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遞式活動化課堂,助力學生有效學習
記實小第六屆教學月之骨幹教師師徒結對活動
11月,紅楓古道的楓葉紅了,安福寺的銀杏黃了;11月,黃坦的柑橘熟了,公陽的柿子甜了;在這疊翠流金、秋收冬藏的日子裡,文成縣實驗小學語文教研組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研討盛會——「教學月」活動。
經過上周青年教師的精彩展示之後,28日精彩繼續,骨幹教師閃亮登場。
首先為這我們做課的老師是市教壇新秀、縣名師劉越秀老師和她的徒弟毛盈盈老師。這次師徒合作,完整地展示《美麗的小興安嶺》的一二課時。雖是兩人上一課,但卻承接自然,渾然天成,既有內容的承接與變化,亦有方法的延續與提升,值得一線教師好好品味。
演繹第一課時的是毛盈盈老師,毛老師是縣教壇新秀,不僅年輕、聰慧、而且上進、好學。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學會了藉助分隔線讀好長句子,理清了文章的總分總結構,並領略了小興安嶺的樹一年四季不同風格的美。在引領孩子領略不同季節的樹不同韻味的美的時候,毛老師先叫孩子找出描寫一年四季的樹的句子,接著叫孩子圈出樹的特點,與此同時,還教給孩子圈關鍵詞的方法:直圈、跳圈。然後引領孩子說說畫面,談談感受,結課之時毛老師還讓孩子按課文內容創作《樹之歌》,意在讓學生利用本課所積累的詞語、習得的內容創意地複習課文。在這節課上,孩子學得紮實,學得有效。
緊接著,劉越秀老師為我們帶來《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第二課時。課堂伊始,劉老師帶領孩子再次感受了小興安嶺的樹的多姿多彩,然後宕開一筆:小興安嶺除了樹還有什麼?以此引領孩子找出文中描寫的一年四季的景物和它的特點。為了給孩子搭好支架,劉老師先進行了示範,教學描寫春天的自然段,這裡再次延續了直圈、跳圈的圈關鍵詞的方法,還加了一種補圈的方式。接著劉老師放手讓孩子自學3—5三個自然段,利用直圈、跳圈、補圈的方式圈出夏、秋、冬的景物和特點。劉老師將所有短語做成詞卡,讓學生將拿到的詞卡按季節分類進行板貼,幫助學生有效理解並積累這些富有特色的景物。然後劉老師教孩子用邊讀邊想像畫面的方法,讀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和同桌分享自己想像到的畫面。孩子們盡情想像,分享,深刻感受到了小興安嶺的美麗。在此基礎上,劉老師藉助課堂作業本讓孩子選擇季節進行景點推薦。值得一提的是,劉老師提出的兩個評價方式:能用上積累的詞語,能加入自己的想像。三個學習活動層層推進,步步提升,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之後,活動進入了互動評課環節。先是夏淑珍老師對毛盈盈老師的課進行深度點評,她認為毛老師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了準確定位,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呈現自然樸實,課堂氛圍開放和諧、輕鬆愉悅,教學效果非常好。具體表現為:字詞教學紮實有效;以生為本,重視學習方法指導;品詞析句,注重語言文字訓練;以讀促悟,讀中悟情;多元化評價引導閱讀教學。
最後,夏小君老師對劉越秀老師的課進行精彩點評。夏老師認為劉老師在這節課緊扣學習目標,通過「找景物,明特點」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階梯式解決教學重點。課上教師先引導學生學習第2自然段,接著學生自主合作學習3—5自然段,然後讓學生積累短語並進行運用,這樣由扶到放,解決了教學難點。劉老師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四季美景為線,使學生在體會語言美的基礎上體會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與物產豐富。夏老師指出劉老師這節課的亮點有:整堂課緊緊圍繞課後題課堂作業本,設計有梯度的學習活動;以學為主的課堂,給學生留足學習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發現;注重教授閱讀策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兩個多小時的教研活動很快就結束了,時間雖短,留給老師們的思考和收穫卻很多。如何將作業本有效引進課堂,如何真正實現一課一得,如何推進課堂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兩位授課教師都進行了很好的引領。兩節課都以學生的學習活動推進教學,而且學習活動層層推進,學生學得真實,學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