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的開篇,周迅的聲音便把觀眾帶入其中,引出了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它主要講述了什麼。我們往往無法通過鏡頭去記錄這種傳統文化,而解說詞所提供的是畫面不能提供的非直觀價值,通過對畫面的補充說明去激發觀眾的聯想,更好地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畫面的整合與銜接自然類紀錄片也是一種敘事的藝術術。在藏羚羊踏上歸途的畫面中,對於出現在畫面中的狼,解說詞巧妙地利用它根據主題進行整合,狼的出現和追逐羊群以及藏羚羊遷徙的畫面通過分段的解說詞串聯在一起,牽引出更深的畫面意義。「在回家的路上,小羚羊追隨著母親的氣味,一路跟隨。這條踏上歸途的母子大軍雖然龐大,但是它們親密無間,密不可分」。
短短幾句話就將小羊與母羊間的親情紐帶刻畫出來,讓觀眾感受到動物間的親情同樣默契深厚,狼的出現不僅沒有破壞畫面和諧反而傳達了更多的信息和情感。適當利用解說詞,進行鏡頭間的組接能使整個紀錄片顯得自然、流暢與和諧。在片子結尾,將動物的情態與四季景色變化的鏡頭組接,配上抒情色彩濃厚的解說詞,既整合了這些零散的鏡頭畫面,也突出了片子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其次可以提高紀錄片的觀賞性,加強感染力。將解說詞與畫面合理結合,通過適當的擬人修辭手法和聯想與想像,能增強紀錄片的趣味性,從而引起觀眾的興趣。《我們誕生在中國》中就多次使用了擬人手法,如在小熊貓滾下山坡時,配合畫面,解說運用了幾個擬聲詞「呃」「啊」,以及「天啊,這太丟人了」。此時,畫面是熊貓美美用爪子捂住臉,解說的語氣也隨之變化,這使畫面與解說詞達到了高度統一,讓觀眾覺得有趣又可愛,增強了紀錄片的觀賞性。而當熊貓丫丫看到孩子成功爬到樹頂的時候,解說詞的內容是「她知道,分別的時候到了。從孩子生下來之後,母親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收穫的喜悅和驕傲,勝過離別時的千言萬語」。這種擬人化的情感描述,在表述畫面內容的同時也加強了觀眾的代入感,深入人心地傳達了動物間的親情,增強了紀錄片的感染力。
升華主題,闡釋哲理自然類紀錄片的藝術創作,要有其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在表達主題時畫面往往只能提供簡單的說明。而解說這種類似散文的創作形式,一方面依附於畫面存在,另一方面又能表達更深刻的東西,即思想內涵。《我們誕生在中國》中,在敘述小熊貓美美早晚有一天會離開媽媽獨自生活時,畫面是下雪的冬天,熊貓丫丫在哺育女兒的樣子,解說詞為:「丫丫本能地想要女兒安全,然而她不可能保護美美的一生。丫丫知道,總有一天,她必須要給美美自由,但是可能不是今天」。這段解說詞配合畫面,讓觀眾在觀看時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引發了更多思考。一方面,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解釋;另一方面,也是對動物及人自身的一種情感的審視,引發了觀眾共鳴,達到了升華主題的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然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不斷提升,所展現的內容也更加多元化。
解說作為紀錄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配合精美的畫面能帶給觀眾視聽合一的審美感受,同時在情感上得到共鳴。「好的解說能讓紀錄片充分體現它的『人類生存之鏡』價值」,明確解說的定位和作用,才能讓它在自然類紀錄片中發揮出最佳的魅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