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小女生,她有社交恐懼症,見人就臉紅。阿德勒問她:如果克服了這種心理障礙了,你想做什麼呢?小女生說,我想向一個喜歡的男孩子表白。
阿德勒認為,小女生的問題,其實是她自己的選擇。她喜歡一個男孩子,但卻害怕被拒絕的困境,需要通過臉紅這種方式去逃避。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也曾經說過,當一個問題能被客觀具體地描述的時候,問題本來就是答案。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心理困境無非是不能看清自己的問題、逃避問題的一種表現。
不面對問題,必然會在問題的層次上製造新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的心理困局。
人類的本能反映。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無論你上過多少次臺,當你再面臨一個新的場景公開演講,身體仍然會傳來緊張的信號,像心跳加快、口舌打結或手心冒汗等反應。馬雲在2018年Xin公益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說:「現在演講之前至少會緊張三天。」這樣的網際網路大咖、頂級演說家一樣也會緊張。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心理障礙問題,而是人類的本能反映。在原始社會面人類面臨新環境的時候,首先反映的是自己是否安全,緊張感會促發迅速做出逃跑或攻擊的行為。正是這些緊張的身體信號幫助我們人類更好地生存繁衍。
認知出現偏差。
認知心理療法通常會認為,某件事情帶來的心理困境,不是在於這件事情本身是什麼樣的一個事情,而在於你看待這個事情的角度或者態度,你本身賦予這件事情的意義導致了你對事情的反映。
小女生把向男孩表白當作當下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這件事情失敗了,她很可能給自己貼上一個失敗者的標籤。她是失敗的,她的人生是失敗的。那就猶如面臨一堵巨大的牆,沒辦法走出去。
但是如果能夠轉換角度,把對這個男孩的這種情愫當做一個非常美好的事情,是人生經歷中的很有意義的階段。哪怕失敗了,依然豐盛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同時能夠把愛情的定義放得更寬廣。
愛是舒服地託住對方。這不一定是互相擁有,而是只要對方好了,這個事情就非常美好。表白成功了,是幸福的。表白失敗了,依然祝福男孩非常美好地在自己的生命裡存在著,保有對這個男孩的愛與祝福。何況我們的人的深度和寬度遠遠不止是愛情呢。
增加內心安全感。
武志紅老師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天生的自戀感,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且只有向外索取的時候,我們才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巨嬰心態。
構建的成熟自我一定是基於穩穩的內在價值感。如果只是不斷地尋求被認可,害怕失敗,尚且停留在嬰幼階段,又如何能走出生命之困呢?
如今,我也為人母,在育兒過程中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也會很清晰地告訴孩子:雖然你在這個事情上做得不太妥當,但你的行為是可以調整的。媽媽依然愛你。當我不斷地分享這種理念給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很好地區分行為與自身價值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舉例,我的行為是可以調整的,這絲毫不影響我依然是被愛的。是的,哪怕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很多挑戰,做錯很多事情。但是,我們要堅信自己是被愛的,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失敗了又有什麼關係呢?
給自己的情緒排個序。
比如說當我們面臨一個新的挑戰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心理底層是有很多種情緒在的,包括興奮、好奇、緊張、期待等。想像給自己的的這些情緒排序,把恐懼放到最底層,把緊張、好奇、興奮逐層往上放,慢慢地讓自己感受這種情緒的流動。讓上層主導情緒持續給自己身體帶來信號,觀察它,調整它。每次面臨新挑戰時,經過一次又一次訓練,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大,有利於幫助我們走出心理困境。
持續自我賦能。
在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老年夫婦,相識相知許多年。有一天他的太太去世了。這個老人始終不能走出自己的孤獨感,覺得生命沒有價值。於是他就去尋找心理治療師。治療師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是你先走了,你太太留在世上,那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景?
老人說:那她一定很孤獨、很失落吧。這個老人恍然醒來,原來這個事情對他來說還有這麼美好的意義。於是他振作精神,把每一天都過得好,把這份意義延續下去。
很多時候,我們在面臨一個問題的時候,給事情賦予一個重大的意義,持續增強內生力量。這就好比:雞蛋從外打破就是蛋液,但是從內破殼而出那就是強大的生命力。
尋求外界支持。
當你始終被同一個問題所困的時候,有可能是你當下的認知不足以讓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這個時候你可以尋找自己的長輩,或者比你更有智慧的人,或是你信任的朋友,聽聽他們的想法是什麼樣的。往往陷入困境導致輕生的人,只要願意發出求助信號,哪怕是一通電話,接受的某些信息就可能拯救他的生命。所以如果你真的被牢牢困住了,這時候尋求系統的支持、尋求外界的幫助,就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還有一些小技巧,比如說冥想、看書、運動、旅遊等,這些都是幫助我們走出心理困境非常有效的辦法。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實際的情況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斷地幫助自己調整狀態。
生死之外皆為擦傷。共勉。
文章作者簡介:顏塵跡語,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家長講師認證、親子遊戲師認證、中科院兒童教育與發展心理學在職碩士就讀、印象筆記寫作架構師。一個十歲男娃的媽媽,願我的分享能夠傳播優質信息,讓我們共同成長,彼此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