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嫡長子繼承制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制度,為了鞏固封建大家族的穩定,也為了確定嫡系的統治權,嫡長子繼承制應運而生。我國古代的王朝基本都是使用這一制度,直到清朝這一制度發生了一絲改變。清朝不再選定嫡長子,而是任由皇子發揮,最後冊立的太子就是嫡長子,而太子的母親死後會追封為皇后。
01
清朝獨特的制度,導致了康熙晚年一場巨大的政治鬥爭——九子奪嫡。為了防止後代再出現這樣的情況,雍正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選定好的繼承人放在「正大光明」的牌匾後,等皇帝去世了再由大臣取出。由此可見九子奪嫡在當時的影響力多麼深遠,讓雍正皇帝都引以為戒。
康熙一共有24個兒子,有九位皇子深陷九子奪嫡的風波,除此之外的皇子要麼早逝,要麼年紀尚小。其中一位皇子,正是因為年紀最小,不僅躲掉了奪嫡的爭端,還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寵愛。他就是康熙皇帝最小的兒子,愛新覺羅·胤秘。
所謂父母愛么兒,父母都對最小的兒子異常疼愛,皇帝也不例外。更別說胤秘是康熙63歲老來得子才產下的皇子,這樣的出身更讓他深受康熙皇帝的溺愛。公元前1716年,胤秘出生,當他的九個哥哥們在為了皇位爭的頭破血流時,他才剛剛學會走路說話,因此躲過了九子奪嫡的風波,這也是他為什麼深受三朝皇帝喜愛的原因。
02
公元1722年,康熙駕崩暢春園,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皇帝。這一年,胤秘剛剛7歲,當初和雍正參與奪嫡時的對手都被他打壓迫害,要麼被圈禁,要麼被流放,要麼被打發守皇陵,只有極少數皇子得到了善待,其中就有胤秘。
對於這位小自己三四十歲的弟弟,雍正非常寵愛,17歲就封他為和碩諴親王,要知道雍正可是在32歲才被封為和碩親王。不僅如此,雍正還經常賞賜胤秘一些稀奇寶物,讓他衣食無憂,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直到公元1735年雍正去世,胤秘都是當朝最舒坦的親王。
乾隆即位後,也非常寵溺自己的這位叔叔,畢竟胤秘雖然輩分上是叔叔,實際卻比乾隆還小5歲。乾隆不僅安排了當時最著名的學者作為胤秘的老師,還監督他的學習進度。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胤秘沒被父親管教,沒被哥哥管教,卻被比自己大的侄子管教。有一次胤秘和乾隆吃時因為提前放下筷子,因此被乾隆教訓了一頓,由此可見對於自己的叔叔,乾隆還是非常重視教育。
結局
胤秘的一生可以說富貴而安逸,康熙朝時他還是個孩子,因此受到父親的寵愛。雍正朝時他是比皇帝小三四十歲的弟弟,同樣受到了寵溺。乾隆朝時當了叔叔,雖然被管教,但是也受到了重用。被乾隆任命為鑲白旗都統,官職很大還有實權,可以說是康熙膝下最幸福的皇子。他的一生活了58歲,無病無憂,富貴清閒,沒有雍正的勞累辛苦,也沒有其他皇子的爭權奪利,最後得到了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