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五花八門的「牙」習俗

2020-12-22 騰訊網

要說臭美的習俗,自古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尤其是「五官」,早已成了人們愛美的「戰場」:紋眉毛、打耳釘、穿鼻環、帶頸箍……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關於牙齒的趣聞軼事,其實也有不少呢。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關於「牙」的習俗吧~

· 那些意想不到的牙習俗 ·

染黑齒

如今人都以明眸皓齒為美,一口白牙能給人加分不少。

可是在古代日本,女人卻故意把牙齒染黑。明治維新之前的一段時期,當時的貴族非常流行一口烏黑錚亮的黑牙,黑齒成為了社會的時尚。

至於日本女人為什麼會有染黑牙的習俗——據成書於千年前的《源氏物語》記載,紫姬年幼時並無染齒,源氏收養其後,是姥姥幫她染了黑牙,才使她看上去「更美了」。由此證實了在當時染黑齒被視為美麗之說。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記》等作品也均記載了當時貴族有染黑齒的習俗。

拔牙

如今人拔牙,多是因為牙病,而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拔牙是一種社會風俗。

1959年發掘的大汶口新石器時期遺址發現了大量人工拔牙的例子,且拔的皆是前牙。據考證,這些拔牙不是因為牙齒生病,而是當時的習俗,是人們擺脫野蠻、彰顯文明的象徵。原由是人們想到自己的身體與野獸的區別,除了渾身長毛之外就是鋒利的牙齒,所以拔掉前牙牙齒顯示自己的文明性。

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僚」族女子,長大後會拔掉「長得像狗牙一樣」的上牙。

扔牙

小時候換牙,掉了的牙齒你怎麼處理?

家中長輩對於掉牙,總會有一項神秘且莊重的典禮:如果是上排牙齒進行換牙,需將這顆牙齒扔到屋頂上;如果是下排牙齒,則要扔到低處或埋在土裡,扔的時候還要雙腳併攏,心懷虔誠,這樣新的牙才能長好,不會長歪牙、也不會蛀牙。

牙齒仙子

牙齒仙子是歐洲傳說中的人物,她負責管轄牙齒。

小朋友們通常會把換牙時掉下的牙齒放在枕頭下,牙齒仙子會在小孩子睡著後把牙齒拿走,並留下錢或小禮物。如果小朋友把牙齒放在床邊,睡覺前許個願,牙齒仙子會幫助實現的。

鑲金牙

塔吉克斯坦的女人最土豪,愛鑲金牙。

塔吉克人雖然經濟比較落後,但不少當地人都有鑲金牙的習慣,尤其女人居多。在中亞的幾個國家,鑲金牙可算是一種普遍現象,有的人只是鑲一兩顆,有的人是全口金牙。

本文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盤點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盤點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時間:2020-06-25 09:0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盤點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又到一年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呢,我們了解一下。
  • 盤點坐月子的老習俗,你中招了幾個?
    她發朋友圈說:煩死了,做個月子頭不能洗、牙不能刷,都2020年了,怎麼還有這樣奇葩的習俗?坐月子幾乎是每個女人必經的一段歷程,好多人都在為月子期間能不能洗澡、洗頭或者是怎麼洗澡、洗頭而苦惱。一直以來,老人們都堅持月子期間能不能洗頭、洗澡。
  • 孩子換牙,把牙扔屋頂?談談換牙的習俗
    女兒迫不及待地把掉的牙洗洗乾淨,小心地放到牙盒裡。女兒第一顆牙齒晃動的時候,我就為她準備了牙盒,裡邊按照牙齒分布,每顆牙齒對應一顆洞洞,方便她保留自己的乳牙。記著我小時候掉牙的時候,爸爸會幫我把上牙扔到溝裡,下牙扔房頂,只是說這樣可以快快長新牙,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很有意思。
  • 盤點美國人五花八門的打招呼方式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盤點美國人五花八門的打招呼方式 2007-12-27 16:01 來源:中青網 作者:
  • 盤點那些可惡的月子習俗
    盤點那些「威風喪膽」的月子習俗習俗1:坐月子不能洗頭、洗澡:作為流傳最為廣泛的一條禁忌,坐月子不能洗頭、洗澡,是大多數老人的共識。習俗2:坐月子不能刷牙:民間素有「生個孩子掉顆牙」的流傳,認為月子裡刷牙漱口會動搖牙根、傷及牙肉,造成牙齒過早鬆動、脫落或牙齒流血等。
  • 種植牙優缺點大盤點
    核心提示:說起種植牙相信有些人對它有一些了解,種植牙屬於牙齒修復的一種修復技術,因美觀、安全受到了很多患者的一致好評,但是不管是什麼都是有好壞之分的,種植牙也是如此,關於種植牙優缺點的介紹就有【天津市中諾口腔醫院】中的醫生為我們帶來詳細的解答吧。
  • 「上牙下扔,下牙上扔」,小孩換牙有關的習俗,為了孩子趕快收藏
    我國不少民間習俗——尤其與小孩相關,如果細究,其實並非我們認為的「封建迷信」,當中包含的對孩子的愛及美好期待,顯而易見,其次是教育意義。每個人都經歷過「換牙」,重要如此,自然有許許多多相關的習俗,那麼,小孩換牙,到底扔哪裡?又有哪些說法?
  • 英美文化常識:老美五花八門的PARTY習俗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美文化常識:老美五花八門的PARTY習俗 2013-11-11 14:35 來源:北外網院 作者: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有關「接好孕」的習俗,你聽過幾個?過來人表示五花八門讓人捧腹
    表妹婆家是山東的,當地習俗跟我那兒還真不同。就說車子到了新郎家門口吧,新郞不先來接人,倒派個三四歲的小男孩來接。只見那小男孩,拿著一把稻穀點燃了圍著轎車轉,邊轉嘴裡還邊念叨著:「前燎燎,後燎燎,不出三天有個小兒(男孩)。」後來才知道,這樣做一是為了趨吉避兇,二就是沾沾小男孩的光,讓堂妹早點好孕,生個男孩。其實,這也算是一種「接好孕」的習俗。
  • 盤點各地七夕習俗
    那你知道各個地方有哪些習俗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1、香橋會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 清明節習俗盤點,除了祭祖剩下的全在這了
    清明這天,人們除了舉行傳統的祭祀活動外,還有些習俗不被人們所熟知。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清明節除了祭祖還有哪些習俗活動?蕩鞦韆:蕩鞦韆是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時期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曾這樣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蝶戀花·春景》中這樣描述「牆裡鞦韆牆外道。
  • 盤點世界各國兒童節由來及習俗:瑞典最萌(組圖)
    盤點世界各國兒童節由來及習俗:瑞典最萌(組圖) (11/14)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2019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 高考又到了,盤點美國留學必備的十個生活習俗
    高考又到了,盤點美國留學必備的十個生活習俗!美國除了是一個旅遊大國之外,說到教育,美國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等,隨便提幾個人們都知道。正因為如此,才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留學美國,美國留學當然需要入鄉隨俗,我們必須具備哪些良好的生活習俗呢?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2017年湖北小年是哪一天 湖北小年夜吃什麼習俗盤點
    2017年湖北小年是哪一天 湖北小年夜吃什麼習俗盤點  本篇發布於2014年01月18日  昨日上午10時,由本報與市民之家聯合主辦的第十二期(總第29期)「市民大講堂」現場其樂融融。來自百步亭花園等地市民朋友200餘人,他們一會兒欣賞由景蘭苑社區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一會兒專心聽「年俗達人」張琪軍老師講述過年的習俗和講究。湖北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張琪軍老師今年68歲,談起湖北人過年的習俗,那講究可就多了。張老師說,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應該是從農曆冬至這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 盤點:農村過年「初一到十五」的傳統習俗,你不看看嗎?
    盤點:農村過年「初一到十五」的傳統習俗,你不看看嗎?年末將近,將迎來中國最盛大傳統節日——春節,你們對春節的習俗了解多少?下面來看看農村裡「初一到十五」的傳統習俗吧。初九,這一天是民間習俗裡玉皇大帝的誕辰,因此要舉辦盛大的活動。初十,這一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石不動」等。因此在這一天不能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初十一,這一天是「子婿日」,因此嶽父會請到女婿來家做客吃飯。
  • 清明節的由來及清明節來歷意義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大盤點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上海清明節習俗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
  • 盤點全國各地過春節的特色習俗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據說中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仍保留此習俗,南方地區已偏少,臺灣等地則幾乎沒有。臘八開始,年的味道越來越濃厚,下面我們盤點一下全國各地的過年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