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飯、睡覺覺……老說疊字會影響寶寶學說話?

2020-12-23 是梅林啊

「寶寶,我們去坐車車咯~」

「先別玩啦,過來吃飯飯~」

「很晚咯,要洗澡澡睡覺覺啦~」

……

只要一跟寶寶說話,大人們都會自覺切換成「兒語」——大量用疊詞,「貓」變成「貓貓」,「喝水」變成「喝水水」,「看花」變成「看花花」……語調也跟著變得溫柔可愛了呢~

兒語聽起來總是「萌萌噠」,但有人說:如果寶寶學說話時老用疊詞,他會越學越「懵懵噠」!

說疊詞會讓寶寶語言發展滯後,是真的嗎?

當然是假的啦!

寶寶開始學說話時,用兒語學得快

任何語言都要一步一腳印地學,從簡單、易懂的表達形式入門,就好比我們學英語從字母、單詞開始一樣,接著學詞組、句子。寶寶學說話也是一樣的道理,總不能從文言文這種高難度的形式開始,對吧?

對剛開始學說話的寶寶來說,什麼樣的表達形式是「簡單」「易懂」的呢?

反覆重讀(疊詞)、語速慢、語調高昂,如果再加上誇張的表情,更加能夠吸引他的注意力。

這正是「兒語」。

對於不到1歲半的寶寶來說,兒語略高於他當下的語言能力,是他將要達成的下一個語言發展階段,所以對1歲半以下的寶寶用兒語,可以幫助他更快地學會「說話」。

當寶寶語言能力達到或超過了「兒語」,爸媽就不要繼續用兒語跟他交流了,應該用比「兒語」略高的表達形式。如果還用「兒語」交流,寶寶的語言能力很難進步,甚至會有負面效果,比如不會用句子、發音不清等。

兒語不能一直說,2歲半該「戒掉」了

一般情況下,寶寶到兩歲半左右,掌握了七百個常用字詞的相關發音,可以相對連貫完整地說出句子,也有了更充足和多樣的手段來表達自我(比如配合手勢),這時候,「兒語」就應該功成身退了,逐漸不用了。(此段參考自「丁香醫生圖書館」)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更加規範的語法,更加清晰的咬字發音,以及更多的交流互動。像故意模仿寶寶的發音,將「吃飯」說成「次飯」,「蘋果」說成「蘋朵」,這就更加要不得了。

培養寶寶語言能力,寶爸寶媽怎麼做?

18月齡後,寶寶進入「詞彙爆炸期」,逐漸會使用代名詞,並且嘗試說一些短語、短句子。

多跟寶寶進行「對話」

在這之前,寶寶更多是聽你說,然後他跟著咿咿呀呀。但到了這個階段,你就不要光顧自己說了,多留點時間給寶寶進行反饋。

你也可以多用問答來啟發寶寶多說話。比如:「寶寶,這輛是什麼車?」「它是什麼顏色的呢?」「寶寶喜歡這輛車還是喜歡那輛車?」

同時給出多個指令

可以嘗試讓寶寶幫你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讓他同時接受多個簡單的指令,來提高語言理解能力。

比如:「寶寶,你可以去冰箱旁邊,拿一個香蕉給爸爸嗎?」

少玩手機,多和寶寶交流

雖然寶寶聽越多,越有利於學習語言,但如果只是聽聽音頻、看看視頻,並不能起到促進作用。要真人對著孩子說話、進行交流,才有用!

家長與寶寶交流的意願越強烈,交流的內容越多,對孩子智力產生的積極影響就越顯著。在研究中,家長跟孩子說話最多的幾個家庭裡,孩子 3 歲時的智力水平,是說話最少的幾個家庭的孩子的同期智力水平的 1.5 倍。(此部分參考自「丁香醫生圖書館」)

所以,寶爸寶媽別偷懶喲~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多跟寶寶進行一些親子閱讀吧。

要想事半功倍,還得注意給寶寶大腦提供足夠的腦黃金DHA哦。

科隆博研究#顯示:在嬰兒期補充優量水平DHA,幫助寶寶5歲時語言理解力更好。

經國際科研機構通過科學研究證實:攝入低水平DHA1與未攝入DHA,貝利MDI指數2無顯著差異,而攝入達到國際權威優量DHA水平3時,貝利MDI指數2比未攝入DHA組高7分。

DHA補充不達標約等於白補,給寶寶提供優量水平DHA,對幫助促進腦部發育非常重要,且有利於寶寶更快更好地學習語言。

建議母乳餵養寶寶至兩歲以上,如無法母乳餵養者可以選擇配方奶粉。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在語言能力方面的差異可能會很大哦。

有的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媽媽,你看這個」「媽媽,你看那個」;

有的安安靜靜惜字如金: 「這個」「那個」,甚至只是用手指指一指。

如果你的寶寶話不多,你也不用太心急,別總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平時多跟寶寶交流對話,讓他能夠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學說話,不要有壓力。

# 科隆博等人臨床研究報告.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2013,98:403-412

1. 低水平DHA 相當於DHA佔總脂肪酸0.14%。

2. 貝利MDI測試使用貝利II量表,評估感/知覺敏感度、適應性行為、早期語言交流、記憶、抽象思維、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等。

3. 達到國際權威優量水平指在0.2%-0.36%的國際權威優量DHA水平範圍中,經研究發現,在0.32%-0.36%時,有助寶寶腦部發育。

△中等大小雞蛋約44克/個,含26mgDHA,數據來源https://ndb.nal.usda.gov/ndb/search

相關焦點

  • 一旦過了這個年紀,就別再對孩子說「吃飯飯、睡覺覺」這些疊詞了
    圖片來源:網絡但如果這樣說話的對象換成了一兩歲的小朋友,我們不僅會覺得這軟糯糯的聲音很好聽,甚至還覺得萌萌噠想一下,當我們和一兩歲的小孩說話時,大腦是不是就自動切換到疊詞輸出模式?寶寶抱抱好不好啊?寶寶要不要睡覺覺/喝水水?寶寶還要吃飯飯嗎?像上面幾句話裡的「抱抱、睡覺覺、喝水水、吃飯飯」疊詞,其實就是屬於兒語。
  • 孩子一旦過了這個年紀,爸媽別再說「吃飯飯、睡覺覺」這些兒語了
    圖片來源:網絡但如果這樣說話的對象換成了一兩歲的小朋友,我們不僅會覺得這軟糯糯的聲音很好聽,甚至還覺得萌萌噠想一下,當我們和一兩歲的小孩說話時,大腦是不是就自動切換到疊詞輸出模式?寶寶抱抱好不好啊?寶寶要不要睡覺覺/喝水水?寶寶還要吃飯飯嗎?像上面幾句話裡的「抱抱、睡覺覺、喝水水、吃飯飯」疊詞,其實就是屬於兒語。
  • 寶媽經常說疊字,會影響嬰兒語言發育嗎?研究發現背後原因是這個
    編輯:邱寫寫不管孕前多麼高貴冷豔的準媽咪,一旦寶寶降生,她們跟娃說話的語氣,都開始自動變得嗲萌可愛起來:「小寶寶,我們吃飯飯呀~」就像是被一鍵按下了「賣萌開關」一樣,這樣的反應近乎全國統一。但與此同時,寶媽們又會陷入另一種焦灼:這樣跟寶寶說話,會不會影響孩子語言發育呢?為了解開寶媽們的謎團,這些年來關於嬰兒學語的相關研究層出不窮。其實,真正可能阻礙寶寶語言發育的並非疊詞。
  • 「吃飯飯,睡覺覺」說兒語講究多「3000萬差距」顛覆你的認知
    成年人交談時,用的是成人的語言,如果哪天冷不丁你甩出一句「我想抱抱」或者「今天太累了,我洗個澡澡,早點睡覺覺」是不是自己感覺雞皮疙瘩起一身,更別說別人了。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胖乎乎的小傢伙時,自然而然語氣馬上轉化成寶寶語言,無論語氣還是聲調立刻調整到兒語狀態。因為我們潛意識中就會覺得這樣和寶寶說話,她才能聽得懂。
  • 教寶寶學說話,抓住「最佳時期」很重要,寶寶開口說話很簡單
    育兒專家童曉珍認為,語言能力發展比較好的孩子,往往求知慾更旺盛,涉及的知識面也更廣,智力發展也會更好一些。寶寶學說話一直是家裡的大事,寶寶說話的早晚,更是被家裡的老人當做是判斷智商高低的表現。看育兒書上說,孩子一般在7~12個月就會開口說話,因此在我家大寶7個月時,他奶奶就一直想方設法地教孩子說話。
  • 還是疊字小名最好聽,順口又暖心
    因為這麼大的胎兒,聽覺器官已經基本發育成熟,提前給寶貝起個乳名,每次和胎兒交流時多叫叫,不僅有益於寶貝智力發育,也能更好地建立親子之間的信息交流,寶貝出生後再聽到呼喚自己的乳名時,也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安全感。用疊字用作名字,在中國歷史悠久,如唐宋時期的疊字名字,崔鶯鶯、關盼盼、張好好、李師師,層出不窮。還有大家很熟知的陳圓圓。
  • 教寶寶學說話 這些蠢事你做過嗎
    當寶寶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進入了語言爆發期,在這學說話的關鍵階段,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正確地引導寶寶,幫助他們豐富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詞彙,但是,爸爸媽媽的方法一定都是正確的嗎?來看看在教寶寶學說話所做的那些蠢事中,你們做了幾件?
  • 睡眠影響壽命,「人不能睡三覺」,是指哪三覺?睡了會怎樣?
    無論我們的一生有多長,都要花費將近30%的時間用於睡覺上,有一個好的睡眠,對第二天的工作和學習以及身體健康都很重要。並且睡眠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著我們的壽命,有句俗話說「人不能睡三覺」,下面來跟大家談一談。「人不能睡三覺」,這個說的具體指的是哪三覺?
  • 寶寶學說話,家長的這些做法是在幫倒忙!現在改還不算晚
    教寶寶學說話時,一定要多做示範,多說,這樣ta才能多模仿,平時還可以用一些實物、圖片、動作、表情等來引導寶寶說話。比如,「公園」說成「東園」,「哥哥」說成「的的」……有的父母擔心這樣說話會影響將來對語言的把控,形成一種習慣。於是只要逮著機會,就糾正發音,害怕孩子「說錯話」。
  • 如何教寶寶學說話?
    看到別人家的寶寶已經會說很多話,而且咬字清楚,再看看自己差不多大的寶寶,還只會「啊啊啊」的叫,連「爸爸」「媽媽」都還會說,你是不是很著急! 90% 的家長會著急,四處尋找讓寶寶開口學說話的秘方。寶寶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說話?首先你得知道寶寶語言的發育規律,才能針對性的採取方法教寶寶學說話。寶寶的語言發育有什麼規律?由於每個寶寶個體有差異,有的說話早有的說話晚,通常男寶寶晚於女寶寶。大部分寶寶的語言能力發育遵循這樣的規律:1.
  • 一歲半寶寶不建議教他們疊字的原因有這兩個!
    一歲半寶寶是語言敏感期,寶寶開始變成一個小話癆了,說著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也很喜歡學者大人說話。那麼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我們作為家長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是要稍微注意的。 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大部分家長特別是媽媽或者奶奶和寶寶說話的時候都會習慣用疊字,比如在吃飯的時候說吃飯飯,喝水的時候說喝水水等等之類的,她們覺得這樣比較好聽,也比較寵溺,寶寶也更容易接受!
  • 寶寶學說話晚?別擔心,6個月-2歲學說話實用方法
    作者:寶寶知道 科學育兒達人很多年輕的父母會因為忙於事業而忽略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爸爸),比如說寶寶學說話這個階段。寶寶學說話,看著好像是一個普通的階段,其實學問大著呢!下面是各位寶媽總結的一些實用方法分享下。
  • 寶寶學說話有技巧,兒科醫生教你如何把握寶寶語言詞彙爆發期
    TA可能發音還不標準或完整,把車說成「切切」,把吃飯說成「七飯」……TA甚至可能還帶了點口音,一秒變東北腔、四川話……(如果家裡有方言語言環境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1-2歲是寶寶語言的詞彙爆發期,這個階段寶寶從開始的牙牙學語,到喊媽媽,寶寶,每一句話都讓寶媽們興奮不已,寶寶學說話中往往也會發生很多趣事,
  • 寶寶學說話有幾個黃金期,父母做好三點,孩子往往說話早、發音準
    寶寶剛開始學說話時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父母是通過「咿咿呀呀」來回應還是正常說話引導孩子呢?1、2~4個月寶寶滿月以後,他們的聽覺、語言、面部表情都會得到進一步的發育,可以開始對父母跟自己說的話作出反應了。一些寶爸寶媽會發現,當寶寶看著你們時,會經常發出「哦」、「啊」的聲音,這是他們在對你們說話。這時,你們也用同樣的方式來回應。
  • 四川人說話自帶萌屬性,說疊字就像小朋友在撒嬌一樣超可愛!
    如果你認識一個四川人,相處久了你就會發現他們說話自帶萌屬性,說起疊字來簡直就像小朋友撒嬌一樣超可愛,如果你認識的四川人是一個女孩紙那就更可愛了。下面一起來跟星娛領略一下四川人說疊字的可愛萌吧。天氣冷的時候她們會說:這鬼天氣冷的一個個瓜兮兮的打抖抖(tǒutǒu)了還神戳戳的在外面不曉得進屋去把那杯杯裡的開開喝了熱熱和和的,到飯點了多吃點莽莽( mǎng mǎng)嘎嘎(gágá)和菜菜,然後沒事就個人乖乖的早點去睡告告(gàogào)了
  • 要想寶寶說話早並且發音準確,主要取決於家長的這些行為
    •關於方言的問題:現在很多家庭的夫妻雙方來自不同的地域,而寶寶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又不一定都會說普通話,導致寶寶平時接觸到普通話和不同的方言,長此以往將影響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面對這種情況,應儘量營造一個說普通話的環境,家中成員都說普通話,以此來促進寶寶的語言學習。
  • 「吃飯飯、睡覺覺」孩子說疊詞有錯嗎?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在《媽媽是超人》中,賈靜雯跟女兒說話一直都是這樣的:「等等吃飯會乖乖嗎?」寶寶對媽媽說:「媽媽,餓餓,飯飯」媽媽回答:「快快,吃飯飯」剛學說話的兒童自然地就會使用疊詞,父母在回應孩子時也會跟孩子說疊詞。聽上去這樣對話有溫馨又可愛,似乎能夠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覺得能更好地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 吃飯說話,會給身體帶來這些影響,吃飯時「6不要」,要牢記在心
    大部分人喜歡邊吃飯邊談話,殊不知,這種做法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吃飯時說話會帶來4個不利影響。影響食慾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說話內容上,會忽略食物,這時吃東西只是變成了機械的動作,而沒有去詳細品嘗它的味道,會對我們的食慾造成一些影響。並且別人都在吃飯的時候,你自己一個人說個不停,還會影響吃飯的速度,如果時間緊迫的話,則會放棄沒吃完的飯菜,減少進食量。
  • 上饒●寶寶說話晚?原因竟然是……
    >是因為「貴人語遲」,還是因為寶寶學說話比較慢呢這種不標準發音家長朋友是不是覺得很可愛~還會跟著孩子學~[淚奔](別說你沒學過~你忍不住的)如果爸爸媽媽經常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會誤導寶寶,加深寶寶對錯誤發音的記憶,從而影響正常發音,養成習慣後很難改正。
  • 寶寶說話早晚跟智力有直接關係嗎?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寶寶將會具備一些新的能力,比如說寶寶半歲時會出乳牙,七個月時會學習爬行,八個月時會學習獨坐,十個月時會學習站立遊走,一歲時會學習走路等等。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較高的小孩,語言發育也可能較晚,比如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4歲還不會說話,他的父母甚至以為他是啞巴,直到9歲說話還不流利。所以,不能僅僅根據說話早晚來判斷智力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