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來信!「大師姐」樊錦詩對北大新生說......

2021-02-16 北京大學

拂開歷史的煙塵

重現遠去的風華

從繁華京城到茫茫大漠

樊錦詩校友用幾十載春秋寒暑

書寫著北大人的使命與擔當

在新學期開啟之際

樊錦詩作為「大師姐」

為初入燕園的學弟學妹們

送來了一份寄語

傳達著諄諄教誨和殷殷囑託……

在視頻中

樊錦詩先生勉勵學弟學妹們

努力成為知行合一、融會貫通的考古學者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

擔當歷史使命,成就無悔人生

雖然離開北大已經半個多世紀

母校依然是讓樊錦詩魂牽夢縈的地方

她也從未停止過

對母校和學弟學妹們的關懷

2018年12月18日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

11位北大校友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樊錦詩也在其中

她隨即回到北大與師生座談

回顧為之傾盡一生的事業

2018年12月19日,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樊錦詩校友在北京大學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上

2019年夏天

年逾八旬的樊錦詩為北大新生

寫了一封親筆信

娟秀的字跡間

印刻著歲月沉澱後愈發堅定的信念

她囑咐初入燕園的學子們

做有博大胸懷和仁愛境界的北大人

抱定宗旨,砥礪德行

一路前行,無怨無悔

樊錦詩給北大新生的親筆信

除了親筆信

在去年九月的開學季

樊錦詩先生還回到母校

為三千多名北大新生

講述自己將一生付與敦煌的初心與堅守

她的經歷給予大家無限的激勵與鼓舞

樊錦詩先生在北京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訓練營現場作報告

回首62年前

作為北大歷史學系考古專業

1958級的新生

樊錦詩懷著激動的心情踏入校園

2020年,樊錦詩先生寄語北大新生

在那個激情似火的年代

北大學子都心懷著為國為民的理想

立志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樊錦詩也懷抱著這樣的信念

刻苦學習,不斷進取

1962年

樊錦詩因為實習與敦煌結緣

1963年

本科畢業的她再次選擇了敦煌

並從此將自己的一生寄託於此

「我選擇去敦煌」

當年女孩堅定的聲音仿佛仍在耳畔迴響

因為將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志願

是北大學子的共同志向

1964年,樊錦詩在莫高窟

當年的戈壁灘上

物資匱乏,交通閉塞

沒有電力和衛生設施

老鼠卻常有出沒

從江南來到大漠的她

卻從未說過一句後悔

只要能留住「永遠的敦煌」

一切的辛勞都很值得

保護文物,繪製圖冊

撰寫考古報告與專著

推動敦煌數位化

五十多年如一日

樊先生投身於敦煌石窟的

保護、研究與弘揚工作中

不辭辛勞,孜孜不倦

她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數字敦煌」資料庫首頁

數十載努力終有回報

遠逝的風華得以留存

燦爛的敦煌成為不朽

輝煌的藝術獲得了不老的生命

古老的時光凝固成永恆的美麗

數字敦煌頁面(來源:數字敦煌)

而這一切的起點與源頭

藏在北大的精神與學風當中

北大的教育和薰陶

影響了樊錦詩的一生

不斷激勵著她

到敦煌去,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


「我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

樊錦詩堅守初心,矢志不渝

將自己的命運寫進敦煌

用一生的時光詮釋一代北大人的使命

今年不同尋常的開學季

樊錦詩先生的教誨與囑託

讓北大學子們

紛紛為之動容、深有感觸

考古文博學院

2020級本科生郝靜怡說:

樊先生不僅是位學者

更是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是我們新青年的榜樣

考古文博學院

2020級碩士王子寒說:

也許此刻的我仍然不能明了

自己能為專業帶來什麼價值

自己的人生意義又將在何處實現

但我相信

就如樊先生所說的那樣

不忘初心,腳踏實地,珍惜時光

終會在不斷的求索中

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考古文博學院

2017級本科生阮可欣說:

作為新時代的北大考古人

我們更應該把這份職責擔在肩上、記在心裡

如樊先生所期許的那樣:知行合一、融會貫通

以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堅守學科初心

以青年人的蓬勃力量踐行學科使命

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事業貢獻學科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新時代的北大人肩負著新的使命

不斷前行,砥礪奮進


樊錦詩先生的故事是一盞明燈

照亮前路

勉勵我們奮力前行

以下為寄語全文: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新學期好!

首先祝賀你們考上夢想的學校和熱愛的專業。看見你們我特別高興,回憶起1958年我初到燕園的情景,恍如昨天。我有很多話想對你們說,主要想和你們談談如何從你們將要學習的考古專業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首先,我認為把個人的追求融入考古這個神聖的事業是值得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考古是一項關乎中華民族價值體系、歷史淵源、獨特文明和文化傳統的事業,關乎中國物質文化史、心靈成長史的研究,承載並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考古專業就是要為中華民族夯實和建設這一獨特的價值體系。所以,同學們要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這個神聖的事業。

其次,要努力成為知行合一、融會貫通的考古學者。

從事歷史考古研究的人,一定要重視田野考古實踐,也必須要具備史學和文獻學的基本功。以往的考古大家無不是具有史學和文獻學的深厚學養。我希望同學們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學習期間,也要培養自己紮實的實踐和理論素養,做到知行合一。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都有普遍聯繫,學科之間也是一樣。未來的考古研究,必將需要跨學科的專業人才。跨學科研究就是把考古學和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美學、藝術學等人文學科結合起來。唯有拓寬考古研究的空間,才能深入挖掘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希望同學們要拓寬學術視野,做到融會貫通,具備文史哲全面的文化修養和淵博知識,做好「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和傳播者」。

再次,要有沉潛大隱的心態和準備。

從事考古研究,必須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經得起挫折。我的導師宿白先生總是說:「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現在。一二十年之後,誰能沉得下心,誰才能夠做出大的學問。一個社會一定要有人潛心做學問。」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北大是一個學術的聖地,北大的精神傳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追求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願你們在這所偉大的學校裡珍惜時光,刻苦學習,提升品格,磨礪意志,成長為社會主義新時代未來的主人,擔當起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使命,成就無悔的人生。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193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獲考古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即至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1998年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以來,她推動敦煌在全國首創「旅遊預約制」,撰寫《莫高窟第266至275窟考古報告》,主編《解讀敦煌》叢書,成立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留下「永遠的敦煌」……

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2008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十大傑出校友」之一。2018年12月,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8月,獲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鬥者」稱號;同月,獲得「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直擊北大開課第一天!高清組圖來襲

德才均備 學以成人——郝平校長在北京大學2020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起,與北大血脈相連!直擊北京大學2020年開學典禮

北京大學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校本部)

來源: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考古文博學院

文字:吳星潼

圖片: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考古文博學院、謝昊、任翔

排版:南瓜醬

責編:以棲、沐陽

相關焦點

  • 82歲「敦煌女兒」樊錦詩:北大才女,一去大漠就是一輩子
    她選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並於前天到北大報到,開始了在北大學習的生涯。 她說這都是受了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決定重返敦煌的時候,樊錦詩暗下決心,「這一次去敦煌,一定要取得真經回來。」 那時的她覺得,最多也就在敦煌待上三四年吧。誰知,這一去,她在敦煌足足待了58年,吃了五十幾次「李廣杏」。
  • 留守女生說報北大考古是受樊錦詩影響,樊錦詩回信了→
    昨天,鍾芳蓉開通微博作出回應稱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選擇報考考古專業感謝大家的關心隨後,北京大學官方微博也轉發了這條微博回應此事:歡迎鍾同學報考北京大學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 樊錦詩:三次想要離開,三次卻又留下,《我心歸處是敦煌》
    1963年,24歲的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報到。2018年,80歲的樊錦詩正式辦理退休手續。近60年的時光,樊錦詩紮根荒野大漠,一生只做一件事,守護莫高窟。樊錦詩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院長口述的回憶錄,由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整理、撰寫。「我其實想過離開敦煌」,老太太說,「三次」。為什麼沒離開呢?「這就是命啊。」
  • 2019感動中國樊錦詩:守了半輩子敦煌,又是誰在背後默默守著她?
    當出生於上海書香世家的樊錦詩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到敦煌時,她曾以為只要呆三四年就可以回來了。卻不曾想,這一去,就是一生。011938年,樊錦詩出生於北平,很小的時候,一家人就搬去了上海居住。50年代的北大歷史學系雲集了當時頂尖的歷史學家,給樊錦詩授課的教師都是一流的考古學者。02樊錦詩與敦煌結緣始於1962年的畢業實習,那一年周總理批示撥巨款,啟動敦煌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
  • 感謝「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老師,誰說留守女孩不能報考考古系
    結果蹦出了一群網友,有人說考古專業冷門,將來不好找工作;有人說沒錢途,現在喜歡,將來有後悔的時候;甚至還有人說,村裡長大的孩子眼界有限,所以做選擇時候也是完全憑一時衝動。太可笑了,誰說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資格和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
  • 敦煌女兒樊錦詩:為保護敦煌文物夫妻分居19年,堅守大漠57載
    她坦言受到了這位考古前輩的影響,對於她堅守大漠、守護敦煌的事例更是尊崇備至。作為著名的考古學家,樊錦詩對於這位即將成為自己小師妹的女孩也是關懷備至,不僅將自己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相贈,還寄語她堅守理想,不忘初心。長者之風,躍然紙上。而關於樊錦詩先生背後的故事,則更讓人欽佩、動容。
  • 敦煌女兒樊錦詩: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
    這段不長的文字,描繪了一個美好的壁畫世界,深深打動了樊錦詩,不僅讓她對敦煌、考古產生了興趣,由著喜好,樊錦詩考入北京大學,學習考古專業。1962年,她報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實習,想去看看嚮往已久的莫高窟。在那裡,一個又一個洞窟,雲蒸霞蔚的佛國世界,樊錦詩看了既滿足又震撼。
  • 與丈夫分離19年,深居大漠57年 樊錦詩:對敦煌,我盡力了
    她有一個詩樣的名字:樊錦詩。與她名字挨著緊緊的還有三個字叫莫高窟。她本是出生優渥的上海嬌小姐、北大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無數條路,她卻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在大漠深處,爬進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將近60年。
  • 北大發聲!樊錦詩寄語 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生成了團寵
    北大一名在湖南招生的老師告訴記者,前些天,北大招生組的老師向鍾芳蓉介紹了北大各個招考專業的情況,鍾芳蓉全面了解後,並沒有盲從選擇大眾熱捧的經管類專業,而是選擇了自己熱愛的考古學專業。樊錦詩寄語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生:堅守自己的理想近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和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給即將迎來大學生活的鐘芳蓉同學送去了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
  • 因樊錦詩,女孩高考676分選擇北大考古專業
    7月30日,鍾芳蓉說,受樊錦詩先生影響,她報了北大考古專業,以後想讀研深造做研究。鍾芳蓉說,受樊錦詩先生影響,她報了北大考古專業,以後想讀研深造做研究。讓曾經危在旦夕的「萬佛之國——敦煌莫高窟」起死回生。鍾芳蓉所提及的樊錦詩先生,為何帶來如此之大的榜樣力量?
  • 「敦煌女兒」樊錦詩的愛情故事: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來源丨本文內容選自《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內容有刪節編輯丨陳思;實習生 思純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前有常書鴻,後有樊錦詩。大學四年級的暑假,我姐悄悄告訴我,說是家裡給我相中了一個人,這個人我根本沒有見過。因為我不願意,所以我就向父母說明自己已經有意中人了,他出身農村,是我北大同學。我之所以要告訴父母,是不想讓二老再管我的婚姻。
  • 北大文研院考察團隊訪問敦煌研究院
    渠敬東表示,樊錦詩所代表的「莫高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勵著北大人,而北大人也在思考如何發揮學術優勢,攜手敦煌研究院,使研究走向深化。2019年,北大與敦煌研究院共建敦煌學研究中心,2020年,敦煌研究院丁得天副研究員成為文研院邀訪學者,都是這段情結的延續。
  • 676分的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系引網友熱議:她有一個「樊錦詩」夢
    父親說:「你考上了北大,未來的人生將會是另外一個天地,你將會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從樊錦詩報考北大的那一刻起,她的未來已隱約與敦煌相連。北大文理交融、兼容並包的學術風氣感染著她,群星燦爛的歷史學系教授們影響著她,使她夯實地紮根知識土壤。
  • 鍾芳蓉今天北大報到入讀考古系!遵從樊錦詩教誨,安靜專注學習
    9月1日上午9時許,有著「考古女孩」之稱的鐘芳蓉來到了北京大學東南門,和她一同考上北大的高中同學一起前往體育館的迎新接待站排隊報到,正式成為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新生,開啟燕園的大學生活。作為北大的新生,鍾芳蓉也收到了考古文博學院贈送的三本書籍,分別是《我心歸處是敦煌:
  • 吐槽留守女孩高分報考北大考古沒錢途,那是你不懂樊錦詩的偉大
    那些吐槽的人明顯是在拿著世俗的眼光去評價別人的理想,覺得所有人都應該現實點,向&34;我給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樊錦詩曾如此說道。上中學時,因在課本上看到一篇講敦煌莫高窟的課文,讓她對敦煌充滿了無限的遐想。高中畢業後,他被北大考古專業錄取,這讓她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心中那個神聖的地方。北大畢業後,她親自奔赴敦煌,從此一生守護在這裡。
  • 676分考上北大的鐘芳蓉成了「團寵」,北大歡迎,樊錦詩寫信鼓勵
    她的父親鍾先生說,女兒在學校七年,他們彼此只見過四次,從來也沒有參加過她的家長會。受過樊錦詩影響的鐘芳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樊錦詩以前也是在北大的考古系完成學業,不得不說,偶像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 樊錦詩寄語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生:堅守自己的理想
    8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官方微博轉發鍾芳蓉微博並回應稱:「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一夜之間鍾芳蓉似乎成為了「考古圈團寵」,她的志向獲得了「考古界」大佬們的力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鍾芳蓉送去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並寫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央視截屏圖  中國甘肅網5月19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雷媛)2020年5月17日晚8時,《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女兒」樊錦詩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
  • 北大畢業的上海大小姐,她把最美青春都給了敦煌
    ,分配進當時敦煌文物研究所當研究員算起,樊錦詩至今已經在敦煌待了整整57年。看到女兒疲憊的樣子,樊錦詩父母心疼得不行,她自己也說,實習結束後,就想著再也不要回敦煌了。不料在畢業之際,敦煌來北大「要人」了,點名要去年那4個實習生,其中就有樊錦詩。
  • 那個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生,她的「偶像」樊錦詩有多傳奇?
    ▲ 17歲時的樊錦詩聽說敦煌寫信來和北大要人,名單裡有到敦煌實習過的樊錦詩>敦煌成為了樊錦詩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夢到的還是敦煌。在樊錦詩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彭總會第一時間毫不猶豫地站出來頂上去。難怪他說:「人們說她是敦煌的女兒,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