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交談時,用的是成人的語言,如果哪天冷不丁你甩出一句「我想抱抱」或者「今天太累了,我洗個澡澡,早點睡覺覺」是不是自己感覺雞皮疙瘩起一身,更別說別人了。
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胖乎乎的小傢伙時,自然而然語氣馬上轉化成寶寶語言,無論語氣還是聲調立刻調整到兒語狀態。因為我們潛意識中就會覺得這樣和寶寶說話,她才能聽得懂。
而我們寶媽在面對寶寶時更是會自覺不自覺變得變得輕聲細語,似水柔情,心都要融化了,恨不得把自己變成寶寶,和寶寶心靈相通。媽媽用寶寶聽得懂得需要,我們俗稱兒語,也叫媽媽語。
細心觀察會發現兒語有如下特點:
1.用詞簡單,句子短小,重複度高
一般就是兩到三個字:物品就用疊字:狗狗,貓貓,手手,飯飯等等。目的動作就三個字:睡覺覺,吃飯飯,洗澡澡等。
2.語速比較慢,語調比較誇張
比如:「寶寶,我們去洗澡澡嘍」,語速輕而慢。
語調誇張一般表現在逗孩子時,誇張的語調或者面部表情常常引得寶寶一陣咯咯地笑。
兒語對寶寶的幫助
1.寶寶初期,簡單的詞彙和緩慢的語速有利於寶寶的理解和模仿,而誇張的肢體語言能拉近和寶寶的距離,增強親子關係的親密度。疊詞的使用能加深寶寶的印象。比如我們最常見的「狗狗,小腳腳,小手手…」
2.最重要的是有利於嬰兒大腦的發育
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在一檔《北鼻異想世界》節目中做了一個試驗,通過先進的嬰兒大腦掃描儀,來研究寶寶聽到不同的語言方式時,大腦的反應。
試驗中一位阿姨用兩種說話方式對著寶寶說話,一種是「兒語」的方式,一種是成人的。
當研究者用前者說時,被試驗的小寶寶很認真。
但當研究者用正常成人語調說話時,小寶寶卻失去了興趣,開始埋頭找吃的,或者回頭找媽媽。
在此過程中,寶寶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寶寶的腦電波在以一種「大節奏模式」變化,而「兒語裡」包含了這種節奏,這對嬰兒大腦發育很重要。
兒語中的那些峰值被嬰兒大腦以極好的同步方式接收。因為「兒語」強調了詞彙的節奏,提供了最佳的「輸入」方式,與寶寶大腦的工作方式相「吻合」,所以才會被寶寶的大腦輕鬆接收,騰出「精力」來關注語言的「內容」。
而不至於像我們聽到一位一直語調平平的老先生講課一樣,昏昏欲睡,談何內容加工!
所以,對於小寶寶的大腦而言,最適合的語言,是「兒語」。
父母說「兒語」有講究
1.「兒語」不能一直說,要分階段。
「兒語」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文章已經提到過了,尤其是18月以前的寶寶。在此階段,說「兒語」是符合寶寶的生長規矩的。
而中科院兒童成長發育測評語言的一項測試內容表明,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聽懂一些常見的關聯詞了,等到兩歲的時候也可以使用這些詞彙。
所以一歲半以後父母和寶寶交流要逐步過度到成人語,為以後正常的社會交流打下基礎。
2.要和寶寶多說話。
研究表明,父母和寶寶交談的越多,寶寶輸出的越多。
在同一節目中研究者做了另一個試驗:為一個21個月大的寶寶家庭配置了一個新型的詞彙追蹤裝置,能夠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彙。頭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寶寶說了2500個單詞。
隨後,研究者要求媽媽儘可能利用所有的多個寶寶說話。包括各種聊天、講故事、講繪本、出去玩。
結果是這位媽媽這一天說出的詞彙量上升到了1.37萬,儘管只增加了5%,但是,寶寶的詞彙量卻從2500增加到了2800,增長了13%。
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博士有一個著名的「3000萬差距」調查
更加坐實了這一說法。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健談」父母的孩子在頭三年中聽到了將近4500萬個單詞,而「沉默寡言」的父母的孩子聽到了1300萬個單詞,相差超過3000萬個單詞。
麻省理工大學也做了研究發現,孩子和父母交流,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需要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孩子就越聰明,成績也越好。
所以我們的寶媽要想有個聰明寶寶,和寶寶互動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不光使用嬰幼兒,對我們學齡的兒童照樣適用。以後我們說話的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的。舉例說明:
敷衍媽媽類型
孩子:媽媽,中午吃什麼飯?
媽媽:到時候再說。
孩子:…(無語)
正面媽媽類型
孩子:媽媽,中午吃什麼飯?
媽媽:你想吃什麼?
孩子:我也不知道。
媽媽:吃紅燒茄子吧?
孩子:太油膩,不想吃!
媽媽:那就來點清淡的蒜蓉油麥菜,西紅柿燉豆腐。
孩子:又有點胎寡淡了。
媽媽:你還記得上次在奶奶家吃的那個肉臊拉麵嗎?媽媽記得你特喜歡吃,要不媽媽也學著給你做一回。
兒子:是很好吃,這樣吧,我給奶奶打個電話,問問怎麼做的?
媽媽:那更好了…
…
相信好多媽媽會有更多精彩的親子互動交談。

了解了這麼多研究,父母們應該知道「兒語」的重要性了吧。那現在開始,我們的媽媽們擼起袖子加油嘮叨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