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學你做主」專欄邀請一線教師、學科專家及專業人士,幫助大家全面客觀地了解大學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和優勢,為考生及家長出謀劃策、化解難題,找到自己最心儀的方向。
STEM專業:就業廣競爭大 更要寬視野長打算
四川師範大學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博士梁顯平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成文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matic)四大學科組合的簡稱。廣泛地講,STEM專業涉及所有運用工程學、數學、計算機科學或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生物和農業科學) 開展研究創新或開發新技術的領域。
從工作類型來講,S代表通過科學研究、實驗推導、論證等解決問題,涉及生命科學、太空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T主要指使用科學和工程開發創新,涉及網頁設計、測試、維護,電腦軟硬體,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相關領域,比如計算機系統分析師、軟體開發工程師、網頁開發員。E主要指使用數學、科學、技術去解決系統、結構、材料等現實問題的一類工作,比如土木工程師、環境工程師、石油工程師等。M主要指使用數字、空間、邏輯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比如運籌學分析師、統計師等。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促生STEM專業。我國高校近三年的專業調整中,人工智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製造工程、機器人工程、大數據管理與運用、智能科學與技術、網絡與新媒體、智能建造、智能醫學工程等專業也大幅增設。大部分STEM專業存在於理工科領域,在文科、商科、傳媒等專業也有相關的專業,如教育技術、精算、多媒體、金融工程等,這反映了STEM專業的跨學科的複雜性和融合性。
STEM專業的發展前景為什麼好?
首先,「需求大,就業廣」。某個專業的崗位需求增長較多與其相關行業發展有關,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人工智慧、5G通信等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直接促進了科技行業、網際網路相關職業需求的增加,也間接促進了其衍生行業相關職業需求的增加,如交通運輸、媒體、出版等。根據國際上的預測數據,信息安全分析、運營研究分析、統計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都排在了未來幾年需求最多的行業列表中,數學、精算、土木工程和石油工程也位居前列。此外,STEM專業就業具有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很多國家通過提供豐富的深造項目,以延長實習工作期限獲得籤證優勢等方式吸引人才。
其次,「起薪高,差異大」。STEM領域佔大比重的職業,大多與計算機和信息系統有關,這些行業幾乎是高收入的代名詞。據第三方專業機構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計算機類、化學類、電子信息類和自動化類、數學類、土木類專業的就業綜合質量位居前列,這些專業的畢業生起薪均較高於其它行業,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也較高,綜合滿意度也相對較高。根據全球數據預測,STEM專業未來薪資前景也很亮眼,平均年收入在7.6萬美金左右,職業中期薪資在10.3萬美元,是其他行業的兩倍之多。但也要看到STEM專業雖然起薪高,主要集中在部分崗位而非全部,而且較業後期STEM專業的工資優勢在逐年下降。
最後,「競爭大,要求高」。在技術發展飛速的時代,當下的「最新技術」可能沒過多久就會被淘汰,而那些新的技術,卻掌握在新一批大學生畢業生手中,因此STEM專業的就業競爭相當激烈。可以說,大部分STEM領域的人才並不是以資歷站穩職場,而是依靠先進技術、創新想法。同時,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首的科技網際網路行業的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人才淘汰率高,從業者將面臨長期在高壓環境下工作。這就要求在STEM領域的從業人員首先要掌握高級技能、紮實的技術,以及對商業業務的深刻理解,同時還要具備國際化視野,還要有強大的抗壓能力和風險對抗能力。
機會與挑戰並存:如何抉擇?
考生和家長們在高考志願填報時,對專業的認識並不全面,很容易被STEM以偏概全的就業前景所誤導。最近,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針對STEM學生的追蹤調查結果,可以給我們一定啟示。一是,「超過50%的STEM專業學生,最終都轉行去了其他行業,從事著跟專業無關的工作」。由此可見,為了一時高薪,選擇了不感興趣、不能施展所長的專業,最後只能中途放棄或者轉行,著實是走了彎路。
考生和家長們應該「摒棄功利,以興趣為重」,權衡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自身稟賦,選擇更有利於發揮優勢,利於積累的專業,才會幫助自己在某些特定領域獲得不凡成就。考生們可以通過大學在線課程平臺了解相關專業的課程大綱,或諮詢在校生和從業者深入了解專業本身,再以興趣為出發點,看自己是否適合相關STEM專業。
調查還表明,「STEM領域所需的工作技能更新非常快,要想在專業領域有長遠的發展,不斷進修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考生在抉擇專業時可以「寬視野,長打算」,數學、物理和化學是STEM專業的通用語言,可以作為本科專業,在研究生階段結合就業方向再明確具體專業方向,這樣可以在分數一定的情況下增加更多好的備選方案。另外,現在很多高校實施了設置交叉學科專業、「雙學位」制度、「聯合培養」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可以結合培養方案進行考慮,打開視野,做長遠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