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前臺)
--在左衛民教授人工智慧在中國司法中的應用講座上所思
筆者:黃蘭 鄭競
執業律師非無償服務者
中國是泱泱大國,自法律、制度產生以來,就伴生狀師、訟師。《呂氏春秋》記載,春秋早期,鄭國有個叫鄧析的人,專門幫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條褲子作為報酬。鄧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訟師。舊時狀師與現今律師不同的是,舊時沒有檢察院機構,狀師職能等於是將如今律師及公訴人的工作都做了。明清時期,幾乎每個縣都有狀師。
無論是狀師還是訟師,不論其代表百姓、財主,還是封建統治者,就其本身行為而言,都是基於其通曉熟悉相關制度,並付出精力而獲得相應回報的過程。有名氣的狀師或訟師往往收入不菲,能夠積累更多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如晚清後期出名的狀師陳夢吉,去世後給其兒子留下了相當豐厚的家產。古今無異,律師都不是免費勞動者。古時的狀師、訟師其實質上都是通過知識獲取生產、生活所需的金錢或物質的。放置於當下,就易理解了。當今的執業律師接受諮詢、承接案件、非訴業務等,都是有償提供服務的。
(左衛民教授)
中國執業律師從無到有
自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因制度缺失,中國並無執業律師。1956年,國務院批准司法部《關於建立律師工作的請求報告》,對律師工作機構、任職條件、律師性質等作出規定。至此,中國打破了執業律師為零的尷尬處境。但令人遺憾的是,執業律師制度短暫存在三年後即被取消,直至1979年12月方才恢復,致使中國執業律師空缺20年。
①2018年,司法部在官網發布年度權威統計數據,截止2017年底,全國共有執業律師36.5萬人。至2019年3月29日前,中國執業律師更是達到42.3萬人。
若忽略2019年3月29日至今的數據變化,那麼意味著今天每3072人就有1名執業律師。平均分配至13億人口,律師數量可能顯得有點少。但要知道,法律服務與經濟繁榮程度息息相關,律師人數也會隨著地區經濟高速發展而快速增長,利益驅動讓律師執業人數呈現扎堆現象。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律師越多。②據廣東省司法廳律管處數據顯示,至2018年6月11日,廣東省律師已超過4萬大關,接近全國執業律師的10%。
(講座現場)
案件審理繁重影響法官隊伍穩定
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強國,案件數量急劇增加,不僅所需律師數量、服務質量水漲船高,更是對法官隊伍的要求越來越高。2019年7月27日,筆者有幸參加教育部特聘教授左衛民在深圳舉辦的「審思人工智慧在中國司法中的應用」講座。會上,有深圳市某法院的法官提到現在的法官手上的複雜案件多,審理任務重,遇有判決書達70頁。最耗時的不是開庭,而是書寫判決書。在此境況下,法官加班是常態,而法官的離職也被常態了。君不見, 湖南省湘潭市有位法官辭職信就走紅網絡③:久疲命於雜務,求自在於市井。面對案件數量的增加,複雜案件疑難案件的增多,法官都體現出如此之壓力,遑論我們的律師大軍了。
(嘉賓交流)
大數據催生人工智慧
隨著IT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收集、集成的成本越來越低,可靠性越來越高。司法高壓開始求助於人工智慧。2018年7月26日,十九大後第一次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在深圳召開;2019年7月20日,全國法院貫徹落實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會精神專題會議在成都召開。司法與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科技,成為專題會議上的「熱搜詞」。
AI技術雖然智能化、科學化,但要將其運用在在司法、審理、代理中,則要求其更加精細、系統。科學的AI技術運用會大大減少法官、律師繁重的工作。但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就司法審判及相關工作中人工智慧運用的廣度和深度,開發的人工智慧工具都不盡相同。因此,人工智慧對司法實踐的影響自然也不同。
(現場提問)
人工智慧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人工智慧工具研發後,在運用到司法實踐的某些方面時,確實在減少法官審判任務、律師實務工作過程中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比如,康奈爾、哈佛、芝加哥、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決策樹、迭代算法等機器學習法分析了美國15萬餘件重要案件的法官假釋決定,發現獨立的機器學習算法的預測要優於人類法官的判斷。研究人員甚至認為,如果推廣基於機器學習預測的釋放規則,能使美國在犯罪率沒有任何增加的前提下,將監獄人口減少25%,或在不改變監獄人口的前提下,將犯罪率減少20%,這等同於增加了2萬多警力。
再言,商湯科技、海康威視開發的人臉識別技術,在人員密集區域更是大顯神威,一旦發現可疑人員進出(黑名單人員),系統會自動報警,提示安保人員。張學友、郭富城演唱會,AI技術就協助警方成功抓獲多名逃犯。
對法官來說,典型的運用體現在類案推送系統。隨著法院推送系統累計的案件數量越多,大數據抓取的類案數據越接近真實。2018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上線的「類案智能推送系統」,覆蓋全部1330個案由、構建出超過10萬個維度的特徵體系、文書數據整體搜索推送準確率達63.7%。
而網上辦案系統面市,在立案、調解和送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司法效率、節約司法成本。AR技術可直觀細緻展示證據、語音識別技術可自動生成筆錄,此類技術大大提升司法審理的效率,減輕法官的審理任務。
對律師來說,iCourt(法秀)提供的Alpha技術,對律師在數據梳理、法律分析、法律風險預測等方面,為好學的年輕律師在法律知識積累,減少人工等方面有絕對的優勢,甚至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智能工具的使用也使得律師提供的服務顯得更加專業,更能獲取委託人的信賴。
(講座合影)
執業律師存在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
律師的任何一項工作,都要受司法局與律師協會的雙重管理。但管理不是照顧,對於律師本身來講,有機構管理並不能保障基本收入。殘酷的競爭環境催生律師朝專業化、精細化方面發展。而律所整體對外,其必將越來越明顯的體現綜合與精細的專業分工。
科技與法律的深度結合而產生的AI技術,將有限的案件數源向綜合性、專業化的律所、律師傾斜。簡單的案件可將在未來的某一天被人工智慧替代處理,對普通律師來講,接案數量將越來越少,越來越複雜。那麼對應的,對專業水平要求肯定會越來越高,更加需要體現「高精尖」。當然這個專業水平不是知識儲備,而是更多考驗對個案的分析和判斷,辯護詞代理詞的書寫技巧,庭審技巧等等。這在相當程度上會使得部分律師「沒有飯吃」。律師作為社會個體,也將面臨生活、家庭壓力,必要的房租、月供、投資是普通存在的。如果律師的收入長期低於支出(虧損),那麼興許個人破產法對長期虧損的執業律師來說,可能是最好的臨時港灣。
律師破產不是不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中國的律師大軍,競爭之下:狹路相逢勇者勝!而如今司法AI運作,對律師來講,唯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水平,才不至真正走向破產。
(黃蘭)
【黃蘭】西南政法大學 經濟法學碩士、執業律師。在校期間任研究生會宣傳部幹事、主席,獲得重慶市優秀學生幹部榮譽。獲得三個年度獎學金、二個年度「三好學生」。執業以業,仍勤奮好學、努力上進。現就職於深圳市樂有家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法務(高儲)。
摘引出處:
①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B9ISCA90514QH2U.html 2018年度律師大數據,全國律師已達42.3萬+【作者】津南法院
② http://www.sohu.com/a/235195158_670590 今天,廣東第40000名律師誕生了,是她! 【作者】廣東律師之家
③ https://new.qq.com/rain/a/20160714052553 深圳法院3年10名法官辭職 人大代表:要給待遇尊嚴 【作者】王夢遙