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飯,睡覺覺」說兒語講究多「3000萬差距」顛覆你的認知

2020-09-11 酒窩肉妞妞

成年人交談時,用的是成人的語言,如果哪天冷不丁你甩出一句「我想抱抱」或者「今天太累了,我洗個澡澡,早點睡覺覺」是不是自己感覺雞皮疙瘩起一身,更別說別人了。

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胖乎乎的小傢伙時,自然而然語氣馬上轉化成寶寶語言,無論語氣還是聲調立刻調整到兒語狀態。因為我們潛意識中就會覺得這樣和寶寶說話,她才能聽得懂。

而我們寶媽在面對寶寶時更是會自覺不自覺變得變得輕聲細語,似水柔情,心都要融化了,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寶寶,和寶寶心靈相通。媽媽用寶寶聽得懂得需要,我們俗稱兒語,也叫媽媽語。

細心觀察會發現兒語有如下特點:

1.用詞簡單,句子短小,重複度高

一般就是兩到三個字:物品就用疊字:狗狗,貓貓,手手,飯飯等等。目的動作就三個字:睡覺覺,吃飯飯,洗澡澡等。

2.語速比較慢,語調比較誇張

比如:「寶寶,我們去洗澡澡嘍」,語速輕而慢。

語調誇張一般表現在逗孩子時,誇張的語調或者面部表情常常引得寶寶一陣咯咯地笑。

兒語對寶寶的幫助

1.寶寶初期,簡單的詞彙和緩慢的語速有利於寶寶的理解和模仿,而誇張的肢體語言能拉近和寶寶的距離,增強親子關係的親密度。疊詞的使用能加深寶寶的印象。比如我們最常見的「狗狗,小腳腳,小手手…」

2.最重要的是有利於嬰兒大腦的發育

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在一檔《北鼻異想世界》節目中做了一個試驗,通過先進的嬰兒大腦掃描儀,來研究寶寶聽到不同的語言方式時,大腦的反應。

試驗中一位阿姨用兩種說話方式對著寶寶說話,一種是「兒語」的方式,一種是成人的。

當研究者用前者說時,被試驗的小寶寶很認真。

但當研究者用正常成人語調說話時,小寶寶卻失去了興趣,開始埋頭找吃的,或者回頭找媽媽。

在此過程中,寶寶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寶寶的腦電波在以一種「大節奏模式」變化,而「兒語裡」包含了這種節奏,這對嬰兒大腦發育很重要。

兒語中的那些峰值被嬰兒大腦以極好的同步方式接收。因為「兒語」強調了詞彙的節奏,提供了最佳的「輸入」方式,與寶寶大腦的工作方式相「吻合」,所以才會被寶寶的大腦輕鬆接收,騰出「精力」來關注語言的「內容」。

而不至於像我們聽到一位一直語調平平的老先生講課一樣,昏昏欲睡,談何內容加工!

所以,對於小寶寶的大腦而言,最適合的語言,是「兒語」。

父母說「兒語」有講究

1.「兒語」不能一直說,要分階段。

「兒語」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文章已經提到過了,尤其是18月以前的寶寶。在此階段,說「兒語」是符合寶寶的生長規矩的。

而中科院兒童成長發育測評語言的一項測試內容表明,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聽懂一些常見的關聯詞了,等到兩歲的時候也可以使用這些詞彙。

所以一歲半以後父母和寶寶交流要逐步過度到成人語,為以後正常的社會交流打下基礎。

2.要和寶寶多說話。

研究表明,父母和寶寶交談的越多,寶寶輸出的越多。

在同一節目中研究者做了另一個試驗:為一個21個月大的寶寶家庭配置了一個新型的詞彙追蹤裝置,能夠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彙。頭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寶寶說了2500個單詞。

隨後,研究者要求媽媽儘可能利用所有的多個寶寶說話。包括各種聊天、講故事、講繪本、出去玩。

結果是這位媽媽這一天說出的詞彙量上升到了1.37萬,儘管只增加了5%,但是,寶寶的詞彙量卻從2500增加到了2800,增長了13%。

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博士有一個著名的「3000萬差距」調查

更加坐實了這一說法。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健談」父母的孩子在頭三年中聽到了將近4500萬個單詞,而「沉默寡言」的父母的孩子聽到了1300萬個單詞,相差超過3000萬個單詞。

麻省理工大學也做了研究發現,孩子和父母交流,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需要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孩子就越聰明,成績也越好。

所以我們的寶媽要想有個聰明寶寶,和寶寶互動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不光使用嬰幼兒,對我們學齡的兒童照樣適用。以後我們說話的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的。舉例說明:

敷衍媽媽類型

孩子:媽媽,中午吃什麼飯?

媽媽:到時候再說。

孩子:…(無語)

正面媽媽類型

孩子:媽媽,中午吃什麼飯?

媽媽:你想吃什麼?

孩子:我也不知道。

媽媽:吃紅燒茄子吧?

孩子:太油膩,不想吃!

媽媽:那就來點清淡的蒜蓉油麥菜,西紅柿燉豆腐。

孩子:又有點胎寡淡了。

媽媽:你還記得上次在奶奶家吃的那個肉臊拉麵嗎?媽媽記得你特喜歡吃,要不媽媽也學著給你做一回。

兒子:是很好吃,這樣吧,我給奶奶打個電話,問問怎麼做的?

媽媽:那更好了…

相信好多媽媽會有更多精彩的親子互動交談。

了解了這麼多研究,父母們應該知道「兒語」的重要性了吧。那現在開始,我們的媽媽們擼起袖子加油嘮叨起來吧!

相關焦點

  • 孩子一旦過了這個年紀,爸媽別再說「吃飯飯、睡覺覺」這些兒語了
    寶寶要不要睡覺覺/喝水水?寶寶還要吃飯飯嗎?像上面幾句話裡的「抱抱、睡覺覺、喝水水、吃飯飯」疊詞,其實就是屬於兒語。為什麼對於人類的嬰幼兒全世界人民都自動統一地做到了用兒語來溝通呢?心理學專業上又被稱為嬰兒指向語(infant-directed speech)。
  • 一旦過了這個年紀,就別再對孩子說「吃飯飯、睡覺覺」這些疊詞了
    寶寶要不要睡覺覺/喝水水?寶寶還要吃飯飯嗎?像上面幾句話裡的「抱抱、睡覺覺、喝水水、吃飯飯」疊詞,其實就是屬於兒語。為什麼對於人類的嬰幼兒全世界人民都自動統一地做到了用兒語來溝通呢?心理學專業上又被稱為嬰兒指向語(infant-directed speech)。
  • 吃飯飯、睡覺覺……老說疊字會影響寶寶學說話?
    「寶寶,我們去坐車車咯~」「先別玩啦,過來吃飯飯~」「很晚咯,要洗澡澡睡覺覺啦~」……只要一跟寶寶說話,大人們都會自覺切換成「兒語」——大量用疊詞,「貓」變成「貓貓」,「喝水」變成「喝水水」,「看花」變成
  • 「吃飯飯、睡覺覺」孩子說疊詞有錯嗎?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燙燙哦」「你先吃皮皮」………還有像菇菇、菜菜、肉肉、玩玩等,短短幾分鐘鐘的對話,她就和兩周歲的孩子說了一堆的疊詞。像賈靜雯和女兒這樣的對話,大家一定不陌生。寶寶對媽媽說:「媽媽,餓餓,飯飯」媽媽回答:「快快,吃飯飯」
  • 吃飯、睡覺,你該向動物朋友們學習
    從經歷了疫情宅家期,孩子吃飯睡覺的習慣有點脫離軌道。沒有出門消耗,飯不好好吃,扒拉兩口就想跑下桌玩,睡覺也是玩到困得撐不住了才睡。這樣亂套可不好,這不,我就趁機奉上《動物吃飯有講究》、《動物睡覺有講究》這兩本書來給孩子好好讀一讀,讓喜歡小動物的孩子藉機好好向動物朋友們學習學習,做一個吃飯像樣、乖乖睡覺的好寶寶!
  • 三歲前,要培養娃「不吃二飯、不睡三覺」的習慣,以後才能少生病
    對於媽媽這樣餵孩子吃飯,小雅提出了疑問,擔心對女兒的腸胃不好。媽媽卻說,「雞湯有營養,把米飯泡在雞湯裡,孩子才能吸收營養。」最後,媽媽還補充了一句,「你小時候就是這樣餵的,不是長得挺好的嗎?」想要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應當培養孩子「不吃二飯、不睡三覺」的好習慣,將來孩子才會少生病,才能健康成。「不吃二飯」指的哪些飯?
  • 「3000萬詞彙差距」理論——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薩斯金德博士的研究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是看過:靠救濟金生活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616個工薪階層家庭,嬰幼兒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1251個高收入的家庭,嬰幼兒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是2153個到孩子3歲之後,孩子累計聽到的有效詞彙量差距最多可以達到3000萬個,這就是著名的「3000萬詞彙差距」理論,儘管不認同這一觀點的也很多,但回歸這項研究
  • 「3000萬詞彙」拉開的不僅僅是語言發展的差距,還有貧富的差距
    一、「3000萬詞彙差距」理論在一項「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及其對最終學業成績的影響」的調查研究中,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費時兩年半,跟蹤調查了42組家庭,記錄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最終發現:出生在接受救濟福利家庭中的孩子,到4歲時,與那些出生在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並且,在調查研究結束時,測試各組家庭孩子的智商發現,接受救濟福利家庭組的孩子的平均智商是79,而腦力勞動者家庭組的孩子則是117。
  • 「3000萬詞彙」拉開的不僅是語言發展的差距,還有貧富的差距
    一講到「語言啟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讀繪本?聽兒歌?或許還有更為關鍵的事實我們沒有了解到。一、「3000萬詞彙差距」理論在一項「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及其對最終學業成績的影響」的調查研究中,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費時兩年半,跟蹤調查了42組家庭,記錄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
  • 我被這「3000萬的差距」驚到了,決定也來驚你一下
    2 你可能要說,不就是當話癆嗎?這簡單。並非話癆那麼簡單。3000萬個詞,不是簡單的湊數遊戲,必須是高質量的3000萬個詞。舉個極端的反例,對娃說3000萬次「不行!」、3000萬次「你蠢死了!」,當然不算。那具體怎麼說,才算「高質量」的詞彙?1. 多用「數學語言」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就準備點右上角的小叉號了。
  • 匯雲聚美養生小課堂:中年養生不睡三覺不吃三飯是什麼意思?
    三覺是指什麼意思?氣覺,指的就是生氣之後睡覺。切記不要在你睡覺之前還在生氣。因為睡覺的時候帶著氣,會影響到睡眠質量,影響夜間自身的修復,使得身體的細胞加速凋亡,從而加速人的衰老,對健康也不利。不睡高枕也就是睡覺的枕頭不宜太高。枕頭太高,會影響夜間大腦的供血,會使大腦的機能加速下降,出現記憶力下降等問題,並且睡醒之後,會感覺頭暈腦脹。睡覺時,枕頭太高,對頸椎也不好,容易使頸椎出現問題。最後一覺是顛倒覺,也就是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晝夜顛倒著睡覺。
  • 孩子「不睡3覺,不吃3飯」,家長「不說3話」,孩子健康更聰明
    孩子「不睡3覺,不吃3飯」雖然說現在對於孩子的早教媽媽們很重視,但是情況一樣不可以忽視。孩子在外幼兒時期,每天都要做的兩件事,那必然就是睡覺、吃飯了。家長在追著孩子做餵飯的時候,孩子的心思根本沒有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不專心,吃兩口就要跑。家長不解決孩子不專心吃飯的問題,反而追著孩子餵飯。這其實就是在無形之中任由孩子的專注力被破壞掉。為孩子上學後專注力不足,愛溜號提供了一份力。
  • 天天吃飯的筷子有講究,古人有10大禁忌,你有沒有犯忌
    我們中國人用筷子吃飯最少有3000歷史了,你看時間是不有點久,延續了這麼多年都沒被淘汰,說明筷子的實用性。那有的人要問,那3000年以前呢?那我告訴你是用勺子和叉子。筷子後來居上,戰國以後,筷子成為了主要的飲食餐具,勺子和叉子成了輔助餐具。
  •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差距,緘默的父母難給孩子響亮的人生
    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小兒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彙倡議」機構的創始人達娜·薩斯金德 (Dana Suskind)寫了一本書《父母的語言》。萬詞彙量,拉開優秀孩子與後進生的差距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
  • 農村吃飯有個習俗,筷子不能插在飯中間,你知道其中的講究嗎?
    生活在農村裡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農村人對於一些事都有禁忌,不是說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雖然現在人們的思想開放了,一些年輕人認為這些都是迷信的東西,也不怎麼去相信了,做起來事情來也都毫無顧忌。比如說在吃飯這一個方面,農村人很忌諱把筷子插在飯的中間,對於這裡面的講究你了解多少呢?有些農村的年輕人對於把筷子插在飯中間這樣的事情不太在意,或者說壓根就不知道其中有什麼講究,在給別人盛飯的時候,為了方便,直接就把筷子插在了飯中間,如果說對方對此有忌諱的話,看到你這樣做,肯定會很生氣。因為在農村人看來,只有給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這樣做。
  • 暑假帶娃做到「三飯」不吃「兩覺」不睡,孩子不病,家長樂呵呵
    暑假帶娃做到「三飯」不吃「兩覺」不睡,孩子不病,家長樂呵呵1. 不吃湯泡飯在我們小時候,基本上都是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幾個姐姐哥哥在家一起吃飯玩耍。我奶奶家每天都會有3、4個孩子,我們一到吃飯就開始圍著桌子,奶奶總是給我們每個人一碗飯再澆上點飯湯。每個人都吃的津津有味,但是每次吃完都感覺肚子脹脹的。像是這種湯泡飯,不僅沒有營養,而且還容易積食、不消化。孩子奶奶有時候也喜歡給孩子吃,每次都讓我給攔下來了。
  • 吃完飯就躺著,會變胖?其實真的是不會,完全可以放心躺著玩
    總之,在人們傳統的意識裡,吃完飯馬上上床是會發胖的。但是,近期有一則關於「吃完飯後上床躺著不會發胖」的研究,卻顛覆了大多數人的思想認知,那麼就是事實是怎樣的呢?吃完飯上床躺一會,保護胃腸道?那麼,究竟是哪裡出了錯,才會讓「吃完飯後躺著」這一行為前後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此「躺」非彼「躺」原來,在這一新的理論中,「躺著」僅僅是「躺著」,你可以是躺著看書、躺著看電視、躺著看手機,但在人們傳統的思想中,「躺著」通常是指睡覺,即吃完飯後馬上上床睡覺。
  • |蝦米說兒|杜嘉班納,今天我來和你說說中國的筷子,看完後就知道你...
    蝦米說兒:在中國,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數千年的情感和記憶。「疑問:」兩個「小棍子」怎麼就能引發全民抵制?之後,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裡頭出土了50多件多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甘肅酒泉出土過東漢銅餐叉,廣東出土過東晉鐵餐叉,甘肅漳縣出土過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時在山東嘉祥也出土過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續到宋元時期。
  • 顏如晶副業開張,單月虧損近10萬: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範圍外的錢
    店鋪門口要不就沒人,稍微多來幾個客人,就開始排長隊。更無語的是,門口都已經大排長龍了,廚房炸雞的師傅還是不緊不慢。看不下去的顏如晶去後廚催:「快一點啊,師傅。已經有很多人排隊了。」師傅立刻回嘴:「能多快啊,炸雞都是一點點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