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兒子中屬他最長壽,看著兄弟們奪嫡,乾隆更是讓他管理朝政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雍正從九子奪嫡的鬥爭中勝出後為了鞏固帝位,對之前爭奪皇位的死敵實施了嚴厲的圈進打壓懲處,甚至沒有放過沒有參加過奪嫡的十二阿哥。根據《清史稿》諸王列傳記載: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謹,請奪爵,命在固山貝子上行走。
敬謹從字面上理解指的是恭敬和謹慎,全是主觀感受。這次打壓無疑是提醒十二阿哥,我現在是君,雖然是兄弟,但是你也是臣。雖然十二阿哥沒有參與奪嫡,但是也沒有幫助我登基,跟我不是死敵,但也不是一條道上的人,裡面有警告的意思。正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粗鄙點兒說碰到這種來自上級的惡意,能忍就忍,不忍就反抗,以死明志。
在封建王朝,允祹無力改變自己兄弟的做法,只要能消了他心目中的氣,隨便你怎樣。選擇蟄伏忍耐,這也是他早就選好的道路。可見十二阿哥也是聰慧過人,不爭不顯不露。並且,忍耐度及強。果真向我們經常說的,能忍者才能成大事。
九子奪嫡之時,允祹沒有參與奪嫡,並且一直中立,誰也不幫誰,也不是說他沒有智謀,而是他看清一切,不願與他們兄弟爭搶帝位,誰做皇帝都行,我無所謂。履懿親王允祹,聖祖第十二子。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貝子。自是有巡幸,輒從。五十七年,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
康熙也是非常喜歡允裪的,並且一直把允裪帶在身邊,還讓他掌握兵權,有時甚至代替父親前去太廟主持祭祖的大禮。這樣的條件即使做不到自成一脈,也完全可以爭奪一下帝位,站在高層左右奪嫡的局勢。允祹之所以兩耳不聞奪嫡事,一心只為自己活,這種心態離不開蘇麻喇姑的悉心教導,是她培養了十二阿哥做一個知禮懂禮得人。蘇麻喇姑是孝莊皇后的侍女,一生傳奇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在康熙年幼的時候,曾是康熙的啟蒙老師。允祹在蘇麻喇姑的教誨下知禮守禮,不做不孝,大逆不道之事。蘇麻喇姑的去世,讓允祹深切的體會到了生死之外再無大事的現實,所以一直保持著平常心,不為任何事傷心動情,在暴風般的皇權鬥爭中仍能保持內心的安寧。
儘管允裪一直受著自己兄弟雍正的打擊,官位一級低於一級。但他情緒穩定安心宅在府邸不問世事,一連生了好幾個子女,小日子過得非常滋潤。雍正看他的兄弟到現在都沒有一點對他不敬之心,便停止了對他的打擊,並恢復了他的爵位,讓他繼續發光發熱。畢竟他沒有參加奪嫡,只是為了自保且沒有拉幫結派,何況那個時候只是提醒一下十二阿哥自己繼承帝位了。允祹重新上任之後,嘔心瀝血的雍正便撒手人寰。允祹在新皇乾隆的指派下,為自己的兄弟雍正主持葬禮,這更讓他看清了生命的重要性,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的,無論地位還是錢財。其他兄弟因雍正長久打壓圈禁,病的病死的死,允祹卻老當益壯,日子舒心愜意。
允祹作為碩果僅存的近親皇叔,受乾隆尊重和敬佩。主持完雍正的葬禮後得了晉封,此外允祹操辦了諸多皇親貴族的喪葬之禮,葬禮都是經他一個人,他成了葬禮的承包戶了。乾隆外出巡遊的時候基本靠允祹留守京城總理事務,直到允祹實在是幹不動的時候,乾隆讓他回家安享晚年了。
如果允祹當初參與奪嫡,雍正繼位後,他肯定也沒有好果子吃,甚至連生命能保住不能都是問題,何談之後的兒孫繞膝的幸福安康的生活。即使僥倖生存下來,也是行屍走肉的將死之人了,他這種淡然處事的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高明的人面對外界的風雲變幻,總能順其自然處變不驚。人這一輩子,高在忍,忍住貪慾,貴在穩,穩保平安。所以說心態決定成敗,他之所以能過得坦然從容,完全是這種好的心態,不為金錢權利而感到傷心難過。各位看官們覺得小編說的對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清實錄
參考資料: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