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兒子上三年級,最近的行為舉止都很奇怪,總是愛避著人。
一天夜裡,她看見到深夜了,兒子的房間還亮著燈。
一時沒忍住,就推門進去看了看。
這一看,讓她大吃一驚。
兒子身上青一塊紫一塊,還有一些新鮮的、或者結了痂的傷口。他正在自己悄悄拿酒精處理著這些傷口。
看到媽媽突然進來,兒子也慌了,趕緊蓋住,不知所措。
閨蜜後來才知道:兒子在學校,被人打了。
閨蜜邊哭邊說:「萬萬沒想到,一向老實的兒子,在學校這麼被人欺負。關鍵是,自己不還手,還什麼都不說......」
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類似的事情,小朋友之間打鬧,自己家的孩子無端端被欺負。
家長往往很難辦。
忍忍吧,心疼孩子,怕孩子被欺負;
打回去?怕孩子變得暴力,又怕孩子打不過;
告老師?又未見得是最好的選擇。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教TA打回去?
02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專門做了研究——「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實驗。
他們在幼兒園裡跟蹤了一段時間,記錄了2583次的攻擊事件。
孩子遇到衝突,第一反應是什麼?
80%的孩子沒有反擊,而是哭泣、退讓。
20%的孩子反擊,或者找老師幫忙。
調查後續走向後,心理學家更加震驚了。
如果孩子不反擊,後果會怎麼樣呢?
退讓和寬容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最後變成惡性循環。
之前的一個悲劇就是這樣的:
6歲女孩被男同學欺負,從拽辮子、踢凳子,到用筆扎、用三角板戳。
媽媽跟孩子說「別理他」。
於是女孩就只是躲、不吭聲。這無形中助長了男孩的囂張氣焰,最後把女孩扎得傷痕累累,一隻眼睛失明。
和生理傷害一樣可怕的,還有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她的無助沒有換來家長斬釘截鐵的支持和維護,這可能比簡單的「被欺負」可怕得多。
孩子欺負,不能就這麼算了。
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的共識。
02
打回去,一定是對的嗎?
一個單親爸爸是這麼做的:
第一次,女孩在學校被後桌的男孩欺負了,回來哭著告訴爸爸。
爸爸告訴她,下次你要打回去。
第二次,她又哭哭啼啼回了家。
爸爸問:你打回去了嗎?
女孩說:沒有,我不敢。
爸爸非常嚴肅:下次你不打回去,我就打你。
第三次,爸爸接到了老師的電話。
在課堂上,後桌的男孩用筆扎女孩後背,女孩突然站起來,抄起課本,照著男孩頭上就是一頓胖揍。
爸爸說:我女兒做得沒錯,是我教她的。
心理學家的調研結果也是如此:
打回去並且成功的孩子,在潛意識裡形成了「不能被欺負」的烙印,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但是,如果對方人多、或者比較強壯,打回去失敗了呢?
朋友年前就遇到這麼一件事。
她的兒子4歲多,當時正在上幼兒園。一次在家給孩子洗澡,驚訝地發現,孩子胳膊上大片大片的青紫。
朋友忙問孩子怎麼回事。
小孩支支吾吾,最後說了實情:午睡時間,他偷偷溜到外面玩耍。一個房間後的死角,4個大點的孩子不懷好意圍住了他。
他們挑釁地問,「我打你一下,你敢還手嗎?」
朋友的孩子嚇得不敢吱聲。
就這樣,幾個小孩你一下我一下,把他的胳膊掐的青紫。
朋友特別心疼,嘴裡的「下次你要還手」沒說出口。
因為她知道,這種1對4,對方又比自家孩子大,基本上沒有贏面。
心理學家說,
「這些反擊失敗的可憐孩子,有可能在下一次被打時選擇反擊,也可能選擇沉默。對方會報復性加重欺負的行為,被打的孩子也會越來越恐懼。」
我們都知道,打回去會覺得很爽,很解氣。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打不贏怎麼辦?生性溫和的孩子,不會還擊怎麼辦?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社交?
03
那麼,應該怎麼辦?
我們說,更重要的不是教孩子「打回去」,而是教給孩子擁有「還擊的智慧」。
1、首先,生活中遇到的孩子被打的情況,是更多變且複雜的。
那些一見到孩子被打,就叫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打回去的父母,很多時候是被情緒驅動,孩子被欺負,誰都會心疼。
當你們要做這種決定的時候,你便要自問一句:「孩子能打贏嗎?」
有些家長說,打不贏也要打,那麼你便還要自問一句:「我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就像朋友遇到的那件事情,她想教孩子反擊,但「打回去」未必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打不贏,不如家長出面交涉,反而對孩子比較好。
那麼最理性的做法應該是:評估孩子打贏的可能性。
如果成功,可以做;
如果考慮到大概率會失敗,那麼最好尋求老師幫助,或者家長親自交涉。
2、一定要評估孩子的性格。
我就遇到過這麼一個例子,家長非常強勢,孩子性格溫和。
有一次,孩子在小區樓下玩,因為玩滑滑梯的先後順序和同齡孩子起了衝突,挨了一巴掌。
媽媽聽說後非常生氣,嚴厲地告訴孩子:下次一定要打回去!
孩子很無助,她根本不知道怎麼還手。
最後的結果讓人心疼:下次被欺負後,她再也不敢跟媽媽說了。
遺傳學創始人法蘭西斯·高爾頓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果敢而英勇,有些孩子平和而友好,絕對沒有一種標準是絕對正確的。
如果孩子的性格不屬於無事生非或者愛欺負人的,可以鼓勵孩子反擊;如果孩子平時也愛打人,那麼最好將解決權交給老師或家長介入協調。
不反擊≠懦弱。
相反如果老師和家長及時介入,還會給這個孩子一種支持和鼓勵。
評估孩子的性格,接納孩子遵循本能。
這也是父母做任何決定的基礎。
3、教會孩子正確的反擊方式。
知乎上看到一個孩子的親身經歷:老師把一個調皮的學生安排在他的同桌。一句話說得不對付,對方打了他一拳。他很生氣,卻沒有做出還手的反應。
被打了總會不爽,孩子回家後一直悶悶不樂。在爸爸的詢問下,他把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爸爸問他:你告老師了麼?
孩子說:告了。
爸爸:老師怎麼處理的?
孩子:老師批評他了,讓他跟我道歉。
爸爸問,那你接受他道歉了麼?
孩子說接受了,但還是很憋屈。
爸爸問,為什麼憋屈?
孩子說,因為他的道歉不足以讓我原諒他打我。
爸爸:那你要怎麼樣才能覺得不憋屈?
孩子:我想也打他。
這位爸爸聽完後語重心長告訴兒子:
「還手只能在當場。你既然選擇了告訴老師,你就把處理這件事情的權力交給了老師。老師讓他道歉,他道歉了,你就只能原諒他。」
孩子困惑,那怎麼辦?
爸爸一句話讓他醍醐灌頂:「兒子,一件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你們又不是不見面了,總有機會讓他也憋屈憋屈的。」
第二次被打時,這個孩子毫不猶豫地打了回去。
這位爸爸的做法很好。
如果是女兒,我們要教她不被欺負,要保護好孩子的身體和內心;
男孩的話,爸爸告訴他如何釋懷,如何「聰明地還擊」。
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
要讓孩子知道,不管怎麼樣,身後都有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