割凝結在每個社區內的電商潛力。
《人民日報》潑的這盆「冷水」恐怕並不是要一棒子打死這種新的商業模式,網際網路公司也不是非要去研究火箭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但巨頭們確實應該藉此機會冷靜一下,思考社區團購如何才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如何給社會帶來增量,而不是只帶來一場「巨頭搶小販生意」的「內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