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我來說非同尋常。
這一年我完成了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學習,獲得碩士學位,決定回國;這一年我來到上海,進入了美中嘉和,正式開啟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這一年我成為了一名年輕的物理師,更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與來自腫瘤界大牛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以下簡稱MD安德森)的專家零距離接觸。
新起點:我當物理師了
你之前有聽說過物理師這個職業嗎?每次我介紹自己的職業時,常被人誤會我在做物理科學研究,或者是協助康復訓練的物理理療師,其實不然,物理師是腫瘤臨床放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
作為醫學物理師,我們會配合放療科醫生共同制定患者的放射治療計劃,進行放射治療設備射線劑量的測量和校準,來確保放療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我們每天要在電腦上和各種花花綠綠的線條打交道(制定計劃中關鍵的勾畫靶區線和劑量線步驟),完成放療計劃,我想,我們應該是一群潛伏在醫院放療科的 「畫家」也是守護患者治療的「安全使者」。
還在國外上學時我就構想未來往物理師的職業方向發展,除了專業對口之外,我希望自己能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幫助接受放療治療的腫瘤患者。作為臨床治療的一個關鍵環節,這份工作需要不斷更新迭代的專業知識支撐,極致的專注與耐心,也需要更默契的團隊協作。
在自己嚮往的角色上有一個全新的充滿挑戰性的開始,原本就是讓我期待很久的。更榮幸的是,在我正式開啟物理師工作的第一周,就接到上級通知,享譽全球的癌症專科醫院MD安德森將到訪我在職的上海美中嘉和腫瘤中心進行放療現場認證考察。相信每個醫學生都對MD安德森的大名耳熟能詳,所以在得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時間,我非常興奮。想到剛一工作就能當面向全球頂尖的癌症中心專家請教,當然除了難以掩飾的小激動之外還有更多緊張。
在入職培訓中前輩就向我介紹了我們日常工作的「Bible」(聖經),來自MD安德森的操作指南。我們的安全規範是基於MD安德森的指南要求並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操作的,屬於更高的國際安全標準。在嚴格的培訓安排中,我要求自己一定要高效地把各部門的功能屬性、工作流程掌握好。希望能站在自己小小的角色上,配合好這樣殿堂級醫療機構對我們的評估。那段時間,加班成了常態,說身體不累肯定是騙人的,可是那種快速進步的感覺,比每天2杯咖啡的提神效果更好。
我職業生涯珍貴的開始,要從三個月前說起。
(最認真的時候被偷拍啦~)
準備工作:理解什麼是規範化、什麼是以患者為中心
規範化是一種習慣,是「演」不出來的。團隊平時的臨床工作始終堅持MD安德森的流程規範,是常年累月的積累,所以我們似乎並不擔心MD安德森對我們日常工作的「檢查」。那麼,強化的準備工作是需要的嗎? 當然!「我們要做的,是從點滴入手,自我檢驗有哪些可以優化的空間,不斷重複,不斷形成更高標準的規範化」,這是醫院前輩告訴我的,我深有感觸。在那幾個星期裡收穫更多的,是對工作中每一個小細節培養起的更規範、嚴謹的工作習慣和標準。我認識到,只有實踐好每個細節,才是對患者負責。我對物理師崗位的規範化,有了新的理解。
準備工作剛開始,醫療團隊的各位同事就被分配了匯報工作,我被告知將代表物理師組做其中一部分內容的介紹,面對這項「意料之外」的任務,我的緊張比大家更甚。
我們日常對儀器有日檢、周檢、月檢、年檢;我們對每一位患者的治療都會預先制定2-3份計劃,經過模擬測試,得出最優。這樣的質控標準要如何向考察團展示才能夠更加嚴謹?所有演講內容,我們改了20幾稿PPT,進行了超過10場演練!
(深夜12點的物理師計劃室)
「以患者為中心」不是一個新名詞了,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有真實的感受,真是比學習概念有成就感多了。說實話,物理師的工作,和患者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多,我要怎麼做到「圍繞患者」呢?是團隊!
對每一位放射治療的患者有多至16人的團隊服務,很難相信對嗎?這其中包括了多學科醫生、護士、物理師、劑量師、技師,等等。
腫瘤疾病的複雜性決定了MDT(多學科會診)的重要地位。在首席醫療官的帶領下,我也參與了日常會議,不同科室的醫生分別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家再一起探討和研究,得出最有利於患者的個體化診療方案。在跨部門交流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深夜,讀片燈還亮在那兒,影像科醫生還在格外專注地寫報告;我看到的是護士路過休息區總會檢查下飲用水是否備足,毛毯是否備好;我看到的是保安大叔一見遠處熟悉的車子駛近,就早早推著輪椅迎出門。
這一幕幕,我看到的是團隊對治療疾病的信心,對患者生活質量的關注。是醫病,也要醫心。
作為醫療工作者,信念感很重要,在我工作的每一天都被這樣的信念感深深激勵。
原來「以患者為中心」也是一種習慣,是「準備」不來的,它就在點滴之中。
直面MDA:接受高標準驗收
正日子到了。
這已經不是MD安德森第一次到訪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我們要面對的是最重要的環節——評估與認證。能否通過MD安德森的高標準認證,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上海美中嘉和的腫瘤診療能力與服務水平是否達到國際頂尖癌症診療機構承認的水準,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
根據行程安排,MD安德森的到訪將持續兩天,通過現場參觀、匯報展示、分組考察、問答總結等形式,對我們機構的日常臨床工作和服務進行檢查並驗收。
10月31日早上八點半,距離我上臺匯報還有2小時。
來自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考察小組如期而至,一行九人,以一樓的門診大廳作為起點,考察團一行一路從一樓的醫生診室,到B2層的物理計劃室、CT計劃室和治療室,再到二樓的影像科,最後來到位於三樓的腫瘤內科。是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走過了,問題深入細節。
早上十點, 距離我上臺匯報還有約半小時。
各部門代表與MD安德森考察團成員聚集在三樓。匯報工作,由首席醫療官帶頭開始,接著醫生、物理師、技師、護士長等輪番上陣,詳略有當地向MD安德森的專家們展示我們腫瘤中心的情況,包括儀器設備、人員配置、質控、就醫流程等。
該我上場了。
手心的細汗和加速的心跳,緊張感再次向我湧來,儘管已經演練了很多次。
我負責的是設備與技術部分,介紹的硬體設備包括4D-CT模擬定位機、加速器配置,軟體包括醫療信息軟體、安全備份軟體,以及我們所能開展的先進治療技術包括IGRT、SBRT、呼吸門控技術等。MD安德森的專家們在問答環節中非常有針對性地給出了點評,包括系統之間的連接性、安全性,以及對於我們新購加速器的配置建議。我配合我的團隊,一同解答專家的提問,同時請教細節。
走下臺經過一位MD安德森的專家時,他輕聲地對我說了聲Well Done,這個瞬間成了我記憶中最激動和驕傲的一幕。
(緊張啊!)
分組考核:細緻化高水平過程
集體匯報結束後,MD安德森的專家們分組對整個機構進行了更仔細的考察。
一整個下午的時間,醫生組的美方專家和中方專家坐下來,針對過往數十位患者的治療方案和放療計劃一一回顧和討論。當說到一個鼻咽癌的病例時,MD安德森的專家表示在美國很少有人得這個病,能夠深入研究這類疾病的機會也就相對較少,團隊對我方專家如何進行診斷和治療非常感興趣。我們放療科專家就鼻咽癌的案例向美方專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供MD安德森的醫生參考。我親身經歷了中美兩方專家的病例討論,雙方醫生的嚴謹態度都讓我印象深刻。
與此同時,MD安德森的放療技師在操作臺參與了一位患者完整的放療過程,充分考察了我們的技師在患者擺位,機器操作和流程上的規範等等。而護理團隊也與考察團就患者的就診流程進行交流和詢問。
作為物理師,在兩天的時間裡,我自然和MD安德森團隊中的劑量師及物理師接觸比較多。
Steve是個年紀不大的大高個,他在MD安德森工作幾十年了。他和我們的另一位物理師在過去一年的時間常常email往來,交流設備上的種種問題,所以他們老朋友一見面就互開玩笑,惹得我們也跟著樂呵。當我們聊到加速器的質控問題時,作為物理師的他,立馬恢復工作中一絲不苟的狀態,不僅認真翻看了加速器和定位CT的日檢、月檢和年檢報告,還仔細核對了報告裡每一項內容和標準。事實上,與MD安德森合作至今,我們團隊有任何技術困難都能第一時間得到MD安德森的幫助和建議,雙方合作默契。
除了年紀相仿的Steve外,MD安德森的劑量師Preet主要和我們交流了放療計劃的設計,分享了她超過20年的計劃經驗。她也特別平易近人,主動和我們聊起了德克薩斯的天氣,還聊到了自己的兒女。進入我們的物理計劃室後,她戴上眼鏡坐在電腦前操作起計劃系統,擁有20年工作經驗的她熟練地向我們演示了什麼叫高效什麼叫規範。
考察團從美國飛到中國,晚上沒來得及好好休息,一早就倒著時差到訪我們機構了。能看出Preet的狀態很累,所以我有些劑量學分布上的想法想和她溝通,也就不好意思多問了,這時她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主動讓我問她問題,她很願意為我解答,此外還給了我些細節上的建議,包括統一的命名格式、劑量線顏色、計劃的小技巧等,讓我受益良多。
(分組考核後的合照)
考察結束:收穫高度評價
在第二天的總結點評會上,MD安德森的專家團隊肯定了美中嘉和在過去兩年中方方面面的進步,對未來能夠把全球先進的腫瘤診療惠及更多中國患者,也充滿信心。
離開之前,大家都聊起了工作之外的事,我想,這些從工作建立起的默契,再到良師益友的情感,好珍貴。
在我完成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已經收到了MD安德森長達18頁的報告。總體高度評價讓我們很是歡欣鼓舞。對於細節的改進建議,我們已經開始了認真的學習與調整。這就是效率!
(現場認證精彩收官)
看未來:成為更好的自己
腫瘤的放射治療是一個需要各部門密切配合的過程。就像ARIA系統(放射治療信息系統)裡的患者流程一樣,醫生、技師、物理師、護理每一個環節都要相互配合,緊密銜接,保證工作的落實到位,最後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站在物理師的角度,計劃上任何一個小要求沒能完成,或者對加速器的QA沒有認真執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在前期準備的那幾個星期裡收穫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上的實操,更多的是對工作中每一個小細節培養起的更規範、嚴謹的工作習慣和標準。我認識到,只有實踐好每一個細節,才是對患者的負責。
我想,我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開了個好頭,自然回想起最初擇業時的考慮。
(海德堡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收到了一捧西蘭花)
在德國讀研期間,我在德國的醫院實習了好幾個月,明顯地感受到了德國人在流程中的嚴謹,比如,一個病人計劃要經手醫生和兩位物理師的層層審批才能通過,又比如,工作安排細節到文件夾的分類整理等。在參與一次加速器年度QA的時候,我看到他們對QA會提前進行時間安排,會落實到每一位負責人,結束QA後也會有規範的報告和相應的措施。
這種規範化與統一化的高效管理,正是我認同並追求的工作模式。
德國的醫院在關注治療的同時也很關心患者的就診體驗,會關心他們心態上的轉變。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也是我自己對醫療行業從業者的期待。
我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個醫療機構,一個工作環境,一群有這樣願景的老師。
於是我也當然面臨過是選擇公立醫院還是非公醫療機構。
國內的腫瘤治療領域,目前還是以公立醫院為主導,專注腫瘤領域的非公醫院較少。公立醫院優秀的人才團隊、豐富的經驗、領先的技術地位,是大多數非公醫療機構很難追上的。但是我也理解公立醫院面對繁重的工作量,很難有足夠多的時間滿足對所有患者的悉心照拂。我既想要在一家擅長腫瘤放射治療的醫院工作,又想充分在工作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體現,該如何找到一個平衡。 所以我上網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發現了泰和誠和旗下的美中嘉和。首先,是核心的人才團隊,我知道那些都是我夢寐以求希望追隨的專家、教授團隊。第二個是對高品質醫療的要求,對國際化精準放射治療模式的踐行,我希望能成為這樣團隊的一員。
無論是醫學專業角度還是人文關懷層面,我都覺得這家醫療機構與我的背景和理想不謀而合。在經過了多輪面試和專業測試,甚至還有來自MD安德森的面試考核,最終我順利進入了美中嘉和,正式開始我的物理師職業生涯。
我的目標,一直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學物理師。如何定義「優秀」二字,我還在慢慢地探索中,未來希望自己能和著美中嘉和前進的腳步,成為更好的自己,朝著讓中國的腫瘤患者能享受到高品質、國際化的腫瘤診療服務而努力努力再努力。
夢想很大,我想從做好每一步開始。
(我和我的夥伴們)
噹噹當!!我開了微博來介紹我們物理師團隊的工作日常,歡迎大家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