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開歷史的煙塵
重現遠去的風華
從繁華京城到茫茫大漠
樊錦詩校友用幾十載春秋寒暑
書寫著北大人的使命與擔當
在新學期開啟之際
樊錦詩作為「大師姐」
為初入燕園的學弟學妹們
送來了一份寄語
傳達著諄諄教誨和殷殷囑託……
在視頻中
樊錦詩先生勉勵學弟學妹們
努力成為知行合一、融會貫通的考古學者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
擔當歷史使命,成就無悔人生
雖然離開北大已經半個多世紀
母校依然是讓樊錦詩魂牽夢縈的地方
她也從未停止過
對母校和學弟學妹們的關懷
2018年12月18日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
11位北大校友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樊錦詩也在其中
她隨即回到北大與師生座談
回顧為之傾盡一生的事業
2018年12月19日,獲得改革先鋒稱號的樊錦詩校友在北京大學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上
2019年夏天
年逾八旬的樊錦詩為北大新生
寫了一封親筆信
娟秀的字跡間
印刻著歲月沉澱後愈發堅定的信念
她囑咐初入燕園的學子們
做有博大胸懷和仁愛境界的北大人
抱定宗旨,砥礪德行
一路前行,無怨無悔
樊錦詩給北大新生的親筆信
除了親筆信
在去年九月的開學季
樊錦詩先生還回到母校
為三千多名北大新生
講述自己將一生付與敦煌的初心與堅守
她的經歷給予大家無限的激勵與鼓舞
樊錦詩先生在北京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訓練營現場作報告
回首62年前
作為北大歷史學系考古專業
1958級的新生
樊錦詩懷著激動的心情踏入校園
2020年,樊錦詩先生寄語北大新生
在那個激情似火的年代
北大學子都心懷著為國為民的理想
立志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樊錦詩也懷抱著這樣的信念
刻苦學習,不斷進取
1962年
樊錦詩因為實習與敦煌結緣
1963年
本科畢業的她再次選擇了敦煌
並從此將自己的一生寄託於此
「我選擇去敦煌」
當年女孩堅定的聲音仿佛仍在耳畔迴響
因為將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志願
是北大學子的共同志向
1964年,樊錦詩在莫高窟
當年的戈壁灘上
物資匱乏,交通閉塞
沒有電力和衛生設施
老鼠卻常有出沒
從江南來到大漠的她
卻從未說過一句後悔
只要能留住「永遠的敦煌」
一切的辛勞都很值得
保護文物,繪製圖冊
撰寫考古報告與專著
推動敦煌數位化
五十多年如一日
樊先生投身於敦煌石窟的
保護、研究與弘揚工作中
不辭辛勞,孜孜不倦
她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數字敦煌」資料庫首頁
數十載努力終有回報
遠逝的風華得以留存
燦爛的敦煌成為不朽
輝煌的藝術獲得了不老的生命
古老的時光凝固成永恆的美麗
數字敦煌頁面(來源:數字敦煌)
而這一切的起點與源頭
藏在北大的精神與學風當中
北大的教育和薰陶
影響了樊錦詩的一生
不斷激勵著她
到敦煌去,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
「我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
樊錦詩堅守初心,矢志不渝
將自己的命運寫進敦煌
用一生的時光詮釋一代北大人的使命
今年不同尋常的開學季
樊錦詩先生的教誨與囑託
讓北大學子們
紛紛為之動容、深有感觸
考古文博學院
2020級本科生郝靜怡說:
樊先生不僅是位學者
更是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
是我們新青年的榜樣
考古文博學院
2020級碩士王子寒說:
也許此刻的我仍然不能明了
自己能為專業帶來什麼價值
自己的人生意義又將在何處實現
但我相信
就如樊先生所說的那樣
不忘初心,腳踏實地,珍惜時光
終會在不斷的求索中
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考古文博學院
2017級本科生阮可欣說:
作為新時代的北大考古人
我們更應該把這份職責擔在肩上、記在心裡
如樊先生所期許的那樣:知行合一、融會貫通
以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堅守學科初心
以青年人的蓬勃力量踐行學科使命
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事業貢獻學科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新時代的北大人肩負著新的使命
不斷前行,砥礪奮進
樊錦詩先生的故事是一盞明燈
照亮前路
勉勵我們奮力前行
以下為寄語全文: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新學期好!
首先祝賀你們考上夢想的學校和熱愛的專業。看見你們我特別高興,回憶起1958年我初到燕園的情景,恍如昨天。我有很多話想對你們說,主要想和你們談談如何從你們將要學習的考古專業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首先,我認為把個人的追求融入考古這個神聖的事業是值得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考古是一項關乎中華民族價值體系、歷史淵源、獨特文明和文化傳統的事業,關乎中國物質文化史、心靈成長史的研究,承載並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考古專業就是要為中華民族夯實和建設這一獨特的價值體系。所以,同學們要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這個神聖的事業。
其次,要努力成為知行合一、融會貫通的考古學者。
從事歷史考古研究的人,一定要重視田野考古實踐,也必須要具備史學和文獻學的基本功。以往的考古大家無不是具有史學和文獻學的深厚學養。我希望同學們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學習期間,也要培養自己紮實的實踐和理論素養,做到知行合一。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都有普遍聯繫,學科之間也是一樣。未來的考古研究,必將需要跨學科的專業人才。跨學科研究就是把考古學和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美學、藝術學等人文學科結合起來。唯有拓寬考古研究的空間,才能深入挖掘歷史遺存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希望同學們要拓寬學術視野,做到融會貫通,具備文史哲全面的文化修養和淵博知識,做好「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和傳播者」。
再次,要有沉潛大隱的心態和準備。
從事考古研究,必須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經得起挫折。我的導師宿白先生總是說:「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現在。一二十年之後,誰能沉得下心,誰才能夠做出大的學問。一個社會一定要有人潛心做學問。」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北大是一個學術的聖地,北大的精神傳統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追求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願你們在這所偉大的學校裡珍惜時光,刻苦學習,提升品格,磨礪意志,成長為社會主義新時代未來的主人,擔當起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使命,成就無悔的人生。
樊錦詩,女,漢族,中共黨員,193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獲考古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即至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1998年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以來,她推動敦煌在全國首創「旅遊預約制」,撰寫《莫高窟第266至275窟考古報告》,主編《解讀敦煌》叢書,成立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留下「永遠的敦煌」……
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2008年,被評為北京大學「十大傑出校友」之一。2018年12月,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8月,獲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鬥者」稱號;同月,獲得「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直擊北大開課第一天!高清組圖來襲
德才均備 學以成人——郝平校長在北京大學2020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今天起,與北大血脈相連!直擊北京大學2020年開學典禮
北京大學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校本部)
來源: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考古文博學院
文字:吳星潼
圖片: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考古文博學院、謝昊、任翔
排版:南瓜醬
責編:以棲、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