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海的身邊總是帶著詞典。本報通訊員閆善良攝
趙如海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回過家了。他說,這是因為工作太忙的緣故。
趙如海是我省和順縣人,在河南鄭州某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做修理工。就是這個忙得沒時間回家過年的人,打工之餘背會了《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第四版和第六版,以及《新華字典》、英文版《汽車工程手冊》。這四本辭書中的任意一個字詞,他都能基本準確地說出其所在頁碼及代表的意思;而其中任何一本辭書的任何一頁,他都能基本準確地說出該頁共有幾個詞彙、每個詞彙分別是什麼意思。
專業英語四級需要的詞彙量為 5000個,專業八級需要的詞彙量為10000個,託福考試則需要掌握12000個單詞,而《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收錄8萬多個詞條,英文版《汽車工程手冊》收錄30多萬詞條,《新華字典》收錄單字1萬多個――最高學歷僅為高中一年級的趙如海,創造了一個常人根本無法想像的奇蹟,38萬餘個英語詞條,1萬多個漢字成了他腦海中的活「檔案」。
為此,他正在積極準備申報「吉尼斯活人字典載體」紀錄。
學生時代沒覺得記性有多好
今年25歲的趙如海,出生在我省和順縣李陽鎮一個叫溫源的小山村,這兒離縣城20多公裡。「父母務農,鬥大的字不識幾個;兄妹5人,學生時代都沒有表現出什麼記憶上的過人之處,僅有大哥、二哥靠著勤奮考上了大學。」趙如海說。
趙如海排行老四,學生時代成績平平,除去數學成績較為突出,其它科目「剛能及格」。1998年,趙如海參加中考,儘管數學考了95分,但由於其它科目「拉後腿」,他只能進入和順高中借讀。高一快要結束時,父母看他學習上很難有大的突破,勸他「娃兒,你還是別上了吧,跟上你三哥去學修車吧」。
當時,趙如海的三哥已在鄭州打工多年,依靠熟練的修車技術,每個月能掙到3千多元,這在他們老家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上學還不是為了將來能夠就業?有個一技之長也不錯!」趙如海想了想,接受了父母的建議。
1999年,時年17歲的趙如海退學,沿著三哥走過的足跡,前往鄭州,踏上打工之路。
學習英語逐漸成為一種愛好
趙如海三哥並不贊成他的退學行為,「當修理工就不需要文化了?」他告訴弟弟,由於自己外語底子太薄,看不懂一些進口車輛的配件和說明,學修車多年,面對一些進口高級小轎車依然束手無策,「這一行現在不缺修車匠,缺的是又懂修車又懂外語和電腦操作的高級技工。」
聽完三哥的話,趙如海沒有氣餒,開始試著在打工間隙學習英語。
「一個修車的,愣要裝什麼斯文」,趙如海的行為,遭到工友們的冷嘲熱諷。他們認為,下班之後,喝酒、看錄像或是多向師傅們請教一些修車技術,那才是一個打工仔的本分。
「我是一個挺要強的人,」趙如海說,「他們越這樣說,我越得應該學出個樣來給他們瞧瞧。」每日起床洗漱之後,趙如海總要先背幾個單詞再趕去上班,常常連吃早飯都忘記。
「transmission(變速箱)、engineoil(發動機)」,上班時間,趙如海一邊修車,一邊看著汽車部件念念有詞。到中午休息,別人都在一邊或打撲克或聊天,趙如海又躲在角落裡,想著上午接觸過的汽車零件的英語單詞,有哪個自己不會用英文表述,就趕緊查字典學會。晚上回到三哥家中,他則成了電視迷,每天看的都是中央9臺英語頻道。從節目開播,趙如海一直是這個臺的忠實觀眾,聽到哪個詞自己不會就記下來,看完電視查字典。「剛開始每天只能學五六個單詞,往後越來越多。」兩年之後,趙如海對於汽車修理領域及日常會話領域的常用英語已經耳熟能詳。靠著這個,他被一家專門從事「奔馳」大卡售後維修服務的公司特聘,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把式」:售後服務技術總監,月薪3000多元。「剛開始時是逼著自己學習,到後來,成為一種習慣,再後來就成為一種愛好。」只要稍有空暇,哪怕是出差途中,趙如海手中總是抱著一本英語詞典。
不到倆月背會牛津詞典
作為公司的售後維修服務人員,趙如海的主要工作職責是:接到用戶報修電話之後儘快趕往查明故障原因,再用中文和英文分別書寫一份故障報告提交公司,中文報給公司管理人員審閱,英文報告寄回汽車生產廠家。從2002年開始,趙如海一直從事著這樣的工作: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寧夏……甚至新疆,凡是購買了公司產品的都需要進行售後維修服務,但在這一行,像趙如海這樣精通修車技術又懂得外語和電腦的人卻鳳毛麟角,他很快成為「搶手貨」。「剛開始一個月中有半個月需要出差,到現在幾乎每天都在出差。」之所以如此,趙如海解釋說,一方面是因為公司售出的產品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因為他這樣的人才非常缺乏。年僅25歲,身高165釐米,其貌不揚的趙如海所到之處,都被人尊敬地稱之為「趙工」。「其實,我現在連技工的職稱都沒評呢」,趙如海憨實地呵呵一笑。
2006年10月,因為工作緣故經常查閱詞典的趙如海偶然間發現,當一些同事請教自己某個單詞代表什麼意思時,他竟然能很準確地告訴別人那個單詞所在詞典的具體頁碼。
「熟能生巧,我是不是有可能把詞典中的所有單詞都背下來呢?」突發異想的趙如海很快將之付諸實際,「blame,158頁,歸咎於;hard,799頁,堅硬……」不到兩個月時間,趙如海發現自己竟然已將一本新出版的第六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背了下來,接著是《新華字典》、第四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以及《汽車工程手冊》。
對照一本已被翻得掉成散頁的第四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以及上面塗滿不知名符號和線條的第六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記者連續向他提問了30多個英語單詞。除去記錯其中兩個單詞所在頁碼(1166頁記成1167頁,576頁記成578頁)外,趙如海將單詞的寫法、含義,絲毫不差地順口說了出來。
有個訣竅字母和數字聯繫起來
記者發現,在回答每個單詞之前,趙如海總要側著腦袋想上片刻,他說,他是在回憶這個詞所關聯的字母和數字。他認為,這些數字、字母與各個單詞之間都有關聯。
根據其形狀及發音,趙如海認為自己找到了每個字母的「個性」:a代表整體及包羅萬象的意思,凡是用a構詞的都有類似含義,如aloud(大量的)等。o則代表一個球體,球體就是能用的東西,如go、to等,都表示在運動;b與p相對,b是向下運動,如bleed(放氣),p是向上運動,如put(推)等;c是指帶弧線的運動或物體,如cut(砍伐),circlet(圓環)等;f的樣子像是小鳥,所以構成的詞帶有一種漂浮的感覺,如fly(飛)等……
趙如海對於數字的理解,如同對於字母的理解一樣,在普通人看來同樣似是而非、甚至顯得牽強:1代表還未成形,2代表有,3代表一種成形,4代表情況,5代表能夠,6代表動,7代表符合,8代表程度,9代表特別……依靠這些字母和數字所分別代表的特殊含義,趙如海的詞典上充滿了不知名、令人看了滿頭霧水的文字、線條和符號,他說,這些對於他的記憶都有提示功能。如數字2,根據他的解釋代表「有」,對應的英語單詞就是「bast(基礎)」……趙如海說,繼背會詞典之後,他正在根據自己「發現」的這些原理進行系統化研究,希望有朝一日他的這些發現能夠幫助其他人和他擁有同樣的好記性,「現在還不太成熟,所以看起來有些古怪。」
心懷夢想申報金氏世界紀錄
趙如海說,他準備申報「吉尼斯活人字典載體」紀錄。據了解,吉尼斯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紀錄,這個名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他說,目前最為迫切的工作,一是將詞典中的所有釋義及例句都記住,爭取能將一本詞典非常流暢地從頭背到尾,二是要抓緊時間拜訪一些語言教育專家,力爭在他們幫助下儘快將自己「發現」的這套記憶方法系統化、科學化,讓其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
對於趙如海的記憶方法,山西大學外語學院原副院長、碩士生導師、教授劉海量認為值得肯定。趙如海的方法其實就是許多專家認可的聯想記憶法,「我現在手頭一本『英語沙龍系列讀物』,便記錄了許多類似的學習方法。」當然,這些方法對於一般人,只能是學習借鑑。趙如海本人,其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